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的創作理論的中心是「寫虛假」(上)

2020-12-12 唯一的儂啥

唯心主義的創作理論的中心是「寫虛假」。主張「寫虛假」的創作理論,憑空捏造一套唯心主義的創作模式,隨心所欲地從作家的自我觀念出發,狂熱鼓吹「主題先行」論,意顧倒文藝和生活的關係。「主題先行」論是悖的。我們知道,主題依賴於題材,它是從題材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文藝工作者總是先獲得創作的素材和題材,然後再從素材和題材中確定作品的主題。正如高爾基所指出的那樣:「主題是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魯迅曾說過,無論「天才們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

"生活暗示」給作者的這種思想,不是文藝工作者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面是文藝工作者長期投身於人民群眾的火熱鬥爭生活中,從社會生活的源泉中,對紛壇繁雜的社會現象進行觀察,體驗,研究和分析的結品,是作者認識生活、理解生括的成果。總之題材是產生主題的客觀基礎,主題則是從題材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此,創必須從生活出發,先佔有題材,然後才能提煉、深化主題。可見,「先有題材,後有主題」,反映人們正常的認識程序,是文藝創作的普通常識和一般規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

共次,「主題先行」論還顏倒了文藝作品的客觀真實性和政治傾向性的關係。社會主義的文藝創作,必須運用瓣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創作作出客觀真實性和政治傾向性高度統一的作品通過對現實關係的真實描寫,生動地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括的本質,體現時代精神,顯示歷史發展的方向。如果離開社會生活這個唯一的源泉,單憑主觀臆造,必然使作品的題材、主題、情節和人物不真實,造成對現實生活的歪曲和醜化。「主題先行」論的鼓吹者們露骨地叫嚷:「要搞虛的,不要搞實的。」這裡所說的「虛」無非是指作品的政治傾向性,「實」無非是指作品的客觀真實性。

這種謬論完全把文藝的政治傾向性同文藝的客觀真實性割裂,對立起來,進而用抹殺客觀真實性來提倡政治傾向性,勢必使作品淪為為「和騙」的文藝。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們在同「寫虛假」的鬥爭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們對藝術真實問題的論述,豐富了現實主義理論的寶庫。魯迅指出:「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和驗,由此也生出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購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自己不覺得。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

別林斯基認為:「虛謊隨時間而消失,真理隨理性而長存。因此,用不著害怕真理,最好正視它,而不是睬細眼睛,把假的、虛構的花朵當作現實的花朵。」他強調說:「真理是最崇高的現實、最崇高的善,只有它,才給人帶來實際的、而不是假想的幸福。最痛苦的真理也比最可愛的謬誤好些」;「甘願忍受的實際的貧困,總比想像中的華而不實的富足好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為了堅持文藝創作的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曾對以「寫虛假」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的創作思想和創作傾向進行過不解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十分厭惡他們那個時代的流行著的「那些幸運的」富有彈性的偽真理」。

他們鄙夷「幻想和假象,即「詭詐」、「欺欺騙」、「幻想'和失去了意義而不表示真實關係和事物的名稱,一言以蔽之,謊言代替了真實。」他們指出,「有這樣一些壞人,他們用舌頭欺詐,用腦袋進行陰謀活動,用雙手行竊,用兩腿潛逃。」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一切偽善和欺騙不管怎樣粉飾都只不過是「文明的怪物,酒滿香水的畸形兒。」恩格斯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進行思想欺騙的政治原因,認為「野心」「是一切虛偽和謊言的根源。」列寧曾指出:「吹牛撒謊是道義上的滅亡,它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滅亡。」

馬克思恩格斯針對當時歐洲小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特別是在評論《巴黎的秘密》和「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文學創作的時候,曾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確立了文藝創作的正確的思想路線。他們指出,文藝創作應當採取正確的觀察方法,確立科學的出發點,不不能「從只存在於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像出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而應當《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前一種觀察方法從意識出發」,必然把意識人格化,「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這種從意識出發的觀察方必然導致或造成唯心主義或教條主義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

相關焦點

  • 「唯心主義」不等於「壞理論」
    但後來卻發現:把唯心主義與「封建迷信」掛鈎,卻未必是對的。 我們知道,西方的柏拉圖是唯心主義、黑格爾是唯心主義、笛卡爾是唯心主義、康德是唯心主義、甚至大科學家牛頓也是唯心主義者。印度的釋迦牟尼是唯心主義,中國的老子是唯心主義、王陽明也是唯心主義。這樣看來,人類歷史上最具智慧的一批人,多數都是唯心主義者!這些人會相信「封建迷信」嗎?肯定不會!
  • 唯心主義(1)
    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用非馬克思主義的話講,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的,也是絕對物質的,都是絕對真實的,萬事萬物自我演化的,獨立於意識之外。
  • 柏拉圖《斐德羅篇》:「理念論」與「唯心主義」的真實含義
    因為標準答案是:「理念論」與「唯心主義」其實等價關係,也就是說「理念論」就是「唯心主義」。我們從小就知道「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二分法,而「唯心主義」總是搭配上「形上學」一起挨批評,是一對難兄難弟。這些詞我們學了很多年,但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並不是太能夠搞得清楚。
  • 自然主義主張「寫真實」,但是,究竟怎樣理解「寫真實」呢?(上)
    對「寫真實」的不同理解,反映著不同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決定著作品的不同的創作傾向,從而產生著作品的不同的社會效果。因此,有必必要劃清革命現實主義的「寫真實」和自然主義的「寫真實」的原則界限。自然主義主張寫表面的、細節的真實。革命現實主義則提倡透過對現象的描寫,深入到事物的內部聯繫,寫出本質的真實通過表現真實的細節,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 將唯心主義客觀化,受貴族主義影響,閃光的柏拉圖思想也有局限性
    奠定了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柏拉圖本人生活的時代,其實是雅典並不太平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當中,雅典城邦原有的貴族政治,正在遭遇到平民勢力的瘋狂進攻,這也是雅典貴族政治,向民主城邦政治轉變的關鍵時期。從柏拉圖的政治思想來看,其還是存在著濃厚的貴族主義的,正是貴族勢力的衰落,才會使得柏拉圖開始尋求哲學上和心理上的支撐,在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之下,柏拉圖本人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
  • 物理學的唯心主義有什麼觀點?
    人類之於世界的兩個特性一些物理學家以作為非古典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導出的結論提出來的哲學觀點。它不是一貫的哲學學說,而是部分科學家對異乎尋常的科學發現自發性地作出哲學解釋。物理學的唯心主義把哲學唯物主義等同於古典物理學,在20世紀初物理學最新革命時期就得出結論:整個唯物主義都是沒有根據的,同現代科學不相容。物理學的唯心主義唯心地解釋相對論、量子理論、現代宇宙學的成果和方法。如「人擇理論」、「非決定論原則」、「觀察者」概念、可觀察性原則都是其理論。物理學的唯心主義者有人不僅斷言「物質消失」、「沒有主體便沒有客體」,而且認為「整個世界以及我們同世界一起不過是上帝的夢」。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所以識與境不是精神派生物質的因生果關係,而是虛假與真實的關係。另一方面。佛法也不認為「識」是唯一性的,是派生萬物的第一因,佛法認為諸法是因緣交互所生,「識」也不例外,這就是佛法跟唯心論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地方。02、識與心不同,唯與唯也不同。
  • 康德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嗎?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
    中學課本裡把陽明心學歸入了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而我們的「顯學」是唯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哲學,這就導致了很長時間陽明心學的不入流。回溯到陽明心學誕生的年代,當時的「顯學」是朱熹主導的封建儒學,陽明心學同樣處在不入流的社會地位。今天,要把陽明心學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等號拿掉,按照新時代與時俱進的發展觀來提升對陽明心學的認識。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這裡就有牽涉到一個名詞,本體論,然而本體論也是翻譯過來的,那我們也就很難從字面去理解。
  • 阿多諾 | 胡塞爾與唯心主義問題
    (第251頁)另一方面,很顯然,沒有意識分析能像洛克感覺理論中發生的那樣離開被給予性觀念。人們必須承認,在某種意義上,較之康德的先驗綜合觀念或胡塞爾作為過程的明證性理論中的高度區分和中介的諸觀念,直接給予概念更接近人類精神的心理學操作和行為。
  •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但是唯心主義卻主張是精神的
    世界上這些現象既然都不盡相同,那麼他們之間難道絲毫沒有相同之處嗎?不,幾千年來無數的哲學家們大多都肯定千差萬別的現象有著一個共同的本質(這在哲學中叫做世界的統一性)。他們都企圖透過這些表面上千差萬別的現象找到它們共同的本質——世界的統一性來。千差萬別上的現象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這是大多數哲學家們都承認的;但是說到這個共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他們之間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 2014考研政治: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辨析模擬題
    它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觀精神,而是由超時間、超空間的客觀存在的精神決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這種精神實體的派生物或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其所謂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
  • 為什麼會有人相信唯心主義,是天才太傻,還是我們太聰明?
    很多人思維裡都是這樣的,覺得相信唯心主義的人都是迷信和愚昧的。在很久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尤其不明白牛頓作為那麼偉大的科學家居然會想要去證明上帝的存在。但直到後來自己了解了一些歐洲的哲學發展史以及現當代量子理論的知識後才對唯心主義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唯心主義荒唐,是覺得我們的世界是物質的,意識無法撼動物質,此外精神屬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虛幻的。人們經常反駁唯心主義的一點就是,為什麼我不能心想事成。我先不去講為什麼這種觀點不對。先給大家舉一個簡單例子。
  • 政治知識: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解析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重要的考試內容,是馬哲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學習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知識介紹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派別之一。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能夠決定物質,物質依賴於精神才能存在。唯心主義將精神分為兩大類,主觀精神(人的精神)和客觀精神(人之外的精神),所以唯物主義包括主觀唯心和客觀唯心兩種基本形態。(二)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於人的精神之中,也就是人的精神決定世界、決定物質。
  •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唯心主義核心是世界依附於意識存在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唯心主義核心是世界依附於意識存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它們兩個又是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大樊說歷史,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事情。唯心主義和僧侶主義是相通的。站在它們的對立方面,同它們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的,是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
  • 現在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什麼?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X 現在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什麼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 大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
    醜化唯心主義的漫畫所以人們認為那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是瘋子,例如說出「閉上眼睛就沒有懸崖」的貝克萊,還有我國的王陽明,似乎人看不見花的時候,花就不存在了。在認識層面上,唯心主義堅持認為,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先知道一個「觀念」,然後才能認識。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唯心主義認為先有意識(觀念),後有物體(物質)。再比如一個嬰兒,在剛認識世界的時候,嬰兒看見了那個四方形的物體,但嬰兒沒有桌子的概念,對嬰兒來說,桌子也好,床也好,可能跟廁所沒什麼區別,都有同樣的用途。
  • 今天再這樣理解唯心主義,你就太low了
    我們先看看風靡全國的教科書式的定義: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 柏拉圖《斐德羅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說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關鍵在於判斷:物質與意識誰排在第一位。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物質優先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再進一步說:「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是真實的存在,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出來的東西;「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是本體,意識才是真實的存在,物質是從意識中產生的。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唯物主義」的教育下長大的,會覺得「唯心主義」很荒誕,但西方與我們剛好相反,所以彼此都很難真正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