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出版的《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佛山明清冶鑄》介紹了明清時期佛山繁盛的冶鐵工業,其中有一些插圖來自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大型圖書《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該書有部分內容介紹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佛山有關的商業文化。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180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印度事務部圖書館開始收藏中國清代外銷畫,後來被大英圖書館收藏。目前大英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清代外銷畫約有4000餘幅外銷畫。2011年,廣東人民出版社與大英廜籤訂出版合同,首先編輯的是大英圖書館收藏的15類清 代社會生活與風俗畫共748幅。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主要表現中國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作者基本上都是廣東地區的職業畫師,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學過 一些西洋畫技法 ,專為海外市場而畫。
「世界攝影術在1839年誕生,此前的圖像資料甚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其他港口停止對外貿易, 這前後八九十年間 ,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地只有廣州。由於季節性貿易的關係,來往的外商在貿易淡季暫住澳門,於是外銷畫只存在廣州和澳門,罕見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狀況。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第三卷《佛山手工製造業作坊組畫》專門介紹了17-19世海上紀絲綢之路佛山商業的情景。
海上絲綢之路又有「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之稱。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港口最多、航線最廣的省,海絲遺蹟最為豐厚。 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具備物產豐富的物質條件和有水深浪低 、潮汐通道優良的河口港條件 ,外可通達世界各地 ,內有廣闊的珠江流域腹地 ,這種地理環境 使廣州自古成為中國最重 要的商貿城市之一 。
發生在廣州一澳門之間的絲綢貿易,實際上是通過廣州一佛山一澳門完成的。因為佛山是廣州外港,澳門也是廣州外港,二個港口形成一個「T」字形的外貿空間體系,佛山在其中起到二傳手角色。
佛山是古代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地處西江、北江匯合處。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佛山和廣州一起組成海洋和內河貿易的完整體系,形成 了「南海絲綢之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體系中,佛山最突出的地位不是航線,而是商品。
2016年,「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初評結果在廣州揭曉,入圍名單中共有來自15個城市的30個單位,其中佛山有4處。在參評的15個地級市中 ,廣州有5個入圍, 位列第一。佛山有4個入圍,排第二,分別是西樵海絲遺址、祖廟博物館、南風古灶、三水海關。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廣州的重要貨源地,佛山的陶瓷、鐵器、絲綢等商品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的外銷品。古時佛山的陶瓷、鐵鍋、絲綢一路出海,遠銷海外。廣州和佛山珠聯璧合,共同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中外商人云集 ,各國商品匯萃,使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港口、集散地和世界聞名的商業大都會。
佛山日報從今天開始以《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為藍圖,以古代佛山工商業為素材,以新聞的視野挖掘報導佛山在「一帶一路」 歷史中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今天推出的《 「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介紹了佛山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冶鐵工業的盛景,接下來我們還將推出陶瓷、絲綢等產業在「一帶一路」 歷史圖像中的影響。敬請讀者垂注!
冶鑄篇
「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
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員對「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時,發現大量黑色鐵鍋重疊,由於沉入海底時間太長,鐵鍋和周圍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變成巨大的凝結物……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這批鐵鍋就是當時名震天下的佛山鐵鍋。
廣州學者楊龍勝在黃偉宗教授指導下,研究發現「南海一號」沉沒之因竟與商船擺放大量鐵鍋位置不當有關,為佛山鐵鍋盛世提供現實考證。此外,古代佛山鑄造規模到底多大,見證其輝煌的物證又有哪些?對此,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文博專家。
「南海一號」沉沒源於鐵鍋擺放?
專家考證,「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的船舶,是至今為止世界發現的海上乘船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冶煉史提供難得的實物資料。
通過以往新聞,記者了解到「南海一號」不僅載有大量瓷器,還有成疊的鐵鍋,鐵鍋被碼在瓷器之上,有的還放在甲板上。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這艘商船,先在泉州港裝載瓷器,向南到達廣州港後,加載大批量的鐵鍋、鐵釘,而這些鐵鍋來源於佛山。
黃偉宗說:「宋代佛山鐵器十分發達,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鑄造的鐵線、鐵鍋、鐵鏈、鐵砧、鐵針、農具、軍器和鐘鼎等產品以其質量上乘享譽全國,產品遍及海內外。」 。
早前有科學家認為南海一號以一種近乎完美的「直立姿態」沉入海底。對此,廣州學者楊龍勝分析道,當數萬件來自中國各大名窯的瓷器,在泉州港上船後,從最底層的水密隔艙開始,逐層整齊碼放。到了廣州港後,船家從貨品搬運時間以及成本計算,不會選擇將數萬件瓷器先下船放置,再將重量較大的鐵鍋放在船底層,而是根據有限的位置,將大量鐵鍋、鐵釘堆放在瓷器上方,包括甲板上面。
「遇到風浪時發生傾斜,正因為部分疊放上層的佛山鐵鍋等發生位移、墜海等,使船身重心發生改變,最後以直立方式沉入海底千年。」 楊龍勝解釋道。
佛山紅模鑄造法被贊「19世紀工業奇蹟」
事實上,從宋代到明清時期,佛山鑄鐵業十分發達,一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前,佛山都是中國最大鐵鍋出口基地。據考證,至今保存在廣州光孝寺的東西兩座鐵塔是南漢時期遺留至今的珍貴歷史文物,代表著古代佛山冶鐵和鑄鐵業水平的見證,採用的是佛山冶鐵業代代傳承的泥模失蠟「塔鑄」技藝,即由下至上逐層澆鑄而成。這一時期的大型鐵器,還有梅州千佛塔內的鐵塔,曲江南華寺祥龍鐵塔,這些文物歷經千年,仍清晰可見當年冶鑄工藝的精雕細琢。
明清時期,佛山鑄造業進入鼎盛時期,成為全國著名的冶鐵業中心,除有優質的原料外,佛山有著精良的鑄造技術和獨特的生產方法。早在明代景泰年間,佛山已經能夠鑄造大型的美術鑄件,佛山祖廟北帝神像重5000斤,就是一次澆鑄成型。還有遍布各地的鐵鐘,造型優美、紋飾精巧,圖案豐富,聲音宏亮,使各地客商不遠千裡前來訂購。
佛山鐵鍋以鍋薄及表面光滑節省燃料而名揚全國,即使售價比其它貴,還是供不應求。在生產技術上,創造了獨有的「紅模鑄造法」。用這種工藝鑄造的薄型鑄件,金相組織十分均勻,表面光潔度極高,成品率百分之百。
19世紀的英國工業界將紅模鑄造法生產的鐵鍋視為工業奇蹟,大英圖書館收集到的佛山冶鐵業組畫,便記錄這一生產工序。
泥模崗,佛山鑄造業的見證
佛山市博物館研究員申小紅告訴記者,宋代佛山設立市舶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山生產質量一流的鐵鍋遠銷海內外,古有記載「佛山商務以鐵鍋業為最」、「鐵器業出洋獲利數倍」……這些散見於後世宗譜及地方志,充分說明了佛山鐵鍋的精良製作。
佛山最早的冶鐵點,據說是在佛山新湧邊的舊佛山八景之一的「孤村鑄煉」。文獻記載,明宣德四年,佛山祖廟一帶就有許多鑄鐵的作坊,諸爐並冶,火光沖天。明宣德年間遷居佛山的李廣成,在裡水學會鑄冶技術,後世代都在佛山從事冶鐵業。除李氏外,還有鶴園冼氏、東頭冼氏、佛山霍氏、石頭霍氏和石灣霍氏等家族有從事冶鐵業。到了明成化和弘治年間,佛山的居民大部分從事冶鐵業為生。
明代以前,祖廟門前有很多冶鑄爐戶,明初祖廟重修,才陸續遷走。冶鑄所剩的破廢泥模被復蓋於祖廟附近的空地上,祖廟旁的泥模崗由此堆積而成。
佛山日報早前曾多次報導,泥模崗遺址發現了不少明清時代的文物。泥模崗遺址年代早、範圍大、堆積厚,為研究佛山鑄造業的淵源歷史和發展規模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與其相鄰的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保存著多件佛山古代冶鑄作品,其中一件是元代鑄鐵人像韋馱。「韋馱」身披鐵甲,造型剛勁有力,鐵甲邊還有銅錢作飾物,是目前國內最早的冶鑄藝術品之一。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束維、黃鶴婷
圖丨《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編輯丨梁楚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