前幾天有這樣一條新聞讓我們瞠目結舌。有一名女子,在超市放生了十多隻蟑螂……
首先我們得了解什麼是「放生」。放生是讓被限制行為自由的動物,回歸大自然。亞洲地區是放生最多的地方,然而這些大多是佛教、道教等宗教放生,這個習俗被認為可以增進修養、增加福報,更可以消除「業障」。
這則新聞可從3個角度來討論:
放生的動物種類所造成的社會觀感;
放生的行為與方式;
放生造成的問題(環境、生態、人與動物的共存)。
蛇類滋擾計劃:剛孵化的赤尾青竹絲幼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這是在收容期間所生出的小蛇,拍攝於野放時。
如果將報導中所放生的動物換成貓狗呢?是否新聞還會用「令人傻眼」、「十分怪異」等詞彙來形容?在亞洲,有另外一種動物也是讓放生具有爭議性的常見物種──蛇。當民眾目擊蛇類出沒、或郊外踏青不慎被蛇咬到,就會看到新聞報導:放生蛇惹禍、金剛眼鏡王蛇出沒、大量聚集放生蛇類等內容。
龜鶴雙棲:有些寺廟會有放生池,這是在高雄某間寺廟的放生池中的烏龜擁擠狀況。
一般放生,人們多會選擇在荒郊野外或是海邊河流等較自然的環境,但放生選擇到自然地點就好嗎?也不盡然。以宗教放生為例,放生的種類多不勝數,如蚯蚓、魚、鳥、蛇、青蛙、烏龜、螃蟹、蟋蟀,放生方式為一籠接著一籠地打開或倒出去,而且都是先大量收集各類動物,高密度將動物囚禁在容器中,最後選擇在單一地點進行放生,像這樣的放生方式無異於「放死」,通過這一系列程序,能存活下來的也是少數動物。看似重獲新生,卻會因選擇放生地點的不當,成了另一場放死儀式,例如淡水魚海放、低海拔蛇丟到中高海拔山區。
放生蛇的狀況:執行蛇類放生計劃時,收容期間必需確保蛇類照料,野放時也要謹慎小心蛇類與野放人員的安全以及適當性。圖中飼養箱內的小花盆,就是能讓蛇感到較安全的空間。並且需注意容器內的蛇類數量、大小、品種,保持車內溫、溼度適宜。
最後是放生所造成的問題。如果按照目前大多數人的放生觀念來看,不當的放生除了會讓動物傷亡,幸運存活下來的動物們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如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這可是農民的一大噩夢。早期因食用引入,但後來被紛紛棄養後散至野外,繁殖力強又愛吃農作物的嫩芽,讓現在許多農作物不得不噴灑農藥來防治福壽螺。由此可見對於當地生態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白腹遊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 suriki)與亞洲水龍(Physignathus cocincinus)相遇:在臺灣本應為互不相見的物種,卻因人為因素而導致在野外見其共存。
放生,並不是每一種動物都適合,但若要執行時,必須要在多重考察與評價之後再進行,使其能夠以最大存活機會回歸自然。放生是種美德,但也須兼顧天時地利,才能讓動物順利地在大自然繁衍生存。
文、圖:蔡作明(澗仔壢環境教育中心環境教育項目師)
更多精彩:
3D列印拯救動物世界
歡笑背後的哭泣——馬戲團動物受難記
治療癌症——先從動物身上取經
狀況百出——動物攝影時的那些失控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