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的創作理論的中心是「寫虛假」。主張「寫虛假」的創作理論,憑空捏造一套唯心主義的創作模式,隨心所欲地從作家的自我觀念出發,狂熱鼓吹「主題先行」論,意顧倒文藝和生活的關係。「主題先行」論是悖的。我們知道,主題依賴於題材,它是從題材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文藝工作者總是先獲得創作的素材和題材,然後再從素材和題材中確定作品的主題。正如高爾基所指出的那樣:「主題是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魯迅曾說過,無論「天才們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
"生活暗示」給作者的這種思想,不是文藝工作者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面是文藝工作者長期投身於人民群眾的火熱鬥爭生活中,從社會生活的源泉中,對紛壇繁雜的社會現象進行觀察,體驗,研究和分析的結品,是作者認識生活、理解生括的成果。總之題材是產生主題的客觀基礎,主題則是從題材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此,創必須從生活出發,先佔有題材,然後才能提煉、深化主題。可見,「先有題材,後有主題」,反映人們正常的認識程序,是文藝創作的普通常識和一般規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
共次,「主題先行」論還顏倒了文藝作品的客觀真實性和政治傾向性的關係。社會主義的文藝創作,必須運用瓣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創作作出客觀真實性和政治傾向性高度統一的作品通過對現實關係的真實描寫,生動地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括的本質,體現時代精神,顯示歷史發展的方向。如果離開社會生活這個唯一的源泉,單憑主觀臆造,必然使作品的題材、主題、情節和人物不真實,造成對現實生活的歪曲和醜化。「主題先行」論的鼓吹者們露骨地叫嚷:「要搞虛的,不要搞實的。」這裡所說的「虛」無非是指作品的政治傾向性,「實」無非是指作品的客觀真實性。
這種謬論完全把文藝的政治傾向性同文藝的客觀真實性割裂,對立起來,進而用抹殺客觀真實性來提倡政治傾向性,勢必使作品淪為為「和騙」的文藝。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們在同「寫虛假」的鬥爭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們對藝術真實問題的論述,豐富了現實主義理論的寶庫。魯迅指出:「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和驗,由此也生出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購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自己不覺得。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
別林斯基認為:「虛謊隨時間而消失,真理隨理性而長存。因此,用不著害怕真理,最好正視它,而不是睬細眼睛,把假的、虛構的花朵當作現實的花朵。」他強調說:「真理是最崇高的現實、最崇高的善,只有它,才給人帶來實際的、而不是假想的幸福。最痛苦的真理也比最可愛的謬誤好些」;「甘願忍受的實際的貧困,總比想像中的華而不實的富足好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為了堅持文藝創作的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曾對以「寫虛假」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的創作思想和創作傾向進行過不解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十分厭惡他們那個時代的流行著的「那些幸運的」富有彈性的偽真理」。
他們鄙夷「幻想和假象,即「詭詐」、「欺欺騙」、「幻想'和失去了意義而不表示真實關係和事物的名稱,一言以蔽之,謊言代替了真實。」他們指出,「有這樣一些壞人,他們用舌頭欺詐,用腦袋進行陰謀活動,用雙手行竊,用兩腿潛逃。」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一切偽善和欺騙不管怎樣粉飾都只不過是「文明的怪物,酒滿香水的畸形兒。」恩格斯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進行思想欺騙的政治原因,認為「野心」「是一切虛偽和謊言的根源。」列寧曾指出:「吹牛撒謊是道義上的滅亡,它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滅亡。」
馬克思恩格斯針對當時歐洲小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特別是在評論《巴黎的秘密》和「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文學創作的時候,曾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確立了文藝創作的正確的思想路線。他們指出,文藝創作應當採取正確的觀察方法,確立科學的出發點,不不能「從只存在於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像出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而應當《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前一種觀察方法從意識出發」,必然把意識人格化,「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這種從意識出發的觀察方必然導致或造成唯心主義或教條主義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