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衛視《第一時間》欄目播出《我和我的小康》專題片,全方位多角度看丹東,描繪了丹東歲物豐成的景象,稱「大自然給了這座城市特有的偏愛」。
山水相擁,江海環繞,丹東這座鐫刻著紅色印記的英雄城市、沿江沿海沿邊的宜居之城,丹東人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帶著實幹加巧幹的「幸福密碼」在圓夢奔小康的路上昂首前行。
「大梨樹」幹出來的幸福生活
秋分剛過,清晨的陽光暖暖地蕩漾河面上,泛起的閃閃粼光把大梨樹村的早晨映襯得格外清新透亮。在河邊上開土特產店的關淑珍老兩口早早地就把店鋪打開,開始向遊客售賣自家釀造的小燒酒。
關淑珍的兒子孫長華則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讓網友們目睹純糧白酒釀造的全過程。
哎,各位老鐵,現在開始出酒了。看看這酒花,大概能有60多度。
在村外七彩田園現代農業展示館裡,管理員正在查看館裡的實時數據,在這裡,通過智慧農業溫室物聯網系統,就可以將空氣中的溫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和土壤水分等數據實時輸送到電腦終端,管理人員只需通過電腦,就能實現遠程調控大棚內的環境。十幾年來,大梨樹村的每一天都是在忙碌中開場,忙碌讓村民的生活變得富有,忙碌讓每家的日子都過得帶勁兒、紅火、亮堂。幸福不會從天降,幸福生活是幹出來的,30多年前,毛豐美帶領村民彎大腰流大汗,苦幹、實幹加巧幹,硬是將一片貧瘠的土地變成富裕的「世外桃源」。而今天大梨樹開啟了二次創業,實施生態農業觀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示範區建設等六大項目,旅遊產業鏈條更加完整。
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黨委書記 毛正新
我就想要引進一些新奇特的品種,通過加強管理、技術提升,在我這兒讓它正常生長下來。這樣的話我始終走在前面。
2017年,大梨樹聯合鄰村一起建成千畝藍莓種植園,成為東北地區集體經濟面積最大的單體園區,並形成種植、育苗育種和果實採摘、包裝運輸一條龍的生產模式,如今大梨樹村的藍莓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成為幾大生鮮電商平臺的直供商。
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藍莓園
管理員 李曉晨
實現了藍莓苗木銷售60萬株,今年總體溫室的產果和露天田地的產果,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
2019年,大梨樹村社會總產值實現16億元,村集體資產超過6個億。連續五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都在2500萬元以上,人均年收入達到22000元。
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村民 李萍
現在的農村生活一點兒都不比城裡差。你看我爸和我媽那麼大歲數了,沒事兒和鄰居喝喝茶、聊聊天兒,還有退休工資拿,你說這生活不就是小康生活嘛,多好。
「幹」字精神不僅讓大梨樹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也讓很多來大梨樹觀光旅遊的客人流連忘返,本溪市的退休職工張其華、郝瑩娟夫婦,乾脆租了一戶民房,在大梨樹村定居下來。
張其華、郝瑩娟夫婦
當地人他們的生活是很積極的,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產業、事業,而且社會環境非常好,這兒的人特別好,所以我們就在這住下來了,來了以後就離不開了。
大梨樹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桃花源裡新天地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於麗霞
今天摘的桃老好了,這個都有1斤,這個都有8兩,今天發貨明天就到了,省內可快了,還好吃,又甜又大。
距離大梨樹村一百公裡的寬甸河口村緊鄰鴨綠江,這裡因桃而聞名。每年的9月末,到了燕紅桃成熟的季節,河口村就到了最忙碌的時節。吉洪洲兩口子的手機就一直沒有閒著。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吉洪洲
記者:電話一天不斷是嗎?都銷往哪啊?
吉洪洲:省外的也有,省內的也有,這個是北京的。
早晨從桃園裡摘的燕紅桃,打上包裝,再通過物流銷往全國各地。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吉洪洲
忙的時候最多的時候,光工人就得六七個,忙的時候就沒有法說了,早上飯都吃不上,中午飯也吃不上,就晚上回家湊合一口,吃兩口飯趕緊睡覺。
三面環水一面傍山的河口村,有著種植果樹的傳統,但是當年的村民們還是吃不上飯。80年代,果樹技術員外出學習時帶回一段桃枝,讓村民們紛紛開始嘗試種植燕紅桃,吉洪洲也成了第一批嘗到甜頭的人。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吉洪洲
看這個桃子品種很好,口感各方面都很好。等稍微有點產量的時候,收入還挺可觀的,就大量發展這個了。
自從嘗到了甜頭,吉洪洲開始擴大果園的規模,現在已經種植了100多畝的燕紅桃樹。在河口村,和吉洪洲一樣,村民們的收入與燕紅桃息息相關,2005年河口村成立了燕紅桃協會,2008年又成立了合作社,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吉洪洲
覺得收入老高了,一年收個30、20萬的老百姓有的是,都揚眉吐氣了,小車都開上了。
燕紅桃讓河口村富了起來,更讓村民們沒想到的是,除了採摘的季節,每年五一,慕名而來看桃花的遊客,也為村民們帶來了不少收益。從2010年起,吉洪洲總有親戚朋友在桃花盛開的季節,來到家裡做客,也讓他萌生了更多的想法,他開始蓋起了新房子,也簡單做些農家菜,當年的五一當天,他家院子就接待了100多桌遊客。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吉洪洲
這個是18年建的,一共是14個房間,做了一個會議室,15個間都是獨立衛生間的,現在出來玩,要求的都非常高。
如今,吉洪洲一年靠著果園有20多萬元的收入,經營民宿也能夠賺十多萬元。今年,吉洪洲新建了冷庫,延長桃子的保存時間,也更好賣。在果園裡,他還專門闢出一塊小的試驗田,想嘗試做更精品的燕紅桃。
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村民 吉洪洲
我現在想做高品質,無公害的、純綠色的,看著不那麼好看,但是好吃、甜,以這個高品質來做。
金沙灘上逆勢突圍的雜色蛤
從河口沿江而下,出鴨綠江口就是丹東東港市,這裡有可開發利用灘涂面積2.42萬公頃,江海交匯物產富饒,東港每年雜色蛤產量佔到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主要出口日韓、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在國際上打響了丹東的名頭,也讓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今年受到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口嚴重受阻。面對逆境,東港人不等不靠,開始了出口轉內銷的新探索。過去出口海外產品以初級加工為主,轉為內銷,如何贏得國內消費者青睞成了最大的難題。各家企業銷售團隊和研發人員多次碰撞,嘗試推出新產品。
新上市的休閒麻辣即食海鮮系列產品立刻受到國內市場的青睞,而且各家企業還注重開闢線上銷售新渠道。東港市相關部門主動和天貓、京東等電商對接,組織產銷合作交流對接會,幫助當地80多家做雜色蛤的外貿企業與上遊食品銷售領域企業深度合作。
上海聖約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鵬
從電商渠道、視頻直播帶貨,包括商超渠道,包括社區團購都在快速發展,我們跟港珠合作,利用港珠上遊這些資源,我們大力發展下遊,從大包裝變為小包裝,從普通的口味變成特殊的口味,滿足市場的需求。
東港市港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郝振波
過去是我們生產什麼,客戶就來買什麼,現在是我們合作以後,客戶提出來,市場需求什麼,我們做什麼。
丹東泰宏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廠長 杜敏
現在主要是加工真空雜色蛤和蒸煮雜色蛤兩種產品,每天原料加工量在150噸左右。
上下聯手,讓東港的雜色蛤外貿企業成功地闖進了國內的消費大市場。面對困境,上遊漁民逆勢增收,下遊生產企業持續穩定就業,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雜色蛤外貿企業銷售額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
丹東東港市副市長 鄭毅
從今年上半年的運行數據來看,我們目前出口受阻,應該是達到了1.5億美元,但是在國內市場內貿方面,我們已經突破了兩億美元,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苗頭,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做好這個市場。
鴨綠江邊幸福健身路
一條鴨綠江不僅給丹東帶來了豐富的物產資源,還成就了丹東人獨特的休閒文化生活。
2012年,國網丹東供電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員工們自發成立了跑團,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將跑步變成解壓的一種方式。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陳潤晶
白天各自忙著不同的崗位,晚上正好借這個機會參加跑,另外也能研究一些創新的工作。
在這個跑團中,蘇海南是佼佼者,從參加工作開始,她每天都在江邊跑步,從業餘選手,成為了專業的全馬跑者,也見證了鴨綠江邊的點滴變化。
國網丹東供電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 蘇海南
健身步道也好,跑道也好,都越來越寬。其實你們來的路上也能看到,修繕了好多公園,以前7、8公裡的時候,可能人車都比較少,現在就不會,現在基本上夜跑的話也會有路燈,都很安全。
一條鴨綠江,承載著丹東的歷史與記憶,如今,鴨綠江畔已經成為丹東人精神文化和運動健身的聚集地。
在江邊的籠式籃球場裡,孩子們正跟著教練劉浩學習籃球。這個籠式籃球的場地由政府免費提供,現在找劉浩教籃球的家長越來越多。
籃球教練 劉浩
我最開始就帶了幾個小孩子,在這練一練。之後就有人來看了,帶孩子來說俺們孩子跟你學,我說我是免費的領大家,就是在這培訓培訓,教一教,鍛鍊鍛鍊身體就這樣,所以一點一點就都來了,來了許多孩子。
目前,丹東市沿鴨綠江邊打造的籠式籃球、籠式足球場地已經達到10餘處,每到清晨或者傍晚,這裡總是聚集著一群群運動健身的市民。
籃球教練 劉浩
這裡鍛鍊身體的不光是小孩子,成人、大學生,甚至一些中老年人,也沒事上這來鍛鍊,開車騎車來鍛鍊,都特別好,早上也有一些人在這鍛鍊,所以說整個籠式籃球場建在這邊,甚至前面還有這,都是非常非常好的,給所有丹東市民帶來一個好的健身環境。
丹東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體育科
科長 吳波
這個江其實就是我們丹東的名片,利用的也是我們江這個特色,我們江邊有很多公園綠地,大中小各種廣場,所以群眾活動非常廣泛,像木蘭扇、柔力球、毽球,還有廣場舞。
鴨綠江奔騰,北黃海潮起,山海江田、靈秀丹東,大自然用一份特有的偏愛,給這座城市描繪了一幅歲物豐成的景象,而丹東人更用勤勞的雙手捧起滿滿的幸福,用幹字精神奏響了一曲小康生活的和諧樂章。
來源/北鬥融媒 編輯/何婷婷
責任編輯/王強 鄭定成 編審/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