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熱血救了無數不相識的人,讓他人的生命重放光彩,這讓我感覺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和價值的。」這是舟山普陀東港街道紅旗社區一位普通農民徐信昌的大愛。
「我們血庫裡的血量不夠,您看看什麼時間有空可以來獻血嗎?」「醫院有病人要輸血,我們可以現在來接你獻血嗎?」……今年63歲的徐信昌曾是舟山市中心血站常年「預約捐獻志願者」,隨叫隨到。他連續獻血17年,累積獻血32次,獻血量達17800毫升。
可能你並不知道17800毫升是個什麼概念。據區獻血辦介紹,一個成年人全身的血液血容量在4000~5000毫升,17800毫升就意味著徐信昌捐獻的血量,比4個成年人全身血量的總和還要多,他也成為迄今為止我區獻血量最大的獻血者。更重要的是,他的慷慨捐獻,讓無數不相識的人重新有了生的希望。
日前,筆者在徐信昌的家裡見到了他,老人今年63歲,身板硬朗,生活儉樸。他說,自己是個普通的農民,也曾做過保安,如今退休在家。17年彈指一揮間,唯有眼前一大疊鮮紅的獻血證和榮譽證書默默地記錄著徐信昌一個個獻血救人的感人故事,見證了他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的無私奉獻。
談到第一次獻血,徐信昌說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時還是年輕壯小夥兒的徐信昌偶然聽說醫院可以獻血。授人玫瑰,手留餘香。沒多考慮,他就獻出了400毫升血。「那時候年輕,腦子一熱就去了。」也正是這一次的「腦子一熱」,開啟了徐信昌十餘載的獻血之門。
危難之間見真情。在那之後,徐信昌又多次在醫院血庫告急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伸出自己的手臂。「記得有一次醫院裡有病人要輸血,但是血庫裡沒有血了,他們直接開車上門帶我過去。」徐信昌說,因為當時大家對獻血了解不多,獻血的人也較少,缺血時他們就第一個想到了我。「他們都上門來接了,情況肯定很緊急了,我立馬就上車跟他們去了。」徐信昌告訴筆者,既然自己的血有可能能救人一命,只要有需要,不用多說,他就會立馬伸出自己的手臂。
1999年,徐信昌接到一通來自舟山市中心血站的電話。「我們血庫血量不夠,您看看什麼時間有空可以來獻血嗎?」接到電話的徐信昌二話不說前往市中心血站,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成了血站常年「預約捐獻志願者」。
徐信昌說,他的血型是AB型,獻血的人群裡AB型相對不多,知道血站的難處,他就告訴血站工作人員,只要有需要就可以給他打電話。
17年來,從獻全血到獻血小板,徐信昌隨叫隨到,有需要時,連續幾個月捐獻血小板也是常有的事。「有時候血站電話過來我還在上班,立馬就和其他人換了班。」徐信昌說,做保安時和同事換班是常有的事,「第一天他們要看你能不能通過,通過了第二天才能去獻。」同事們得知他要去獻血,都很積極地表示會替他代班,「也是他們幫忙,我才有時間過去。」獻完血的第二天,徐信昌又回到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筆者從區獻血辦了解到,對於每年堅持獻血的捐獻者最高年齡限制為60周歲,間斷獻血者的最高年齡限制為55周歲。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2015年,徐信昌59歲,高年齡加上身體的不適,2015年4月16日那天徐信昌完成了最後一次獻血。「其實我挺想繼續獻下去的,但是身體有點吃不消了。」徐信昌不無遺憾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