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曾莉 實習生 王成龍 通訊員 聶東航
19萬毫升血液意味著什麼?足以挽救三百多條生命。這,就是武漢市民郭珍玲一家三口的獻血總量。15年來,他們共獻血260次,丈夫獻血102次,妻子獻血100次,兒子獻血58次。
19日,59歲的郭珍玲第100次獻血,成為我省首位獻血過百次的女性。
丈夫瞞著妻子獻血
丈夫劉源是這個家庭參與獻血的第一人。
劉源是武漢市信訪局公務員,軍人世家。30多年前,劉源在部隊時就多次獻血。當時的人對獻血沒有認識,很多人一談到獻血就滿臉恐懼,郭珍玲也不例外。一次,劉源獻血後,領導來到家裡慰問,郭珍玲得知後大發脾氣,「你這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不負責任」!
1998年轉業後,劉源從報紙上得知解放公園首次設立流動獻血車,當天就趕去獻血。他告訴妻子,自己曾是一名軍人,如今又是國家公務員,更應自覺參與獻血。
經過丈夫的勸導,郭珍玲對丈夫獻血的行為有所改觀。
兒子獻血讓母親感動
讓郭珍玲下決心加入無償獻血行列的,是兒子劉明明的一封信。1999年2月,剛剛入伍的劉明明給父母寄來入伍後的第一封家書,信裡夾著獻血證和醫院的慰問信,他自豪地寫道,「媽媽,部隊號召獻血,有人很害怕,我覺得很可笑,第一個就報了名,爸爸早就開始獻血了,沒什麼好怕的。」
看到信後,郭珍玲感到自豪又心疼。她心想:我也要獻上自己的愛心。
幾天後,丈夫去獻血,郭珍玲特意跟去看。看到針頭、針管、血袋,她又驚又怕。回家後,郭珍玲仔細觀察了丈夫2天,發現他一切正常,便終於打消了疑慮,決定獻血。
同年6月1日,郭珍玲鼓足勇氣,第一次獻血。「選擇兒童節,是因為獻血是受兒子的感動,我想在這天為孩子們獻出一份母愛。」
一家三口獻血15年
從此,這家人成了「鐵桿」獻血志願者。為打破人們「春節不能獻血」的禁忌,2002年大年初一,郭珍玲一家人登上獻血車,成為新年獻血的第一撥人。
2004年6月,劉源從血液中心獲悉,捐獻成分血同樣可以救人,並且只需間隔一個月,每年最多可捐12次,可救更多的人。捐獻成分血是將血液中的血小板析出,再將血液回輸到本人體內。不少人擔心因此感染疾病,招募捐獻成分血的志願者很難。這家人當即表態說:「我們來帶頭吧。」從那時起,郭珍玲一家每月都會花上半天時間,到血液中心捐成分血。
2008年,郭珍玲滿55歲,按獻血法規定不能再獻血。汶川大地震時,大量傷者急需用血。郭珍玲主動向武漢市血液中心申請獻血,經過嚴格體檢和特批,她終於如願。
郭珍玲能獲得特批,是因為她的身體素質和血液化驗指標合格。郭珍玲是武漢市冬泳隊的隊員,膚色透出健康的紅色。2004年,郭珍玲將冬泳隊友帶到血液中心獻血,幾年來,共有30多名冬泳隊員參加了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