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化石帶來對古代南極的新認識|《科學報告》論文

2020-12-13 大象公會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南極洲已知最早現代兩棲動物的發現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證明了南極半島在與南部超大陸(岡瓦納大陸)分離之前擁有暖溫帶氣候。發現的化石屬於「頭盔蛙」(helmeted frog)科,《科學報告》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First fossil frog from Antarctica: implications for Eocene high latitude climate conditions and Gondwanan cosmopolitanism of Australobatrachia 對此進行了描述。

始新世南極半島頭盔蛙的藝術復原圖 作者: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Pollyanna von Knorring

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Thomas Mrs和同事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前往南極半島西摩島探險,期間發現了一個髖骨和有紋飾顱骨的化石殘骸。這些化石樣本大概有4000萬年的歷史,來自始新世,全都屬於智利蟾科(Calyptocephalellidae),也被稱為「頭盔蛙」。此前尚未在南極洲發現過屬於現存科的冷血兩棲動物或爬行動物的痕跡。

西摩島發現蛙化石地點的古生物學家們 版權歸屬:Federico Degrange

既往證據顯示,在南部岡瓦納超大陸最終裂解成今天的南半球(包括南美洲和南極洲)之前,整個南極半島都有冰蓋形成。新發現表明,南極半島在中始新世晚期的氣候條件可能與今天南美洲雨林的潮溼溫帶氣候差不多,後者是迄今仍能發現「頭盔蛙」全部五個現生種的唯一地點。

研究結果表明,南美洲雨林可能是南極洲氣候在南大陸即將發生冰川作用前的現代類似物,現在可能也是最初遍布南極洲半島物種的棲息地。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DOI: 10.1038/s41598-020-61973-5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化石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在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的化石,這一發現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證明了南極半島在與南部超大陸(岡瓦納大陸)分離之前擁有暖溫帶氣候。新發現的化石屬於「頭盔蛙」科,這一化石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對古代南極的全新認識。相關研究報告23日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託馬斯·摩爾斯及其同事,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前往南極半島西摩島探險,期間發現了一個髖骨和有紋飾顱骨的化石殘骸。這些化石樣本大概有4000萬年的歷史,來自始新世,全都屬於智利蟾科,也被稱為「頭盔蛙」。
  • 南極發現最古老動物精子化石 能復活「怪物」嗎?
    南極發現最古老動物精子化石 能復活「怪物」嗎?這個精子所屬的動物,與現在一種會吸血的動物是親戚,那有沒有可能從化石中復活遠古吸血怪物?  先來看看這項發現。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主辦的《生物學通訊》上報告說,在南極發現了一個動物卵繭化石,化石中含有看起來還比較完整的精子結構。動物精子在化石中十分罕見,因為它們比較脆弱,不易形成化石。
  • 5000萬年前南極偽齒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行最新對發現於南極洲西摩島的一塊化石的合作研究結果表明,該化石為一種已滅絕的、5000萬年前生活於南極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或許為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 水產科學家:蛙類與新冠病毒毫無關係
    小編會不斷去推陳出新,爭取每天更新最優質最有趣的內容,不會濫竽充數,並且做到持續為大家帶來非常好的文章。水產科學家:蛙類與新冠病毒毫無關係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學家證實:蛙類沒有人蛙共患傳染性疾病,更不可能攜帶或傳播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不僅如此,迄今為止全世界範圍內尚未發現有人蛙共患傳染性疾病。近日,多個地區養蛙戶聯名向相關政府部門表達訴求。今天,水產前沿又接到重慶市800戶黑斑蛙養殖戶的聯名上訴信。
  • 小型海洋化石提供關鍵證據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PIC)領導的國際團隊發現,在冰川期,南極海洋表層水的變化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儲存在了深海之中。藉助南極海洋的沉積物巖心,研究人員獲取了硅藻化石中有機質化學成分的詳細記錄,並由此證實:在冰川期,南極海洋由風驅動的上升流系統性減少了。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
  • 南極發現6億年前的小人化石,和人類有關聯?
    南極發現6億年前的小人化石,和人類有關聯嗎?人類的起源是一個謎題。雖然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解決大部分人類對於自身起源問題的疑惑,可是很顯然,如果人類的起源僅僅只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話,可能就會非常的不專業了。
  • 南半球最酷的專業南極科學
    下面為同學們介紹塔斯馬尼亞大學南極科學碩士專業   南極科學碩士masterofantarcticscience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南極科學碩士專業描述本專業比較注重南極生物學,並得到國際研究所的支持。本專業的教學內容包括為期一年的專業化課程學習和完成一份研究論文。開設的課程將包括:南極環境、高級浮遊植物方法、海洋生物遙測技術、分子海洋生態學、項目設計與分析、南極洋浮遊動物研究。
  • 綠會關注|UNFCCC CoP25發布《2019氣候科學的10個新見解》報告|...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根據一份輕鬆易懂的氣候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報告,當前溫室氣體濃度的增長速度在過去6600萬年人類歷史長河裡是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這部最新編纂的指南報告,標題為《2019氣候科學的10個新見解》(「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19」),為當下正在馬德裡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FCCC CoP25)的談判人員、決策者和媒體等各界人士提供參考。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本文是《科學通報》專題「『改變世界的10篇Nature論文』解讀」中的一篇。由北京大學胡永雲教授撰寫,解讀1985年Farman等人發表的Nature文章「 Large losses of total ozone in Antarctica reveal seasonal ClOx/NOx interaction」。
  • 南極為什麼不屬於任何國家?
    南極洲在史前時代原本也是一塊氣候溫和、生機勃勃的土地,這一點從南極出土的各種古生物化石中就可以發現。最高達-90多攝氏度的嚴酷極寒、每次長達半年的極晝極夜天氣、暗藏殺機的白色荒原、和極為困難的交通後勤,給南極深處探險帶來了重重阻礙。
  • ——中國南極事業30餘年曆程的光榮與夢想
    南極,對全球來說都是科學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焦點。從首支南極考察隊抵達南極至今,中國南極事業已走過30多個春秋。適逢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召開之際,中國首次發布白皮書性質的南極事業發展報告——《中國的南極事業》,從中人們可以一覽中國南極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光輝歷程。
  • 南極北極在哪裡
    極地擁有過去地球系統演變的獨特信息,對認識地球系統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日益加劇,以及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極地也吸引了全球科學家越來越多的目光。3月1日,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國際科學聯盟(ICSU)聯合主辦的第4個國際極地年已正式拉開序幕。
  • 企鵝不是南極原著民?發現疑似企鵝祖先化石,企鵝最早或來自北極
    筆者:三體-小遙近幾年,科學家對海鳥的進化過程展開了深入的探索,因為有一部分化石表明,它們中很有可能存在企鵝的祖先,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不過暫時沒有得到關鍵性證據。然而有一部分科學家表示,企鵝未必是南極本土的生物,它們的祖先或許來自遙遠的北極。人們很難想像北極和南極之間擁有這樣巧妙的聯繫,畢竟北極還有兇猛的北極熊,它們與企鵝始終無法正面接觸。作為地軸的兩個端點,南北兩極雖然在自然環境上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卻擁有不太一樣的生態結構,相比之下,北極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而漫長的生物進化史同樣值得人們深入研究。
  • 《環球科學》雜誌:南極綠了,危險信號!
    隨著氣溫上升,南極冰原將變得越來越「綠」,但這對於南極生態可能不算是好消息……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01在那之後,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了,但對於這些有關雪生藻類的問題,我們始終缺乏系統而全面的認識。如果想僅僅通過實地考察就得到南極雪生藻類的分布圖,顯然不切實際。好在,科學家還可以藉助衛星圖像。
  • 報國平生志 南極不了情
    萬一我回不來,請不要把我的遺體運回,就讓我永遠留在那裡,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極的標記。」這是張青松臨出發前給所在黨支部信中的一段話,其為祖國南極科考事業奉獻一切的拳拳之心和赤子之情力透紙背。就在此10多天前,1979年12月19日,他正在青島撰寫考察報告和論文,籌備青藏高原北京國際討論會,突然間,一封加急電報召其火速回京。
  • 北京「神童」研究南極算啥?這個高端學生科考團已出論文300篇
    被質疑的各種獲獎研究中,還有一個與南極科考有關。資料顯示,這位來自北京某知名高中的高二學生,不僅真的去了趟南極,還提取了極地微生物樣本,回來經過輻射、培養、分離、純化等等過程,最終發現了南極抗輻射細菌的一個新種。
  • 探訪「中國化石第一村」落星村:古化石帶來「新生機」
    之後,研究人員又在落星村相繼發現了張家灣巢湖龍、短脖始湖北鱷、卡羅兒董氏划槳龍等不同形體特徵的古生物化石。  【同期】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遺蹟調查評價中心副主任 趙璧:在2.47億年前後,有一次重大的地質事件,就是叫做生物大滅絕,是地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滅絕事件,當時,整個海洋生物有97%的都滅絕了。
  • 專家找到古生物化石,疑似企鵝的近親,滅絕原因撲朔迷離!
    專家找到古生物化石,疑似企鵝的近親,滅絕原因撲朔迷離!曾經南北極是地球上的淨土,如今受全球變暖的影響,面目全非。無數冰川的消融,海平面直線上升,遠古生物的重現天日,這一切令人猝不及防。許多在南北極生存的生物沒了家園,每天要為溫飽的問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