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這話有道理嗎?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話是從男女結婚的年齡上說的,意思是:寧可男方年齡大七歲這麼多,也不可以讓女方年齡大一歲。這把年齡看得太重要,又似有偏向性,歧視性,不公正性,太片面絕對性,所以,說不上有理無理,各人認識不同使然吧。
男娶女嫁,講究門當戶對。其中年齡大小,就是條件之一。人生有限,青春更有限,生育年齡也有限,把人的年齡大小當作成婚條件是應該的,但不應是最重要最看重的。在一定範圍內,哥妹婚,姐弟婚是沒問題的,只許哥妹婚,甚至父女婚,絕不許姐弟婚就不妥。這如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一樣不公平了。當然,年齡差距太大,成了父女婚,公孫婚,母子婚,奶孫婚都是不好的。男女的年齡大小不宜差別太多為好。特別女的生育年齡有限,如果重生育,講優生優育,就應看重一點生育年齡,考慮到年齡這個問題。
我國向來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思想,對男人而言,更有大男子主義,這也表現在年齡上,所以有「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說法。有的男人更有「喜新不厭舊」「寧小勿大」的思想在作怪。從人平均壽命說,女比男長壽,要兩兩白頭偕老是女比男略大才對。但由於重男輕女思想,與傳統習慣在左右人,更因男人的私心與貪色念頭起作用,男可老大許多都行,女的老大一點點都不可,這是很不公平的。
這話是在封建時代特定的男權思想意識下人們的普遍認知,古人說男人三十立父志,意思是男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立父親之志,成為家庭的主宰,也就是三十而立的真正含義。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狀態中男人成熟將更晚,享受寵溺的時間更長。
女人則從小就被洗腦三從四德,賢良淑德是做女人的根本,在很小時就學做家務,做女工,侍奉家裡所有的人。女兒想過得舒服一點,必須學會察言觀色,在如此環境之下,女人自然早熟一些。你想當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娶一個成熟世故的大女人時,那該是一種什麼狀況?如果女人天性善良倒還罷了,要是刁鑽陰狠那一家人都會遭到迫害。當人們見到了大女人小男人的情況下,男人及家人被欺壓,男權被剝奪之後,就總結出來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只有這樣男人才能掌控全局,適應潮流。
總之,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一個嬌生慣養完全不知世務的小男人,娶了一個誠實善良持家有方的大女人後,家庭興旺,令人羨慕時,又有人總結為女大三,抱金磚。
夫妻之道,貴在適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相包容才是王道,與年齡並無實質性的關聯。但與社會背景是有一定關係,在當下的社會,男孩大多被寵溺而自我,倒是女大三抱金磚更貼切應景實用一些。
現在是自由戀愛結婚,各種條件的重輕由各人拿捏不受幹擾了。姐弟婚,母子婚的也不少了。說來我想起小時看到一些情況,我老家村大,看見好幾對夫婦都是女比男大好幾年,一問才是娃娃婚,娶的是兒養媳,女大好幾歲,一來就可幫家裡幹活了,而後就是男先死,女長壽,男的十五六就做父親,結婚過早,是否對壽命有影響?男女婚齡要注意,重視也應該,但不應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