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話傳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似乎上古時期遍地皆神,而隨著時間推移,世間的神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出在我今天要講的這位帝顓頊的身上。
搖光受孕,名曰顓頊
帝顓頊,號高陽氏,五帝之一,華夏部落首領。在正史中記載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妻嫘祖,生子二人,長子玄囂, 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而在《山海經》中則記載顓頊是黃帝的曾孫,黃帝妻嫘祖,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妻阿女生顓頊。在現在比較被大家接受的說法第一種,也就是顓頊乃昌意之子。
顓頊作為五帝之一,關於他的出生,有沒有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呢?當然是有的。傳說昌意之妻為蜀山氏之女昌僕,又名女樞。有一天夜裡,剛與昌意成婚不久的女樞正在睡覺,突然搖光星光芒大作,像彩虹一般的光芒將搖光星與月亮連接在了一起。睡夢中的女樞感受到了搖光星的意念。由此而孕。在《宋書·符瑞志》中記載這段故事的原文為「帝顓頊高陽氏,母曰女樞,見搖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搖光星就是北鬥七星之一,位列第七,又名瑤光,破軍。
顓頊出生之時就與常人不同,他頭戴幹戈而生,並且有「聖德」二字書於其上, 當時的人們都說他是神靈降世,必定不凡。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是一個人,腦袋很大,而軀幹很小,所以有人說顓頊是一個圓頭胖腦的人,其實顓字的引申義為頭領。頊字的意思是玉在頭上,也就是頭戴玉飾,在當時只有首領的頭上才能佩戴玉飾,所以引申為頭戴玉冠之人。顓頊合起來就是首領的意思,這也是其父母為起取名顓頊的原因。
黃帝乘龍,顓頊繼位
傳說黃帝有兒子二十五人,其中有十四人建立了自己的姓氏,黃帝將他們分封各地。黃帝逐漸老去,開始思考讓誰來繼續擔任自己的首領位置,但因為兒子眾多,其中十分出色的也不少,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立誰做首領都會有其他的人反對,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們因爭奪帝位而自相殘殺,睿智的黃帝索性就立孫子一輩中最出色的顓頊來接替帝位。
顓頊年少時被自己的伯父少昊玄囂接到東夷撫養長大,玄囂非常喜愛自己的這位侄兒,就把自己的本領都教授給他。顓頊被黃帝定立為接班人後就回到華夏部落,開始跟隨黃帝學習如何治理部落。黃帝一邊教授顓頊,一邊帶人開採銅礦,當銅足夠多時,黃帝就帶領族人製造了一個大鼎,此鼎三足兩耳而圓身,也就是現在而人們常說的三足鼎,古人說三足鼎一鼎二耳三足,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所以三足鼎頗受古人尊崇。當鼎製成後,黃帝用此鼎祭天,突然一條金龍從天而降,言黃帝有大功於天地,天帝想要見他,黃帝就承龍而去。人們為了紀念黃帝,就為黃帝立了一座衣冠冢來祭祀他。現在有人認為其實黃帝乘龍升天乃是後人尊敬的說法,真實情況乃是黃帝是被龍捲風颳到天上去的,我只能說這些人腦洞很大,說法很完美。
黃帝乘龍升天后,顓頊就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因顓頊身兼黃帝玄囂兩人之長,又有作為東夷部落首領的玄囂和自己的父親昌意支持,黃帝的其他兒子也就沒人反對,何況作為叔伯,他們也不好意思與小輩爭搶。
共工起兵,諸神來援
但是當時還是有人不服顓頊的統治的,那就是共工。傳說共工乃炎帝之後,本來就因黃帝打敗炎帝,兼併了炎帝部落而對黃帝不滿。共工也是天賦異稟之人,有很多神人支持他,於是共工就集合這些人,又招納了很多對黃帝和顓頊心懷不滿之人,組成聯盟,共工被推舉為首領,帶領大家攻打顓頊。
剛剛繼位的顓頊得到共工叛變的消息後非常吃驚,命人點燃烽火臺,讓族人前來支援,又將這個消息傳達到天上,請求天神前來援助,然後顓頊親自帶兵迎戰共工聯盟。但因為共工的隊伍中有神人支持,所以局面對顓頊非常不利,顓頊的隊伍死傷慘重,可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不斷有人前來援助顓頊。共工見顓頊的隊伍越殺越多,而自己的隊伍就那些人,死一個就少一個,心知形式不妙,就讓隊伍裡的神人共同出手,先殺掉顓頊。
就在此時,天上的諸神趕到,前來幫助顓頊。天上諸神與共工隊伍中的神人展開大戰,不多久就斬殺了大部分叛軍,最後只剩共工和身邊的十三個親兵。共工見大勢已去,就投降於顓頊,沒想到顓頊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因他有御水只能,將他任命為水官。共工見顓頊心懷仁義,從此就對他心悅誠服。
抬天墜地,劃分人神
平復叛亂後的顓頊,開始專心治理部落,帶領族人不斷發展。可是在當時已經合併到華夏部落的九黎部落中,九黎族人信奉巫神,不信奉上天。九黎族人每日都在祭祀巫神,萬事萬物皆靠佔卜獲得巫神的指示來判斷,而不進行生存勞動,至使九黎部落的發展十分緩慢,人們生活困難。還有居於赤水的魃經常出逃,導致多地大旱,莊家顆粒無收。顓頊又有感於共工叛亂時,叛軍隊伍裡的天神殺死了太多凡人,開始覺得人神混亂的形勢對凡人發展不利,於是下定決心劃分清楚人神,阻斷天地間的通道。
顓頊有個兒子叫做老童,老童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做重,一個叫做黎,皆天生神力,力大無比。顓頊就讓重託著天,不斷抬升天的高度,又讓黎按著地,使大地不斷下陷,天與地的距離不斷增大。黎的兒子叫做噎,顓頊命令噎幫助重黎二人,管理天上日月星辰的秩序。
隨著天地之間距離越來越大,原本可以貫通天地的崑崙山,登葆山,肇山等山高度都不夠了,無法再成為天地的通道。但有兩處地方隨著天地的距離而生長,就是建木和天地的支柱不周山。建木是黃帝所栽,五金不入,顓頊就融化了黃帝所製造的大鼎,重新打造了一把斧頭,終於把建木伐斷,又命令共工撞斷了天柱不周山。
北方玄帝,老而化魚
顓頊完成了分天絕地的改革,使人們專心致力於生產,華夏部落逐漸穩定下來並開始發展。顓頊為了讓人們分清四時,以便於穀物的播種和收割,就創製了曆法,後人稱為《顓頊曆》。又為了便於管理天下,將天下劃為九州,行政分級管理從此開始。
華夏部落因為顓頊的帶領,人們生活安定,後人感於他的功績,就開始傳送他的故事。因顓頊傳說為搖星受孕所生,後期五德五帝的說法中就稱顓頊為北方玄帝,有水德。
傳說顓頊將死之時,來到互人部落。在互人部落有一種蛇,每當北風吹來,天上就會下起像泉水一般的大雨,這時候蛇就會變化成魚。顓頊借著蛇魚變化的未定之機,託身於魚,再次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