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鄭州12月2日消息(鄭州臺記者盧靜)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來的生命。河南鄭州市民楊予軍一家人,用22年詮釋著這句話。22年來,這個三口之家總共無償獻血660多次,捐獻全血11400毫升,相當於幾十個成年人全身的血量。
為了堅持獻血,一家人堅持鍛鍊身體、保持規律作息;甚至連業餘時間都在做「無償獻血」隊伍的志願者和宣傳員。
「『獻血前可以喝豆漿?』『獻血後可以喝,獻之前不能喝』……」在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的接待大廳,楊予軍熱情地解答著前來獻血人員的各種疑問,他的左臂上還貼著剛剛獻血時留下的膠布,一大早他在這裡完成了他的第284次獻血。
楊予軍說:「上次獻血是兩周前的周三,每隔兩周一次,我一大早就來了。我沒把它當成了不起的事,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做而已,回過頭來看,持續這麼多年,這麼多次了。」
對於楊予軍來說,開始獻血,是因為無償獻血制度的出臺。199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我國開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當時36歲的楊予軍知道這個消息後,決定開始獻血。楊予軍說:「獻血法出臺之前是有償獻血和無償獻血並行,我內心覺得賣血是不能接受的,後來獻血法出來後,是無償獻血,我就來了,不圖什麼利,主要是為了幫助別人。」
自那以後的近10年裡,每隔半年,楊予軍都要獻一次全血,每次都是400ml。2007年,楊予軍了解到成分血比全血更緊缺後,決定開始改獻血小板。最初每28天一次,隨著相關規定的修改,兩周一次雷打不動的獻血小板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22年來的堅持,少不了家人的陪伴。楊予軍的妻子楊建霞一直陪著他獻血,兒子楊辰10歲時就隨著父母來到無償獻血的現場。2006年,年滿18歲的楊辰也加入到了無償獻血的隊伍。楊予軍說:「疫情期間出門受限制,一個家庭一天只能一個人出去一次,到了獻血的日子,我們家的獻血人就出去,獻獻血然後買點菜回來,疫情期間我們都沒間斷。」
厚厚的、許多已經泛黃的獻血證,以及無償獻血奉獻獎證書都記錄著這個家庭的回憶。自1998年至今,楊予軍共獻血284次,楊建霞共獻血240次,楊辰共獻血139次。在一家人的眼中,無償獻血是他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楊予軍說:「我就是普通老百姓做了件普通的事,唯一可能跟多數人不同的是,我可能堅持的時間長一點,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多幫助別人。」
一家人為了把獻血這件事情堅持好,積極鍛鍊身體,保持身體健康,健康自律的生活成了這些年這一家人最大的收穫。但是,周圍人對無償獻血認識的不足也時常困擾著他們。楊建霞說:「同學聚會時,很多人說獻血不好,還問我『要是不獻血,是不是血管會脹』,我說『這都是因為不了解,誤以為獻血容易得病,得病其實是人之常情』。」
在生活中,他們成了「宣傳員」,號召大家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當中。2011年河南省紅十字會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成立,楊予軍便開始投入志願服務工作。只要他沒什麼事,都會待在血液中心,成了這裡的編外工作人員。9年時間,楊予軍累計服務1萬多個小時。楊予軍說:「堅持就是有意義的事,獻了20多年血了,對這項政策比較關注,了解的稍微多一點,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大家,讓大家都明白了,可能獻血會更堅定一些,時間更長久一些。這個事情是有意義的事,有益於自己,也有益於他人,我覺得值得去做,而且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