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帶貨狂魔」的秘密,「南海一號」因何沉沒?

2020-12-2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知乎的問答社區,有個歷史話題屢屢引發熱議:一部中華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那麼,屈辱的源頭在哪裡?不少網友將之歸因於明清以降患上的「自閉症」,認為閉關鎖國導致了全面落後。部分學者更認為乾隆皇帝是罪魁禍首,指責他封閉到可能把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誌都焚毀了。公平地說,明清兩代走向封閉,無法歸罪到某一個人身上,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成因。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然而,若想釐清這種「自閉症」,似乎更應首先了解明清以前開放自信的中國到底是何模樣。最近,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線上、線下同步推送的「宋代遠洋船舶『南海I號』的前世今生」,或許可以告訴我們部分真相。

偏安一隅,卻粉絲遍天下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這艘南宋初期木質遠洋沉船,自1987年被發現至整船打撈,移駐廣東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先後出水18萬件文物精品,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和考古信息。

看看南宋的版圖就知道南宋該有多壓抑了,以「南海一號」所處的南宋初期為例,北邊是金,邊界不斷南壓,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大理,誰都惹不起,疆域日漸蠶食,空間越來越小。但是南宋並沒有由壓抑走向自閉,而是文化繁榮、科技進步、海外貿易大發展的時代。據《宋史》記載,南宋時期採取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還專門成立了管理海外貿易的政府機構市舶司,與50多個國家進行海外貿易,東線到日本、朝鮮,西線到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可以說偏安一隅的南宋,粉絲遍天下。而「南海一號」正處於這條西線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一船18萬件,其瘋狂帶貨、往返吸粉的魅力不輸當今帶貨女王。

據趙汝適《諸番志》記載,僅從彼時南宋直接進口瓷器的國家和地區就有15個,轉口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應該更多。以「南海一號」出水瓷器為例,主要裝載景德鎮窯系、德化窯系、義窯系、龍泉窯系和磁灶窯系,至今,在東南亞各國,都能發現南宋時期銷去的各類瓷器。「南海一號」沉船的船頭朝向西南240度,考古學家據此判斷,當時「南海一號」不是從國外駛入中國,而是從中國駛出,將赴新加坡或者印度等地進行海外貿易,而這些國家都是南宋時期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

此外,出自「南海一號」另一組文物,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南宋時期對外貿易的繁榮——一組2018年出水的人類骸骨,經專家DNA測序後,排除了黃種人的可能,認為極可能屬於一名外籍船員,由此推斷」南海一號「遠洋船舶上有外籍船員做工,可見當時大家的心態有多開放包容,絲毫不擔心別國人搶了自家飯碗。

路遠貨多,船有水密隔艙

「南海一號」的珍貴之處,除了18萬件精品文物,便是船體本身。最令人矚目的是其典型的水密隔艙機構,印證出最遲在宋代,遠洋海船已採用成熟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藝。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船艙中以橫隔板分隔開的彼此獨立且密不透水的各個艙位。水密隔艙結構保證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即便某一艙位觸礁進水,也不會危及其他艙位。並由於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連結,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

船上隔倉,還有很大的實用功能,便於貨物的管理和裝卸,比如可以在不同的艙區同時裝貨,或同時卸貨,大大提高了裝卸效率,也最大限度地節約了船艙空間。「南海一號」出水的瓷器底部,常帶墨書,即文字標識,比如「李大用」「六哥」「林花」「李長保」,大部分應為人名,或者只標姓氏,如福建磁灶窯系底部帶「黃」字墨書的褐釉扁陶瓶。那麼這些人是誰呢?船主、窯主,還是訂戶?目前尚仍難有定論,但無論是哪一類人,水密隔艙結構為貨物的分類提供了極大便利,誰生產的,要賣給誰,都可以實現分類裝載管理。否則,若讓這18萬餘件貨品共處一室,混淆不清,無異於一種災難。

這種對遠洋貿易商品進行墨書標識分類的辦法,一直延續下來,在南京市博物總館所藏龍江寶船遺址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有的瓷碗底部就寫著「李」「化」等字樣,說明這種墨書並非一時興起所寫,而是有著綿長恆久的實際功用,在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水密隔艙結構也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船貨,特別是瓷器等易碎品。從船上出水的大部分瓷器都完好無損,比如有著「假玉器」之稱的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胎薄如紙、潔白似雪,經受了800多年海浪顛簸,居然出水如新,這與隔倉內部相對穩定緊湊的空間結構有很大關係。

在「南海一號」沉船後不久的13世紀末,這項偉大發明由馬可·波羅傳到西方,深遠影響了人類航海事業。

爆款鐵鍋,壓沉船隻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南海一號」貨品及其裝載方式,也可以窺見當時遠洋貿易的需求端是多麼旺盛。其裝載的貨品主要是瓷器、貴重金器,瓷器更是博採眾窯精華,大到壇罐,小到粉盒,密密麻麻裝滿船艙,看得出來,根本不愁賣。從裝載貨品的數量上看,18萬件,實在不能載更多了。其中有一件德化窯白釉印花四系罐,內套裝小瓷瓶,另有德化窯青白釉三聯杯印花子母盒,這些器物說明,從設計階段,商家和船東就已經考慮到了遠洋運輸的需要,這樣的設計既豐富了瓷器品種,又節約了裝運空間,實現了儘可能多帶貨。

「南海一號」還出水了大量碼放在瓷器上方的鐵鍋。大鐵鍋和名貴的瓷器以及金銀器共處一船,這種詭異的畫風只能說明,鐵鍋同樣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熱捧的爆款,沒有比解決一群吃貨的吃飯問題更能刺激消費的了,有了鐵鍋,就有了熱騰騰的家,就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只是船主或許沒把握好一個度,那就是帶貨和超載之間,有時只差一口鐵鍋。參與考古發掘的專家認為,這些鐵鍋基本可以確定來自鑄鐵歷史悠久的廣東佛山。假如這些鐵鍋產自佛山,也就是說「南海一號」從福建出發,滿載瓷器金銀,受佛山鐵鍋的誘惑,經停廣東,裝載鐵鍋,然後沒走多遠,就沉沒了。其沉沒至今是個謎,但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航道上,端端正正地沉沒,基本可以排除觸礁、颱風等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超載,而壓垮「南海一號」的最後一根稻草,極可能就是多帶的那批貨——那些寄託著異國他鄉吃貨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佛山鐵鍋。

(原標題:千年前「帶貨狂魔」的秘密)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謝忠軍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南海一號博物館: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
    文物界專家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更有人稱之為"水上兵馬俑"。南海一號 是一艘南宋時期福建泉州特徵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
  • 南海一號:海陵島上最值得駐足的地方
    很多年前就去過海陵島,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自從有了南海一號的傳奇故事,心裡倒是多了些許期盼。2019年的盛夏,湖南同學選擇廣東聚會,目標指向了海陵島,於是有機會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近南海一號了。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
  •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專家說:沒有想到,它的沉沒原因竟與鐵鍋有關
    著名的「南海一號」出水之後,專家們在其內部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而其中的一種文物,卻被定義為船隻沉沒的罪魁禍首。它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南海一號」打撈現佛山鐵鍋 古代佛山鑄造竟這麼強大!
    今天推出的《 「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介紹了佛山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冶鐵工業的盛景,接下來我們還將推出陶瓷、絲綢等產業在「一帶一路」 歷史圖像中的影響。敬請讀者垂注!廣州學者楊龍勝在黃偉宗教授指導下,研究發現「南海一號」沉沒之因竟與商船擺放大量鐵鍋位置不當有關,為佛山鐵鍋盛世提供現實考證。此外,古代佛山鑄造規模到底多大,見證其輝煌的物證又有哪些?對此,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文博專家。
  • "南海一號"文物價值千億美元? 專家對報導表示異議
    進入倒計時狀態的「南海一號」古沉船整體打撈在五一黃金周期間也緊鑼密鼓地籌備著。5日上午,「南海一號」考古打撈沉井裝船出運。隨著沉井運抵「南海一號」考古打撈現場,緊張的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一艘沉沒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宋代商船,最近成為新聞界爭相報導的熱點。有報導稱,這艘目前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裝載文物數萬件,而且多為國家一級文物」,「價值可能超千億美元」。記者採訪了一些文物專家,他們在肯定「南海一號」具有相當重要考古價值的同時,也對上述盲目誇大沉船價值的報導表示了異議。
  • 價值連城的古沉船「南海一號」藏萬件國寶,為保存它還建了博物館
    揭秘最古老的沉船「南海一號」被發現,海外盜寶者破壞了好多文物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海上尋寶的瘋狂年代,眾多海外盜寶者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南海海域海底文物進行盜撈,公然將我國海域內的文物寶藏運送回國拍賣,使我們損失嚴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尋寶者們花高價僱用來各種人才其中包括考古專業的高材生
  • 「南海一號」重啟中國水下考古進程 曾停滯18年
    這條航線顯然早已超出東南亞的範圍,而是穿過南海,駛過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甚至非洲東海岸的許多港口也有中國瓷器出土。     「南海一號」沉沒的地點,正是處於這條航線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東北,經過川山群島,可上達廣州、潮州、泉州、廈門等港口,向西則可下雷州半島、瓊州海峽以至廣西,然後穿南海到達更加遙遠的目的地。 沉船船頭朝向西南240度,看來正是從中國港口出發,駛向外洋的貨船。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館內放置著一艘千年不腐的海底古沉船,"南海一號"以及從古沉船打撈出的10多萬件瓷器、金器、玉器等。在一樓的大廳內,我們在大磁碟前駐足觀看,只見磁碟上寫著前言,介紹了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歷盡艱辛,開發海上絲綢之路的滄桑歷史,讓人們不禁浮想聯翩——不一會,我們來到了展廳的二樓,在觀看廳內觀看了《全面深化交流合作,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關主題的視頻。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文物喚醒昨天的記憶
    來到海陵島,必須得看一下「南海一號」博。物館像一所醫院,靜謐、肅穆。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南海一號」巨大的身軀,如被射中的鯨魚,無奈地躺在蔚藍色的海水裡。它只能依靠記憶去懷想崢嶸的昨天了。海陵島上的博物館 網絡圖片佇立許久,腦子裡出現了1987年的字樣,也就是「南海一號」被發現的日子。那時候,我是青年,羽扇綸巾,朝氣蓬勃,而今已是雪染雙鬢,目澀力短了。我當然知道,「南海一號」從1987年被世人皆知,到2007年才打撈出水,其間所經歷的正是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最好年景。
  • "南海一號"探摸首次"淘寶"北宋銅錢出水
    昨天(30日)上午,「南海一號」探摸人員從海底抽起的淤泥中「淘」出4枚宋代銅錢,以及一些宋代瓷器碎片,這是超過10天的探摸工作中首次發現文物。    船身清泥近半露出20餘米    探摸現場的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告訴記者,昨天探摸隊開始對「南海一號」古沉船的船頭位置進行抽淤泥的工作,上午10時左右,工作人員在過濾所抽出的海底淤泥的濾網中發現了4枚分屬北宋不同年代的銅錢以及少量瓷器碎片。魏峻透露說,由於所發現的瓷器碎片散落在沉船周圍,因此昨天「出水」的瓷片破碎程度較高。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南海Ⅰ號出水德化窯的青白釉印牡丹紋六稜帶蓋執壺。對「南海Ⅰ號」的打撈和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超過30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會上,南都記者獲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發掘:耗資2億元打撈,迄今發現18萬件文物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裡面收藏著沉寂海底800多年的一艘宋代商貿海船。專家研究發現,「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是尖頭船,長度為26米以上,寬度10餘米,船身(除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800噸。
  • 「南海一號」入圍全國十大……
    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被發現。2007年,考古隊把「南海Ⅰ號」沉船起吊出水,並移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據悉,船體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載貨物非常豐富。
  • 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沉船從被發現到確定方案到完全打撈上岸一共用了整整20年時間!
  • 南海一號:花3億打撈800年前古沉船,是中國對文物海盜的最好回擊
    被逼出來的「南海一號」人們所不知道的是,「南海一號」的發現,其實也是被外國文物海盜逼出來的。經過9個月的打撈準備,在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時,央視現場直播「南海一號」出水儀式。1個多小時之後,沉睡800年的「南海一號」重見天日,出水那一刻,現場人無不熱淚盈眶,在那一瞬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這幾個月的辛苦值了。出水之後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工作人員。
  • ...從「南海一號」到《國家寶藏》 智慧文博專家王勇專注讓博物館...
    眼下,廣州一家專注於智慧文博的企業為省博打造了一套數位化管理系統,不僅讓藏品在百萬級遊客量前「呼吸」著穩定的溫溼度,還能精準捕捉到遊客的大數據信息,發掘出哪個藏品最受歡迎、哪個地方的人最喜歡來省博等,從而更好地設計出參觀路線……這家企業是來自黃埔區的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歐科」),從承擔「南海一號」數字考古業務,到為多家博物館提供服務
  • 82歲院士下潛南海獲重要發現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汪品先院士在南海下潛,並在海底獲重要發現。  發現深海「冷水珊瑚林」  汪品先正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
  • 網紅帶貨排行:薇婭、李佳琦穩坐前三!誰是新一屆「帶貨王」?
    在疫情之後為了推進復工復產,網絡直播帶貨也可以短時間內促進經濟流通,緩解疫情帶來的生產壓力。這不就連央視的著名主持人撒貝寧、尼格買提、康輝以及朱廣權也來直播賣貨!由此可見這段時間內,網絡直播帶貨是有多麼的火爆!
  • 明星直播帶貨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黃聖依遲到半小時、楊坤滿臉通紅……明星直播帶貨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年末時分,又有一位明星直播帶貨翻車了。近日,有商家爆料稱,明星黃聖依收了10萬坑位費後,結果才賣出去5個杯子!導致商家血虧,最後協商退錢,但卻因各種理由,不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