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專家說:沒有想到,它的沉沒原因竟與鐵鍋有關

2020-12-20 歷史店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文物應該出土於古墓、窖藏或遺址中,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其實在水下也有很多人類尚未發現的文物寶藏。著名的「南海一號」出水之後,專家們在其內部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而其中的一種文物,卻被定義為船隻沉沒的罪魁禍首。它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8年時,廣州救撈局曾與國外海上探險公司合作,準備尋找打撈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雙方合作努力搜尋,並未找到目標沉船,卻在23米深的海水之下,發現了另一艘古代沉船。經過初步探測打撈,很多珍貴文物相繼出水,專家認為其價值巨大,同時將沉船命名為「川山群島海域宋元沉船」,這也就是後來盡人皆知的「南海一號」。

「宋元沉船」中的文物數量十分巨大,大概有143000件,其中包括大量的瓷器、錢幣、絲綢、金屬製品、漆木器,以及大量動植物遺骸。專家們根據文物風格斷定,該沉船應為南宋初年的外貿商船,是我國古代出口商品的重要實物證據。「宋元沉船」在海底靜靜地躺了800年,而船上的諸多文物也受到了歲月的侵蝕,其中有很多都已經面目全非。面對如此景象,專家們感到非常痛心,隨即從心底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宋元沉船」究竟是如何沉沒的?

專家曾對「宋元沉船」進行過實景模擬,並根據船隻遺骸在海底的沉沒狀態推測,「宋元沉船」很可能是「以近乎完美的直立狀態沉入海底的」,至於其沉沒原因,應該是重心的嚴重偏移所至。

經過細緻的勘察研究,專家們發現「宋元沉船」的裝貨方式非常特別,其貨倉最下一層擺放的是各種瓷器,而最上一層擺放的卻是一塊塊造型奇特的鐵鏽疙瘩。

鐵鏽疙瘩究竟是什麼?它們是一口口疊在一起的鐵鍋,因為鐵的物理性質活潑,導致海水侵蝕嚴重,它們才會鏽蝕粘連成一塊塊大鐵疙瘩。由此專家推測出了「宋元沉船」的載貨方式,即商船先在泉州港裝載瓷器,隨即向南到達廣州港,在此地裝載數量巨大的鐵鍋,之後再駛向東南亞各國。如此裝載方式,很可能是船商規划船只到達目的地後,先卸下鐵鍋,之後再卸下瓷器。

可是這位「愚蠢」的船商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這次看似完美的「載貨」規劃,卻最終成為了商船沉沒的導火索。因為有種貨物遇到風暴後,在船艙中發生大面積移動,導致了船身發生重心偏移。專家們經過長時間的推演,終於確定了改變重心的貨物,正是已經凝結成鐵疙瘩的一口口大鐵鍋。我們可以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宋元沉船」在下層船艙裝載瓷器後,又在最上層的船艙,陸續裝載了大量的鐵鍋,由於鐵鍋造型結構特殊,因此只能一摞摞地暫時安置在船艙中,並未加以特殊的固定。

隨著海上的一場風暴襲來,此時尚未被固定的鐵鍋,開始在顛簸狀態下發生了偏移滑動,隨後全部疊倒於船隻的船首一側。由於鐵鍋重量與數量都十分巨大,因而船的重心瞬間偏移,讓整艘商船形成直立狀態慢慢沉入海底。不得不說,「宋元沉船」的發現讓人又喜又悲,可喜的是,沉船內部數量巨大的珍貴文物,是我國考古史上一筆不可多得寶藏;可悲的是,800年前因為船商一個小小的疏忽,而釀成如此巨大的損失,如此血的教訓值得我們後人深深銘記。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千年前「帶貨狂魔」的秘密,「南海一號」因何沉沒?
    以「南海一號」出水瓷器為例,主要裝載景德鎮窯系、德化窯系、義窯系、龍泉窯系和磁灶窯系,至今,在東南亞各國,都能發現南宋時期銷去的各類瓷器。「南海一號」沉船的船頭朝向西南240度,考古學家據此判斷,當時「南海一號」不是從國外駛入中國,而是從中國駛出,將赴新加坡或者印度等地進行海外貿易,而這些國家都是南宋時期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
  • 南海一號博物館: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
    文物界專家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更有人稱之為"水上兵馬俑"。南海一號 是一艘南宋時期福建泉州特徵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
  • 價值連城的古沉船「南海一號」藏萬件國寶,為保存它還建了博物館
    從此,各類沉船打撈隊伍絡繹不絕地出現在中國南海海域,進行瘋狂盜寶任務…雖然1987年就已經發現了這艘古沉船,但是由於技術限制的原因,始終沒有能夠對這艘沉船展開全面的勘察與打撈工作。當時的中國限於財力、技術等原因,不能獨立完成打撈撈工作,直到通過培養一批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後,撈捕工作才正式展開。
  • 南海一號:海陵島上最值得駐足的地方
    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
  • 「南海一號」打撈現佛山鐵鍋 古代佛山鑄造竟這麼強大!
    冶鑄篇「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員對「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時,發現大量黑色鐵鍋重疊,由於沉入海底時間太長,鐵鍋和周圍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變成巨大的凝結物……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孫鍵說。他認為,從這個方面看,「南海Ⅰ號」應該是搭乘了來自不同地域的船客。疑點:偏離常規航線、大量出口鐵器、沉沒原因不明隨著艙內貨物全部清點完畢,「南海Ⅰ號」逐步向人們露出真顏。它是一條福船,從船上裝載的貨物及其產地來看,考古人員認為它最有可能發自泉州港。船上為乘客備下大量活羊及雞鵝等禽類,較少吃豬肉。
  • "南海一號"文物價值千億美元? 專家對報導表示異議
    隨著沉井運抵「南海一號」考古打撈現場,緊張的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一艘沉沒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宋代商船,最近成為新聞界爭相報導的熱點。有報導稱,這艘目前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裝載文物數萬件,而且多為國家一級文物」,「價值可能超千億美元」。記者採訪了一些文物專家,他們在肯定「南海一號」具有相當重要考古價值的同時,也對上述盲目誇大沉船價值的報導表示了異議。
  • 「南海一號」重啟中國水下考古進程 曾停滯18年
    這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最新進展,從1987年到現在,20年間,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已經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裡程碑式的標誌,它的發現和打撈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奇蹟和波折,亦如中國水下考古本身的進程一樣:從沒有一個水下考古人員,沒有一套水下考古裝備開始,到目前已經著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難度的水下考古實踐。
  • "南海一號"探摸首次"淘寶"北宋銅錢出水
    昨天(30日)上午,「南海一號」探摸人員從海底抽起的淤泥中「淘」出4枚宋代銅錢,以及一些宋代瓷器碎片,這是超過10天的探摸工作中首次發現文物。    船身清泥近半露出20餘米    探摸現場的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告訴記者,昨天探摸隊開始對「南海一號」古沉船的船頭位置進行抽淤泥的工作,上午10時左右,工作人員在過濾所抽出的海底淤泥的濾網中發現了4枚分屬北宋不同年代的銅錢以及少量瓷器碎片。魏峻透露說,由於所發現的瓷器碎片散落在沉船周圍,因此昨天「出水」的瓷片破碎程度較高。
  •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發掘:耗資2億元打撈,迄今發現18萬件文物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裡面收藏著沉寂海底800多年的一艘宋代商貿海船。專家研究發現,「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是尖頭船,長度為26米以上,寬度10餘米,船身(除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800噸。
  • 南海一號:花3億打撈800年前古沉船,是中國對文物海盜的最好回擊
    專家們興奮歸興奮,礙於當時中國的落後,我們尚且沒有能力去打撈和保護,「南海一號」從發現到打撈,整整在海底等了20年。我們沒有辦法打撈,但是也不能讓那些文物海盜將我們的國寶偷盜出去,只能派軍隊警戒,對外聲稱「海底有當年外國侵略者扔下的炸彈」,一直守護了國寶整整20年。
  • 黃河古道發現一艘沉船,專家發掘後,推斷出它是這樣沉沒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曾用博大的胸懷孕育了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人類依傍黃河繁衍生息,也讓黃河河底留下了不少古人的遺蹟,在江蘇省徐州市地區,考古專家就發現了一處古代沉船遺址,而關於沉船沉沒的原因,專家們卻百思不得其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世界三大著名古沉船博物館的歷史及展陳設計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探測,南海一號整船文物有六到八萬件。
  • 南澳沉船揭開「克拉克瓷」之謎
    古代的船隻又沒有報廢制度,理論上講所有舟船最後的宿命都可能沉睡海底……綜合考慮這幾個因素,說南海的沉船有幾千艘之多,一點也不誇張。」  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廣東省考古所對廣東綿長的海岸線進行了漫長的排查。從粵東到粵西,考古工作者遍訪當地漁民。他們驚訝地發現,那麼多的漁民都曾經有過和古船遺物邂逅的傳奇經歷。
  • 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就是在這裡被打撈出來的
    海陵島與陽江陸地通過海堤連接,汽車從海堤可以直接開上海陵島,上島後先遊 「大角灣」度假區,然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貿船。
  • 「南海一號」入圍全國十大……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考古項目進入終評,其中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在終評名單之列。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被發現。2007年,考古隊把「南海Ⅰ號」沉船起吊出水,並移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據悉,船體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載貨物非常豐富。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南海一號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特殊的像海浪浪花的建築。先到售票處購買了門票,每人80元。拿到門票後,走向博物館正門,開始參觀之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十裡銀灘金色的沙灘上,是以"南海1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現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是世界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 海底一艘古沉船,被盜墓賊盯上,撈出8噸黃金,專家:估價28億元
    外國沒有厚葬成風的傳統,但是卻有很多的海盜。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批殖民帝國,通過掠奪,他們積累了很多的財富,在1622年的時候,西班牙從他們的殖民地南美洲航船返回時,為了抵抗海盜,帶上了當時最堅固的護衛船「阿託卡夫人號」。從南美返回西班牙,這一路上被海盜盯上是必然的,當時對付海盜的手段極少,來往的船隻大多都會遭到海盜的威脅,阿託卡夫人號就成為了殖民者們的希望。
  • 海陵島上的博物館,「南海一號」的前世今生,文物喚醒昨天的記憶
    來到海陵島,必須得看一下「南海一號」博。物館像一所醫院,靜謐、肅穆。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南海一號」巨大的身軀,如被射中的鯨魚,無奈地躺在蔚藍色的海水裡。它只能依靠記憶去懷想崢嶸的昨天了。海陵島上的博物館 網絡圖片佇立許久,腦子裡出現了1987年的字樣,也就是「南海一號」被發現的日子。那時候,我是青年,羽扇綸巾,朝氣蓬勃,而今已是雪染雙鬢,目澀力短了。我當然知道,「南海一號」從1987年被世人皆知,到2007年才打撈出水,其間所經歷的正是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最好年景。
  • 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結束
    其次是「南海1號」出水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此次試掘是要檢驗沉船在沉箱中的狀況。最後是要提取文物樣本做文物保護試驗,為今後大規模發掘做好文物保護的方案。    「本次試掘採用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綜合作業的方式。」魏峻說,陸上考古的方式便於測繪和採集樣本,而水下考古的方式便於保護文物。試掘先是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水下考古作業,用抽泥機將淤泥逐漸清除,並收集表層的文物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