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天津,智慧天下,如何用智慧「玩轉」國家海洋博物館?

2021-01-15 微天津

全流程智慧參觀

3D導航遊覽,線下沉浸式體驗

線上全景式展現……

位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

國家海洋博物館

在這裡,隨處可見的智慧應用

給遊客帶來了舒暢的遊覽體驗

通過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

國家海洋博物館對外展示了

生態城智慧旅遊的多種應用場景

個性化定製遊覽服務

進入館內,遊客可以通過掌上海博微信小程序獲取精準的定位服務,享受展廳內3D空間導航服務。中央大廳服務臺的主顯示屏實時發布客流情況、通知公告等,方便遊客合理安排線路、錯峰遊覽。步入國家海洋博物館中央大廳,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長8米、高2米的智慧互動屏。屏幕上,上千張展品照片化身一個個海洋氣泡,組成一面氣泡牆。輕點氣泡,參觀者不僅可以360°瀏覽電子展品,還能觀看知識拓展小視頻,遊客可以將感興趣的展品添加到「我的行程單」,掃描二維碼,即可形成定製化遊覽線路,實時獲取行程信息,並提供產品導航服務。

沉浸式體驗身臨其境

不拘泥於傳統的展示方式,國家海洋博物館通過建立多媒體交互系統,將虛擬內容與現實展品信息相結合,以數位化手段豐富展示內容。目前,海博館正在持續升級優化「尋海」AR,觀眾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端享受掌上交互式AR體驗,在娛樂的同時獲得「身臨其境」的奇妙海洋知識。在海洋天文展廳內,近1600平方米深邃而夢幻的「宇宙空間」,通過穹頂巨幕、交互影像等技術,實現沉浸式多媒體演示,讓遊客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宇宙之美。

雲端平臺資源再呈現

疫情防控期間,為滿足遊客「雲遊海博館」的文化需求,國家海洋博物館大力拓展開發線上資源,在官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策劃推出「360°雲展覽」「雲課堂」「雲直播」「微視頻」「海博電臺」等線上欄目,觀眾閱讀、點擊量達千餘萬人次。遊客可以登陸海博官網「館藏精粹」欄目,欣賞已開放展廳的482件精選展品,足不出戶即可「暢遊海博」。通過官方網站線上用戶訪問量、訪問時間和所訪問展品信息等大數據分析,國家海洋博物館總結出遊客參觀喜好,實現景區精細化管理

國家海洋博館只是生態城智慧旅遊的一個縮影

當前,中新天津生態城

正充分發揮智慧城市建設優勢

給旅遊插上「智慧」的翅膀

利用大數據科學引導遊客錯峰遊覽

建立監管平臺提升旅遊服務水平

深入挖掘資源不斷豐富線上線下旅遊產品

藉助信息技術搭建智慧應用場景

遊客來得順心、遊得開心、玩得舒心

生態城全域智慧旅遊發展的新格局也越來越清晰

生態城零能耗小屋的建築「智慧」

能源為城市的穩定運行提供基礎保障,建設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不可或缺。為充分展示智慧能源技術,今年4月,一座名為「零能耗小屋」的建築在生態城落成,成為天津市首個零能耗建築。

所謂「零能耗」,指的是它能使建築本身的可再生能源年產能大於或等於建築全年的全部用能,總體不依賴於外部能源輸入。之所以能夠實現零能耗運行,主要依靠三方面創新:先進的能量管理系統、高能效的電器設備,以及建築本體的節能技術。

零能耗小屋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充分利用屋頂空間,鋪設了20千瓦的光伏板,經過近期一段時間的運行和測試,在晴天的情況下,每天可發出超過80度電,大於建築本身20度左右的用能需求。多餘的電能可以存儲到儲能電池裡,在 夜間和光照不足情況下向建築內用電設備供電。

在零能耗建築運行系統管理平臺上,清晰顯示著光伏發電量、儲能充電量、負荷用電量等信息,以及溫度、溼度等環境狀況,通過智能、舒適、節能、個性、夜間等應用模式設置,滿足不同用戶的用能需求。

利用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系統可以自動調節居家、辦公等不同區域用能設備,無論是電能儲存、能量轉換,還是在能源不足下切除非重要負荷,都由系統自動完成。此外,零能耗智能建築採用了國際先進的交直流微網,減少損耗,實現能量轉換效率95%以上。零能耗小屋還安裝了新一代智能電錶,家中每個電器的實時能耗、用電分析都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看,為用戶提供用能「管家式」服務。

為進一步降低建築的能量損耗,零能耗小屋採用了「被動房」的節能技術,使用高保溫、多層真空玻璃等建築材料,阻斷內外熱交換,使建築能耗水平較國家標準降低85%以上。

零能耗小屋設置有居家、外出等智能控制模式,可通過語音、體感、遠程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家用電器的智慧化控制。通過智能量測技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查看家中每個電器實時能耗,得到用能分析建議,享受「管家式」服務。

運行兩個月以來,零能耗小屋總發電量為3800度電,總用電量為1900度電,小屋的產能約為用能的兩倍。

來源: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

相關焦點

  • 「玩轉」國家海洋博物館 中新天津生態城打造全域智慧旅遊發展新格局
    津雲新聞訊:全流程智慧參觀,3D導航遊覽,線下沉浸式體驗,線上全景式展現……位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國家海洋博物館被譽為「海上故宮」。而在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臨近之際,國家海洋博物館也對外展示了生態城智慧旅遊的多種應用場景。
  • 智慧服務全空間、全流程的覆蓋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介紹
    國家海洋博物館座落於天津濱海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場館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國家海洋博物館主體三層,局部四層,展廳面積共計2.3萬平方米,共設六大展區,15個展廳,包括中華海洋人文展區、海洋自然展區、海洋互動展區、海洋科普教育區、海洋生態展區、高端合作展覽及臨時展覽區,同時設有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廳、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
  • 玩轉「天津海洋博物館」
    4月24日一早,細雨濛濛,家住漢的市民孫先生抱著女兒來到國家海洋博物館詢問開館時間。隨著國家海洋博物館將於5月1日面向公眾試運行這一消息的公布,不少市民躍躍欲試,預備「五一」小長假在這裡度過。  昨天,國家海洋博物館籌建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對網上預約、試運行情況進行介紹。如何到達國家海洋博物館,試運行期間,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珍貴藏品,如何預約參觀,本報為廣大讀者整理了一份「五一」假期國家海洋博物館「打卡」攻略。
  • 攻略乾貨看這裡丨足不出戶「智遊」國家海洋博物館
    &nbsp&nbsp&nbsp&nbsp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生態城管委會了解到,位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將在第四屆智能大會期間作為體驗項目呈現在公眾們面前。
  • 天津「海上故宮」國家海洋博物館華燈初上
    中國日報網2月17日電 地位堪比故宮博物院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已基本完工進入最後收尾階段!正在進行燈光調試。據了解「遠古海洋」「今日海洋」「中華海洋文明」是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也是一期開館的主要展區。其中,由「遠古海洋」和「今日海洋」組成的「海洋自然」是按照從海洋自然歷史變遷時空順序,展示海洋及生命的誕生和演化。而「中華海洋文明」則是「海洋人文」部分陳列展覽的組成之一,按照不同的時期展示海洋文明的發展,向市民展示了我國海洋文化的燦爛輝煌。
  •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5月1日試運行
    4月25日無人機拍攝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全景照片)。坐落於天津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濱海旅遊區的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將於5月1日試運行。試運行期間,國家海洋博物館將首批開放「遠古海洋」「今日海洋」「發現之旅」和「龍的時代」四個展廳,展示面積共7000餘平方米。
  • 中新天津生態城:為智慧城市建設「打樣」
    12月20日,參展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的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總工會負責人廉燦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說:「我們之所以連續第二年參加創博會,是希望在通過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同時,更多地與其它地區、其它城市的同行溝通交流。」 在創博會三號展廳,中新天津生態城展區的橙色系標誌顯得特別鮮明、醒目。
  • 雲旅遊異軍突起旅遊業裝上「智慧芯」
    旅遊業裝上「智慧芯」疫情逼迫出形式多樣的雲旅遊,不斷激發出智慧旅遊的潛能。同時,「新基建」為旅遊業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5G、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正在為旅遊業裝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芯」。
  • 國家海洋博物館恢復開放!還增加兩個展廳 有眼福了
    內容提要:7月14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有序恢復開放。天津北方網訊:7月14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有序恢復開放。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國家海洋博物館開放日每天限流5000人。
  •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要在五一開館:在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半島上面
    2019年5月1日,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將試開館,它也是中國最大的海洋博物館。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將位於濱海新區偏北的地方,這個地方也就是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東側,位於一個臨海的人工半島上面。天津市濱海新區的這片半島,位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東側,它是一個人工的半島,下面就是國家海洋博物館在半島中的位置。
  • [分享]天津海洋博物館cad資料下載
    國家海洋博物館根據2015年天津市海洋工作安排,天津市將積極推動國家海洋博物館冠名和正式機構組建,3月啟動博物館主體建築施工,力爭年底前基本完成主體結構建設。同時啟動館外展場立項,確保與博物館主體同步建設、同步完成;全力推進展品徵集,年底累計徵集藏品達到4.8萬件,上展文物標本達到2000件,基本實現展覽需求。
  •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開放
    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2021年1月1日起正式開放經過5個月的設計、施工與布展,2021年1月1日,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災害》專題展覽正式與觀眾見面啦。
  •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五一」免費試開放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五一」免費試開放 2019-04-12豐家衛攝  本報記者 豐家衛  琳琅滿目的遠古海洋生物化石、長9.4米的鯨鯊標本、承載「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的「宋元福船」復原模型……這些在海洋科普書籍中都難得一見的海洋文明珍寶,將集中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5月1日,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將試開館,觀眾可免費進場參觀。作為我國首座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該館又被譽為「海上故宮」。
  • 「雲旅遊」助文旅產業智慧轉型
    疫情之下,如何滿足人們「向外走」的願望?旅遊業在智慧化和雲交流方面又有哪些行動?連日來,各地業界人士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雖然疫情導致人流中斷,但線上拓展正成為行業重要的補充,「雲旅遊」讓旅遊業實現服務不斷、體驗不斷,這也為智慧文旅探索了新方向。
  • 中新天津生態城:一個智慧生態城市的十年探索
    展區外側展示的分別拍攝於2008年和2019年的兩幅航拍作品,直觀地反映了過去10年間「生態城市」和「智慧城市」發展理念為天津濱海新區帶來的改變,也吸引許多參觀者走進展區裡面,了解更多關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設經驗。 2008年9月28日開工奠基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的戰略性合作項目,也是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
  • 「智慧文博」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
    央廣旅遊廣播(FM99.6)專訪15位國家級博物館館長,共享文物與科技的碰撞,了解文博背後的魅力。今天14點,首期節目將播出中國消防博物館豐富的文化資源,敬請關注!受疫情影響,中國消防博物館響應北京市疫情防控的統一部署,迅速封閉館區。同時堅持閉館不歇業,由線下轉向線上,通過網上博物館等網際網路資源,持續地多形式地宣傳防火防災常識和消防歷史文化。
  • 天津生態城:防疫邁入5G時代 智慧手環成為複課保障
    來源:經濟日報上圖為,北京師範大學天津生態附屬學校學生們正在佩帶、使用5G手環。當5G技術來臨,複課開學會更安全嗎?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在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5月18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津生態附屬學校近百名學生佩帶上5G智慧手環,不僅能隨時監測體溫,還具備軌跡追蹤、即時定位、心理評測、課堂偏好等功能。這是中新天津生態城發揮智慧城市建設優勢,開戶了5G技術校園新應用。疫情防控體溫監測必不可少。
  • 遊記:國家海洋博物館
    時間:2019年12月22日10點15-14點地點: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每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開館日9:00-16:30開放,16:00停止入內。試運行期間只接待預約觀眾。官網::目前公共運輸不便,建議自駕。
  • 中國-東協智慧海洋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辦
    本站訊(通訊員 邢暢)2019年12月10日,中國-東協智慧海洋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成功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天津大學校長助理肖松山、自然資源部南海局黨委書記雷波、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院長管長龍、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信息化部主任姜曉軼、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國際事務部部長譚攻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產業發展部處長王志平、中船重工707研究所科技委主任趙子陽、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谷昭民、泰國瑪希隆大學信息及通信技術學院院長Pattanasak Mongkolwat
  • ...從「南海一號」到《國家寶藏》 智慧文博專家王勇專注讓博物館...
    大洋網訊 隨著《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大熱,博物館及文物背後的知識越來越為人們所好奇。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參觀者的需求,讓文物走出「深宮」去「圈粉」,需要更加強大的管理系統。如果還是用傳統的儀器測量和人工手繪成圖,時間根本來不及,而企業帶來的全站儀、電腦自動繪圖等設備,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順利地將古街面貌用數字手段記錄了下來。這次合作給了王勇極大的啟發。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在歷史的變遷中走向不可逆的過程,智慧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是非常值得投入的一件事。由此,廣州歐科開始尋求轉型,踏上了國內首批智慧文博從業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