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打撈現佛山鐵鍋 古代佛山鑄造竟這麼強大!

2020-12-20 佛山在線

2016年11出版的《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佛山明清冶鑄》介紹了明清時期佛山繁盛的冶鐵工業,其中有一些插圖來自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大型圖書《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該書有部分內容介紹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佛山有關的商業文化。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180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印度事務部圖書館開始收藏中國清代外銷畫,後來被大英圖書館收藏。目前大英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清代外銷畫約有4000餘幅外銷畫。2011年,廣東人民出版社與大英廜籤訂出版合同,首先編輯的是大英圖書館收藏的15類清 代社會生活與風俗畫共748幅。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主要表現中國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作者基本上都是廣東地區的職業畫師,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學過 一些西洋畫技法 ,專為海外市場而畫。

「世界攝影術在1839年誕生,此前的圖像資料甚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其他港口停止對外貿易, 這前後八九十年間 ,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地只有廣州。由於季節性貿易的關係,來往的外商在貿易淡季暫住澳門,於是外銷畫只存在廣州和澳門,罕見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狀況。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第三卷《佛山手工製造業作坊組畫》專門介紹了17-19世海上紀絲綢之路佛山商業的情景。

海上絲綢之路又有「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之稱。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港口最多、航線最廣的省,海絲遺蹟最為豐厚。  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具備物產豐富的物質條件和有水深浪低 、潮汐通道優良的河口港條件 ,外可通達世界各地 ,內有廣闊的珠江流域腹地 ,這種地理環境 使廣州自古成為中國最重 要的商貿城市之一 。

發生在廣州一澳門之間的絲綢貿易,實際上是通過廣州一佛山一澳門完成的。因為佛山是廣州外港,澳門也是廣州外港,二個港口形成一個「T」字形的外貿空間體系,佛山在其中起到二傳手角色。

佛山是古代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地處西江、北江匯合處。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佛山和廣州一起組成海洋和內河貿易的完整體系,形成 了「南海絲綢之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體系中,佛山最突出的地位不是航線,而是商品。

2016年,「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初評結果在廣州揭曉,入圍名單中共有來自15個城市的30個單位,其中佛山有4處。在參評的15個地級市中 ,廣州有5個入圍, 位列第一。佛山有4個入圍,排第二,分別是西樵海絲遺址、祖廟博物館、南風古灶、三水海關。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廣州的重要貨源地,佛山的陶瓷、鐵器、絲綢等商品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的外銷品。古時佛山的陶瓷、鐵鍋、絲綢一路出海,遠銷海外。廣州和佛山珠聯璧合,共同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中外商人云集 ,各國商品匯萃,使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港口、集散地和世界聞名的商業大都會。

佛山日報從今天開始以《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為藍圖,以古代佛山工商業為素材,以新聞的視野挖掘報導佛山在「一帶一路」 歷史中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今天推出的《 「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介紹了佛山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冶鐵工業的盛景,接下來我們還將推出陶瓷、絲綢等產業在「一帶一路」 歷史圖像中的影響。敬請讀者垂注!

冶鑄篇

「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

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員對「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時,發現大量黑色鐵鍋重疊,由於沉入海底時間太長,鐵鍋和周圍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變成巨大的凝結物……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這批鐵鍋就是當時名震天下的佛山鐵鍋。

廣州學者楊龍勝在黃偉宗教授指導下,研究發現「南海一號」沉沒之因竟與商船擺放大量鐵鍋位置不當有關,為佛山鐵鍋盛世提供現實考證。此外,古代佛山鑄造規模到底多大,見證其輝煌的物證又有哪些?對此,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文博專家。

「南海一號」沉沒源於鐵鍋擺放?

專家考證,「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的船舶,是至今為止世界發現的海上乘船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冶煉史提供難得的實物資料。

通過以往新聞,記者了解到「南海一號」不僅載有大量瓷器,還有成疊的鐵鍋,鐵鍋被碼在瓷器之上,有的還放在甲板上。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這艘商船,先在泉州港裝載瓷器,向南到達廣州港後,加載大批量的鐵鍋、鐵釘,而這些鐵鍋來源於佛山。

黃偉宗說:「宋代佛山鐵器十分發達,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鑄造的鐵線、鐵鍋、鐵鏈、鐵砧、鐵針、農具、軍器和鐘鼎等產品以其質量上乘享譽全國,產品遍及海內外。」 。

早前有科學家認為南海一號以一種近乎完美的「直立姿態」沉入海底。對此,廣州學者楊龍勝分析道,當數萬件來自中國各大名窯的瓷器,在泉州港上船後,從最底層的水密隔艙開始,逐層整齊碼放。到了廣州港後,船家從貨品搬運時間以及成本計算,不會選擇將數萬件瓷器先下船放置,再將重量較大的鐵鍋放在船底層,而是根據有限的位置,將大量鐵鍋、鐵釘堆放在瓷器上方,包括甲板上面。

「遇到風浪時發生傾斜,正因為部分疊放上層的佛山鐵鍋等發生位移、墜海等,使船身重心發生改變,最後以直立方式沉入海底千年。」 楊龍勝解釋道。

 佛山紅模鑄造法被贊「19世紀工業奇蹟」

事實上,從宋代到明清時期,佛山鑄鐵業十分發達,一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前,佛山都是中國最大鐵鍋出口基地。據考證,至今保存在廣州光孝寺的東西兩座鐵塔是南漢時期遺留至今的珍貴歷史文物,代表著古代佛山冶鐵和鑄鐵業水平的見證,採用的是佛山冶鐵業代代傳承的泥模失蠟「塔鑄」技藝,即由下至上逐層澆鑄而成。這一時期的大型鐵器,還有梅州千佛塔內的鐵塔,曲江南華寺祥龍鐵塔,這些文物歷經千年,仍清晰可見當年冶鑄工藝的精雕細琢。

明清時期,佛山鑄造業進入鼎盛時期,成為全國著名的冶鐵業中心,除有優質的原料外,佛山有著精良的鑄造技術和獨特的生產方法。早在明代景泰年間,佛山已經能夠鑄造大型的美術鑄件,佛山祖廟北帝神像重5000斤,就是一次澆鑄成型。還有遍布各地的鐵鐘,造型優美、紋飾精巧,圖案豐富,聲音宏亮,使各地客商不遠千裡前來訂購。

佛山鐵鍋以鍋薄及表面光滑節省燃料而名揚全國,即使售價比其它貴,還是供不應求。在生產技術上,創造了獨有的「紅模鑄造法」。用這種工藝鑄造的薄型鑄件,金相組織十分均勻,表面光潔度極高,成品率百分之百。

19世紀的英國工業界將紅模鑄造法生產的鐵鍋視為工業奇蹟,大英圖書館收集到的佛山冶鐵業組畫,便記錄這一生產工序。

泥模崗,佛山鑄造業的見證

佛山市博物館研究員申小紅告訴記者,宋代佛山設立市舶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山生產質量一流的鐵鍋遠銷海內外,古有記載「佛山商務以鐵鍋業為最」、「鐵器業出洋獲利數倍」……這些散見於後世宗譜及地方志,充分說明了佛山鐵鍋的精良製作。

佛山最早的冶鐵點,據說是在佛山新湧邊的舊佛山八景之一的「孤村鑄煉」。文獻記載,明宣德四年,佛山祖廟一帶就有許多鑄鐵的作坊,諸爐並冶,火光沖天。明宣德年間遷居佛山的李廣成,在裡水學會鑄冶技術,後世代都在佛山從事冶鐵業。除李氏外,還有鶴園冼氏、東頭冼氏、佛山霍氏、石頭霍氏和石灣霍氏等家族有從事冶鐵業。到了明成化和弘治年間,佛山的居民大部分從事冶鐵業為生。

明代以前,祖廟門前有很多冶鑄爐戶,明初祖廟重修,才陸續遷走。冶鑄所剩的破廢泥模被復蓋於祖廟附近的空地上,祖廟旁的泥模崗由此堆積而成。

佛山日報早前曾多次報導,泥模崗遺址發現了不少明清時代的文物。泥模崗遺址年代早、範圍大、堆積厚,為研究佛山鑄造業的淵源歷史和發展規模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與其相鄰的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保存著多件佛山古代冶鑄作品,其中一件是元代鑄鐵人像韋馱。「韋馱」身披鐵甲,造型剛勁有力,鐵甲邊還有銅錢作飾物,是目前國內最早的冶鑄藝術品之一。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束維、黃鶴婷

圖丨《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編輯丨梁楚靜

相關焦點

  • 千年前「帶貨狂魔」的秘密,「南海一號」因何沉沒?
    這艘南宋初期木質遠洋沉船,自1987年被發現至整船打撈,移駐廣東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先後出水18萬件文物精品,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和考古信息。看看南宋的版圖就知道南宋該有多壓抑了,以「南海一號」所處的南宋初期為例,北邊是金,邊界不斷南壓,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大理,誰都惹不起,疆域日漸蠶食,空間越來越小。
  • 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麼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鑄造不上?
    盔甲馬刀都能造,怎麼鐵鍋不能造?還真是不行。首先是原料金貴,中國鑄造鐵鍋的歷史,可以從漢朝年間開始算,其原材料主要是生鐵。但從世界範圍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應用生鐵的國家,春秋年間就出現了生鐵製品。比起歐洲來更是早了一千九百多年。
  •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專家說:沒有想到,它的沉沒原因竟與鐵鍋有關
    著名的「南海一號」出水之後,專家們在其內部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而其中的一種文物,卻被定義為船隻沉沒的罪魁禍首。它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曾經風靡亞洲的佛山製造:300年前造的鐵鍋,被日本瘋狂搶購
    從明清時代開始,佛山就是全國聞名的製造業中心,在某些工業生產領域超過廣州。我們知道,在古代進行複雜的工業品製造非常困難,看似簡單的一枚鐵釘、鐵針要想大規模生產,實則需要高級的熔鑄技術與分工協作,英國也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後,才能夠大規模生產鐵製用品。而在未發生工業革命的中國,能夠大規模生產鐵製用品,無疑是一個地方製造能力的體現。在清朝製造鐵製品最發達的地方是哪裡?
  • 佛山南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佛山祖廟: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殿堂,展現著工商、科舉、民俗、粵劇、武術五大文化主題,凝結成古代佛山的縮影。南海觀音寺南海觀音寺建於公元990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年歷史,座北向南,風景極佳,實為靈山勝地。
  • 「佛山」來源?佛山市轄:禪城區、順德區、南海區、三水區、高明區
    佛山與廣州大力推進廣佛同城化合作,打造國際大都市區「佛山」來源佛山佛山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13]  。到唐朝時,這裡又變成了一片崗地。
  • 戰火最終抵不過煙火——南宋沉船與鍛打鐵鍋的千年故事
    鐵鍋的貿易戰民以食為天,食以鍋為先。中國在宋代領先世界製造出了輕便、廉價的鐵鍋,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形成了現今中式美食文化的雛形。中國鐵鍋是當時世界上的高科技產品,相比於其他人群用的陶器、石器以及銅鍋、鐵鍋,南宋佛山地區產的鐵鍋,重量更輕,成本更低,蒸煮烹飪食物的效率卻非常高。因此擁有一口鐵鍋,在很多國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 位於廣東佛山松崗鎮的一個影視城,中央電視臺南海影視城
    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的松崗鎮X399鄉道與桃園北路有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影視城,這個影視城也是中央電視臺的影視製作基地廣東佛山分區。這個影視城面積約1500畝,位於佛山松崗鎮的上西坑與下西坑的對面,是一個以古典建築風格的景點,也是一個精仿國內著名古代建築的一個影視城。
  •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發掘:耗資2億元打撈,迄今發現18萬件文物
    【發掘現場,滿眼都是瓷器】為了儘可能保存沉船裡瓷器的完整,2007年這艘巨大的沉船被整體打撈出水上岸。據專家介紹,「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是世界上首創,我們在打撈過程中運用了許多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新科技,沉箱成功出水,它標誌著整體打撈方案安全、可行的,為沉船打撈積累的經驗。
  • 佛山十一旅遊攻略
    佛山是廣東省第三大城市,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佛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貫穿全境,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地區。
  • 央視中秋晚會佛山分會場設在南海影視城
    昨晚8時,南海影視城張燈結彩,星光璀璨,2019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佛山分會場與江蘇淮安主會場節目通過央視綜合頻道、綜藝頻道、中文國際頻道(亞洲版、歐洲版、美洲版)及相關廣播頻率、總臺新媒體平臺向全球同步播出,為海內外華人獻上了一場華美的中秋盛宴。
  • 佛山南海觀音寺,南海市最大的佛門聖地!
    南海,為南中國海(地理水域)、中國南海(中國領海)的簡稱,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南海有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濱海和海島旅遊資源、海洋能資源、港口航運資源、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島和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熱帶生態系統分布區。
  • 南海一號:花3億打撈800年前古沉船,是中國對文物海盜的最好回擊
    南海,一片神秘的海域,無數的歷史掩埋在深不可測的海底。發現難,打撈更難,無數的珍寶只能深埋於海底數百年,深斂它的光彩。隨著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騰飛,那些深藏於海底的無價之寶也被人們漸漸的打撈,送進了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而這些被打撈的文物中,其中價值最高的要屬「南海一號」。
  • 佛山南海 融入國家物流大通道 擁抱雙循環新格局
    兩周前,以南海為主要載體的「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下稱「佛山樞紐」)被授予「國家物流樞紐」牌匾,成為全國45個國家物流樞紐之一,也是廣東省首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18年來,中國物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18年後我們回到南海,經過持續改革開放創新,這裡展現出嶄新面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何黎明表示,佛山、南海多項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具有良好條件和前景。
  • 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佛山南海、佛山禪城的公辦初中排名
    先來討論一下南海的公辦初中!我們來比較一所學校好不好!最主要看中考平均分、尖子生佔比,平均分是看這個學校整體的成績情況,也是看中等生的成績情況。在南海,桂江一中和平洲二中相信有留意南海初中的都會知道,前二一般就是這兩所了,我們今天就拿這兩所中學作一下比較!
  • 南海一號:海陵島上最值得駐足的地方
    很多年前就去過海陵島,並未留下太深的印象,自從有了南海一號的傳奇故事,心裡倒是多了些許期盼。2019年的盛夏,湖南同學選擇廣東聚會,目標指向了海陵島,於是有機會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親近南海一號了。因為這艘船是迄今為止南海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考古學家們給了個名號:南海一號。作為序數字的第一號名副其實,其它「最」字未必,要知道中國南海有35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有專家考證,這麼大面積的中國海域沉船估計超過2000艘。
  • 佛山南海觀音寺,一個神聖美麗的地方
    不過,像少林寺、報國寺、靈巖寺等天下名剎或許大家早就熟知了,在這裡小編想說的只是小編去過的佛山南海觀音寺,佛山南海觀音寺是不用門票就可以進去的,南海觀音寺佔地30餘畝,可以說是不大不小,雖然沒有那些有名的寺廟這麼恢弘壯大,但是裡面的確挺多東西玩的。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館內放置著一艘千年不腐的海底古沉船,"南海一號"以及從古沉船打撈出的10多萬件瓷器、金器、玉器等。視頻從古代航行開始,到逐步與其它海域國家交往的絲綢之路貿易的開展,直至人員的往來,敘述了一路前行的絲綢之路的繁榮——視頻觀看完畢,我們走出觀看廳,開始了千年古船南海一號各個展品的饒有興趣地欣賞,看到每一個展品,都感到非常驚訝,那時的人們就能把物品做的那麼精美,不得不感嘆,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聰明能幹,真是能工巧匠,巧奪天工!
  • 鑄味龐耀勇做客佛山電臺:用匠心鑄一口傳世好鍋
    8月10日,佛山紅模鑄造工藝非遺傳承人、鑄味品牌創始人龐耀勇做客佛山電臺FN98.5城市俏佳人欄目講述他傳承、創新非遺工藝,用心鑄造每一口傳世鑄鐵鍋的匠人故事。 在這個值得讓鑄鐵鍋回歸生活、回歸中國的年代,我們試著用這一口鍋揭開佛山紅模鑄造的工藝歷史,也見證從佛山製造到佛山智造的過程。 為了鑄鐵鍋曾經不眠不休 據龐師傅回憶,在1998年,當時有一批美國的訂單,而這份訂單則是來自於美國總統的御用廚師David,當時龐師傅接了一共一萬二千套的鑄鐵鍋訂單。
  • 吃貨必去的:佛山南海美食集?
    佛山美食多種多樣,各區都有各區的特色美食,那麼南海區的美食有哪些呢?本地寶小編為你整理出佛山南海區的特色美食,趕緊來看看吧。南海魚米之鄉,美味無數。菜籃裡的秋茄與苦瓜、竹籠裡的放養雞鴨,水池裡的魚蝦……田間地頭,魚塘畜籠,幾乎每一處,都有一道標誌性的美味,表達對南海物產豐盛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