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隨著《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大熱,博物館及文物背後的知識越來越為人們所好奇。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參觀者的需求,讓文物走出「深宮」去「圈粉」,需要更加強大的管理系統。
眼下,廣州一家專注於智慧文博的企業為省博打造了一套數位化管理系統,不僅讓藏品在百萬級遊客量前「呼吸」著穩定的溫溼度,還能精準捕捉到遊客的大數據信息,發掘出哪個藏品最受歡迎、哪個地方的人最喜歡來省博等,從而更好地設計出參觀路線……
這家企業是來自黃埔區的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歐科」),從承擔「南海一號」數字考古業務,到為多家博物館提供服務,企業正在「文化+科技」方面雙管齊下,逐步成長為智慧文博領域的重要力量。
開始轉型:用數字手段記錄古街面貌
在網際網路大潮中,隨著越來越多博物館、考古所走向年輕化的傳播方式,「文博熱」也應運而生。然而在2002年廣州歐科創立前後,這個領域還大多停留在文物鎖起來「擺一擺」階段。
歷史的轉身悄然而至。回憶從前,廣州歐科總裁王勇也沒想過會走上這個方向。他曾任職於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最初出來創業是想做地理信息服務(GIS)。「那時大家理解GIS,S是System(系統)的概念,我認識到應該是Service(服務)的意思,要擺脫傳統的測繪手段,用遙感等高新技術去獲取信息,然後變成更好的表達方式。」
一個偶然的機會,廣州歐科為廣東省考古所提供了測繪地理信息,無意間闖入了文博行業的大門。那時韶關坪石計劃修建水庫,一條古街將沒入水底,必須做搶救性發掘工作。如果還是用傳統的儀器測量和人工手繪成圖,時間根本來不及,而企業帶來的全站儀、電腦自動繪圖等設備,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順利地將古街面貌用數字手段記錄了下來。
這次合作給了王勇極大的啟發。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在歷史的變遷中走向不可逆的過程,智慧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是非常值得投入的一件事。
由此,廣州歐科開始尋求轉型,踏上了國內首批智慧文博從業者之路。
精益求精:數位化永久保存沉船內景
2007年,一艘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緩緩浮出水面,帶出一段塵封的瓷器史。「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迄今十多年出土數萬件文物,考古工作依然在進行。多年來,廣州歐科持續跟進整個保護髮掘過程,王勇談起其中的故事也覺得十分有趣。
由於「南海一號」長期處於較暗的海底環境,「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後,一直封存在巨大的沉箱中,周邊的環境也調至冷光源,避免紅外線和紫外線的破壞。考古環境是如此苛刻,想要完整記錄沉船內部情景,不可能靠人工反覆潛入箱內拍照存檔,必須使用高精尖儀器設備將數據記錄下來。
「我們專門研製了一套三維雷射掃描設備,架在整個沉箱的上空,需要拍攝哪個角度都可以凌空『飛』過去作業,」王勇說,「南海一號」的瓷器是密密麻麻一層層疊起來的,每揭開一小塊就要掃描一次,最後將全部數據匯集到考古發掘智能平臺,構建動態資料庫,為後續的保護髮掘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廣州歐科,像這樣專門為一個考古項目研發「獨門武器」的案例還有很多。廣東省博物館常年開設潮州木雕展,出神入化的鏤通雕技藝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對於這些美麗的鏤通雕,也常常讓工作人員無比撓頭,因為雷射在穿過鏤空部分時很難判斷出具體形狀,導致三維建模容易失真,而細微的差別會「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為此,廣州歐科也拿出「看門武器」,通過三維雷射掃描、攝影測量、3D自動成像等多種技術,將文物數位化,永久保存。
去年,省博攜珍貴藏品登上《國家寶藏》舞臺,其中一件瑰寶潮州木雕「金漆木雕大神龕」輝煌奪目,節目中通過酷炫的手法,將神龕細節放大到極致,完整呈現出惟妙惟肖、纖毫畢現的雕刻工藝。這背後有智慧文物數位化的一份功勞。
聲名鵲起:積累500多個智慧文博案例
如今,廣州歐科已積累了500多個智慧文博案例,在業內聲名鵲起,全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上門尋求合作,企業先後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知名公共文化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在王勇眼中,隨著技術的精進,行業瞬息萬變,文化傳播的理念也不停更新,越是保持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越是能敏銳地發現文博領域的博大精深。
相比真正的考古和博物館專家,企業或許在專業上有所不足,但在技術上可以有效補充,這是個需要長期磨合的過程。「我們對行業的了解永遠是不夠的,和廣東省博物館合作智慧博物館建設時,我們一年中開了199次會議,在信息、技術、業務思維裡不斷碰撞,在激蕩中找到最好的平衡點,得出最好的展示和傳播方式,」王勇說。
漸漸地,他們也探索出智慧文博的三個方向——智慧保護、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前兩者很好理解,後者現在作為熱門領域也備受關注。比如以科技賦能博物館,讓文物通過VR等形式「活」起來與觀眾進行互動;研發觀眾大數據管理系統,了解如何擺放藏品是抓人眼球的設計……這些文博行業的剛需呼喚著智慧文博領域的「專家」深入探索。
現在,廣州歐科還在緊鑼密鼓籌備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三地文博界互動合作將迎來一個嶄新時期,如何聯手推進歷史街區及歷史建築保護活化、文物資源的融通交流,共同守護嶺南文脈,是十分有價值的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