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14年內無償獻血16萬多毫升,足以挽救三百人的生命。這個家庭被市民譽為江城「第一熱血家庭」(如圖),男主人是武漢市信訪局的公務員劉源,女主人郭珍玲是城投大橋集團的一名退休職工,他們的兒子劉明明從部隊退伍後在武漢城投集團支鐵部上班。今年6月14日第八個「世界獻血者日」前夕,劉源、郭珍玲、劉明明一家被湖北省正式授予「武漢第一熱血家庭」的榮譽稱號,並獲邀參加於今日舉行的湖北省首屆無償獻血表彰大會。
1977年,20歲的劉源在部隊當兵時就積極響應組織的號召報名獻血,「當時獻了200毫升,心情還是很激動」。1985年劉源轉業到武漢市委工作「那幾年市委辦公廳組織獻血,我也積極報名參加了」。
1998年國家獻血法剛頒布,當年3月16日,他從報紙上看到了武漢推出了第一輛流動獻血車,劉源坐2路電車到解放公園大門口的獻血車上,主動獻了200毫升血。到今年5月底止,劉源在武漢共獻血90次66400毫升(按獻一次成分血等於800毫升全血計算,下同)。1999年6月1日,喜愛孩子的郭珍玲特意選了兒童節這天走上獻血車。郭珍玲是目前武漢市婦女獻血最多的人,共獻血88次66200毫升,堪稱「武漢獻血女冠軍」。
劉明明是這個熱血家庭的獨子,1999年元旦,他在軍校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無償獻血,不到30歲的他,共獻血45次35400毫升。一家人「你追我趕」,上演了一場特殊的家庭競賽。
據武漢市血液中心統計,從1998年有獻血記錄以來,到今年5月底止,劉源一家三口總計獻全血20次,5600毫升,獻成分血203次286份,總計獻血168000毫升(相當於336瓶500毫升礦泉水),共挽救了300多人的生命。
昨日,劉源說,每拯救一個人就是等於拯救了這個人的全家,「沒有什麼比拯救生命更快樂的事了」。
2000年,劉源在參加一次獻血活動時得知,大出血的瀕危病人唯一快速搶救的方法,就是利用機採的高濃度、高純度的血小板等快速止血,目前世界上和我國正在提倡獻成分血,然而,招募捐獻成分血的志願者很困難。因為獻成分血程序複雜,必須到血液中心,而且要將血抽出後提取血小板等成分,再回輸給本人,許多人因此感到害怕。劉源當即表態說:「我們來帶頭吧。」
近年來,劉源、郭珍玲夫妻風雨無阻,幾乎每個月都去獻一次成分血。常常是在雙休日或節假日,每次要提前一天開始準備,不吃葷腥,早睡早起,當天7點鐘起床,騎自行車40分鐘到血液中心,一呆大半天,而且獻血後24小時內得小心針頭不被浸溼。
據記者了解,劉源一家人都很愛運動,身體十分健康,郭珍玲是武漢市冬泳隊的隊員,寒冬臘月,已是58歲的她依然堅持冬泳,至今,她仍能十分輕鬆地倒立、劈叉,動作輕盈。
「熱血家庭」成員越來越多
今天是「世界獻血者日」。每到此時,劉源和郭珍玲夫婦都感覺在「過自己的節日」。昨天一大早,郭珍玲又帶著6位江岸區冬泳隊隊員來到武漢血液中心,參加成分獻血。
郭珍玲回憶,自己已經動員了40多位冬泳隊隊員接觸、參與無償獻血了,近10人成為長期獻血志願者。還有一位隊員杭建權,在她的影響下不斷堅持獻成分血,並獲得了全國無償獻血銀獎獎勵。記者 周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