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海一號」到《國家寶藏》 智慧文博專家王勇專注讓博物館...

2020-12-22 大洋網

大洋網訊 隨著《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大熱,博物館及文物背後的知識越來越為人們所好奇。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參觀者的需求,讓文物走出「深宮」去「圈粉」,需要更加強大的管理系統。

眼下,廣州一家專注於智慧文博的企業為省博打造了一套數位化管理系統,不僅讓藏品在百萬級遊客量前「呼吸」著穩定的溫溼度,還能精準捕捉到遊客的大數據信息,發掘出哪個藏品最受歡迎、哪個地方的人最喜歡來省博等,從而更好地設計出參觀路線……

這家企業是來自黃埔區的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歐科」),從承擔「南海一號」數字考古業務,到為多家博物館提供服務,企業正在「文化+科技」方面雙管齊下,逐步成長為智慧文博領域的重要力量。

開始轉型:用數字手段記錄古街面貌

在網際網路大潮中,隨著越來越多博物館、考古所走向年輕化的傳播方式,「文博熱」也應運而生。然而在2002年廣州歐科創立前後,這個領域還大多停留在文物鎖起來「擺一擺」階段。

歷史的轉身悄然而至。回憶從前,廣州歐科總裁王勇也沒想過會走上這個方向。他曾任職於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最初出來創業是想做地理信息服務(GIS)。「那時大家理解GIS,S是System(系統)的概念,我認識到應該是Service(服務)的意思,要擺脫傳統的測繪手段,用遙感等高新技術去獲取信息,然後變成更好的表達方式。」

一個偶然的機會,廣州歐科為廣東省考古所提供了測繪地理信息,無意間闖入了文博行業的大門。那時韶關坪石計劃修建水庫,一條古街將沒入水底,必須做搶救性發掘工作。如果還是用傳統的儀器測量和人工手繪成圖,時間根本來不及,而企業帶來的全站儀、電腦自動繪圖等設備,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順利地將古街面貌用數字手段記錄了下來。

這次合作給了王勇極大的啟發。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在歷史的變遷中走向不可逆的過程,智慧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是非常值得投入的一件事。

由此,廣州歐科開始尋求轉型,踏上了國內首批智慧文博從業者之路。

精益求精:數位化永久保存沉船內景

2007年,一艘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緩緩浮出水面,帶出一段塵封的瓷器史。「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迄今十多年出土數萬件文物,考古工作依然在進行。多年來,廣州歐科持續跟進整個保護髮掘過程,王勇談起其中的故事也覺得十分有趣。

由於「南海一號」長期處於較暗的海底環境,「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後,一直封存在巨大的沉箱中,周邊的環境也調至冷光源,避免紅外線和紫外線的破壞。考古環境是如此苛刻,想要完整記錄沉船內部情景,不可能靠人工反覆潛入箱內拍照存檔,必須使用高精尖儀器設備將數據記錄下來。

「我們專門研製了一套三維雷射掃描設備,架在整個沉箱的上空,需要拍攝哪個角度都可以凌空『飛』過去作業,」王勇說,「南海一號」的瓷器是密密麻麻一層層疊起來的,每揭開一小塊就要掃描一次,最後將全部數據匯集到考古發掘智能平臺,構建動態資料庫,為後續的保護髮掘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廣州歐科,像這樣專門為一個考古項目研發「獨門武器」的案例還有很多。廣東省博物館常年開設潮州木雕展,出神入化的鏤通雕技藝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對於這些美麗的鏤通雕,也常常讓工作人員無比撓頭,因為雷射在穿過鏤空部分時很難判斷出具體形狀,導致三維建模容易失真,而細微的差別會「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為此,廣州歐科也拿出「看門武器」,通過三維雷射掃描、攝影測量、3D自動成像等多種技術,將文物數位化,永久保存。

去年,省博攜珍貴藏品登上《國家寶藏》舞臺,其中一件瑰寶潮州木雕「金漆木雕大神龕」輝煌奪目,節目中通過酷炫的手法,將神龕細節放大到極致,完整呈現出惟妙惟肖、纖毫畢現的雕刻工藝。這背後有智慧文物數位化的一份功勞。

聲名鵲起:積累500多個智慧文博案例

如今,廣州歐科已積累了500多個智慧文博案例,在業內聲名鵲起,全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上門尋求合作,企業先後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知名公共文化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在王勇眼中,隨著技術的精進,行業瞬息萬變,文化傳播的理念也不停更新,越是保持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越是能敏銳地發現文博領域的博大精深。

相比真正的考古和博物館專家,企業或許在專業上有所不足,但在技術上可以有效補充,這是個需要長期磨合的過程。「我們對行業的了解永遠是不夠的,和廣東省博物館合作智慧博物館建設時,我們一年中開了199次會議,在信息、技術、業務思維裡不斷碰撞,在激蕩中找到最好的平衡點,得出最好的展示和傳播方式,」王勇說。

漸漸地,他們也探索出智慧文博的三個方向——智慧保護、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前兩者很好理解,後者現在作為熱門領域也備受關注。比如以科技賦能博物館,讓文物通過VR等形式「活」起來與觀眾進行互動;研發觀眾大數據管理系統,了解如何擺放藏品是抓人眼球的設計……這些文博行業的剛需呼喚著智慧文博領域的「專家」深入探索。

現在,廣州歐科還在緊鑼密鼓籌備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三地文博界互動合作將迎來一個嶄新時期,如何聯手推進歷史街區及歷史建築保護活化、文物資源的融通交流,共同守護嶺南文脈,是十分有價值的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第二季 八大博物館全新接棒
    4月,《國家寶藏》參加法國春季坎城電視節「智慧中國——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推介會」,並領銜九大中國原創節目模式第一個亮相。這是中國電視人首次以「原創節目模式」的名義集體發聲於坎城電視節的主舞臺,更是中國原創節目模式走向海外、邁出裡程碑意義的一步。5月,節目主創還在大英博物館舉行了中英交流論壇——「《國家寶藏》節目走進大英博物館」,進一步收穫來自國際的熱烈反響。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南海一號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特殊的像海浪浪花的建築。先到售票處購買了門票,每人80元。拿到門票後,走向博物館正門,開始參觀之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十裡銀灘金色的沙灘上,是以"南海1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現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是世界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 價值連城的古沉船「南海一號」藏萬件國寶,為保存它還建了博物館
    揭秘最古老的沉船「南海一號」被發現,海外盜寶者破壞了好多文物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海上尋寶的瘋狂年代,眾多海外盜寶者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南海海域海底文物進行盜撈,公然將我國海域內的文物寶藏運送回國拍賣,使我們損失嚴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尋寶者們花高價僱用來各種人才其中包括考古專業的高材生
  • 三星堆博物館3件鎮館之寶將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
    本報訊(成博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12月4日,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發布本季節目亮相文物名單,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一號青銅神樹從眾多精美文物中脫穎而出,將在節目中與全國觀眾見面。
  • "南海一號"文物價值千億美元? 專家對報導表示異議
    隨著沉井運抵「南海一號」考古打撈現場,緊張的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一艘沉沒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宋代商船,最近成為新聞界爭相報導的熱點。有報導稱,這艘目前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裝載文物數萬件,而且多為國家一級文物」,「價值可能超千億美元」。記者採訪了一些文物專家,他們在肯定「南海一號」具有相當重要考古價值的同時,也對上述盲目誇大沉船價值的報導表示了異議。
  • 羅靜:智慧博物館是文博行業發展基調的回歸
    ,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等重要的技術,在文博行業特別在博物館得到應用。羅江指出,我國現有博物館3866個,切每年以百餘新館開館,全國 每年組織兩萬餘次展覽,觀眾5.6億人次;海外遊客到中國旅遊第一目的地50%是在博物館,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研究、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新建設的館和改擴建的館,也是博物館進入了一個建設的高潮期。
  •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文物喚醒昨天的記憶
    來到海陵島,必須得看一下「南海一號」博。物館像一所醫院,靜謐、肅穆。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南海一號」巨大的身軀,如被射中的鯨魚,無奈地躺在蔚藍色的海水裡。它只能依靠記憶去懷想崢嶸的昨天了。海陵島上的博物館 網絡圖片佇立許久,腦子裡出現了1987年的字樣,也就是「南海一號」被發現的日子。那時候,我是青年,羽扇綸巾,朝氣蓬勃,而今已是雪染雙鬢,目澀力短了。我當然知道,「南海一號」從1987年被世人皆知,到2007年才打撈出水,其間所經歷的正是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最好年景。
  • 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沉船從被發現到確定方案到完全打撈上岸一共用了整整20年時間!
  • 「智慧文博」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
    「智慧文博」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 2020-07-27 1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海一號」入圍全國十大……
    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被發現。2007年,考古隊把「南海Ⅰ號」沉船起吊出水,並移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據悉,船體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載貨物非常豐富。
  • 恆達文博:創新科技打造「智慧博物館」
    在天津濱海高新區內,一家名為天津恆達文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達文博」)的企業,就在科技與文化之間玩起了「跨界」,所生產的講解終端、系統集成、智慧展館方案設計等科技型產品在文物博物館行業這個細分領域中脫穎而出。
  • 《國家寶藏》走進日本東京國際電視節
    央視綜藝頻道副總監王進代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向在場的海外媒體機構代表推介了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介紹了《國家寶藏》的節目模式和傳播效果。她將「History」拆解為「Hi Story」,解釋說《國家寶藏》就是對中國的歷史故事說Hi。把這些歷史變成一個個激情澎湃的故事,講給觀眾聽就是《國家寶藏》節目的核心表達。
  • 眾文博專家廣州探索博物館數位化轉型
    王堅 攝中新網廣州11月23日電(王堅)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23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研究機構和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逾百人參加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研討,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南海一號:花3億打撈800年前古沉船,是中國對文物海盜的最好回擊
    南海,一片神秘的海域,無數的歷史掩埋在深不可測的海底。發現難,打撈更難,無數的珍寶只能深埋於海底數百年,深斂它的光彩。隨著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騰飛,那些深藏於海底的無價之寶也被人們漸漸的打撈,送進了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而這些被打撈的文物中,其中價值最高的要屬「南海一號」。
  • "南海一號"探摸首次"淘寶"北宋銅錢出水
    昨天(30日)上午,「南海一號」探摸人員從海底抽起的淤泥中「淘」出4枚宋代銅錢,以及一些宋代瓷器碎片,這是超過10天的探摸工作中首次發現文物。「但是這些瓷器碎片的種類與此前『南海一號』上發現的瓷器種類基本相似,都是從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窯口出產的高品質瓷器。」省考古研究所張松告訴記者,「銅錢的發現主要用於對『南海一號』進行斷代,由於之前發現了南宋時期的『紹興通寶』,所以『南海一號』應為南宋時期沉船,而不是某些媒體所誤報的北宋沉船。」
  • 央視《國家寶藏》即將開播,上海博物館3件鎮館之寶入選
    12月3日19點30分,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播。11月27日的開播儀式上,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宣布了選自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入圍國寶名單,包括故宮博物館的石鼓、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也包括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等。
  •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發掘:耗資2億元打撈,迄今發現18萬件文物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裡面收藏著沉寂海底800多年的一艘宋代商貿海船。專家研究發現,「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是尖頭船,長度為26米以上,寬度10餘米,船身(除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800噸。
  • 《國家寶藏》節目熱播原因探析
    《國家寶藏》用文物承載歷史記憶、傳達人文精神、彰顯大國風範,在時尚與傳統的交織中折射出中華民族強烈的文化自信。本文從節目形式、文化價值以及傳播儀式等方面入手,分析熱播的原因,以期給文博類節目的發展帶來些許啟示。  2017年12月3日,中央電視臺在綜藝頻道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 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音頻版上線喜馬拉雅
    本季『國家寶藏』將與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作出回答。」《國家寶藏(第三季)》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說。 近日,《國家寶藏(第三季)》音頻版在喜馬拉雅上線。《國家寶藏(第三季)》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於2020年12月6日起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其音頻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授權喜馬拉雅獨家播出。
  • 千年前「帶貨狂魔」的秘密,「南海一號」因何沉沒?
    最近,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線上、線下同步推送的「宋代遠洋船舶『南海I號』的前世今生」,或許可以告訴我們部分真相。偏安一隅,卻粉絲遍天下「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