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有幾個兒子分別是誰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又稱黑帝或玄帝。是「五帝」之一,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國語·楚語》裡說顓頊繼少昊之後主政。《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顓頊居帝丘,稱高陽氏;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孺(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包含其祖玄囂即少昊)並列兩系中最大的一系。顓頊是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兒子
顓頊有傳世之子二十四人,名老童、伯服、中騙、驩頭、淑士、三面、季禺、魍魎、虐鬼、小兒鬼、窮鬼、檮杌、窮蟬、苗民、蒼舒、敳頹、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稱等。
傳說中顓頊死後變成了一條魚,在大風吹過的時候覆活了,變成了魚婦。顓頊在生前,教子不嚴,他們經常做出一些對人們不利的事情。
顓頊其中一子叫檮杌,人面虎身,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經常胡作非為,無人能制止他。
顓頊還有一個女兒叫九頭鳥,她晝伏夜出。披上羽毛她能在天空飛翔,不披羽毛她能化身為女人。她沒有兒子,如果她看中了別人的兒子,便千方百計將孩子偷走,所以人們一直對她恨之入骨。所以民間,也用有九頭鳥來恐嚇不聽話的孩子的做法。
顓頊還有一個兒子叫窮蟬,後人稱之為灶神。窮蟬在每家每戶的灶臺上都擺放了一隻罐子,他就向罐子裡投一隻籤,如果到了年底的時候,這隻罐子已經裝滿的話就叫做「惡貫滿盈」。他就將這個人的惡行報告天帝,這個人就會受到天帝的懲罰。所以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供奉灶王爺的習俗。
在顓頊的後代子孫中最長壽要算彭祖了,他是顓頊的玄孫,一共活了八百多歲。
顓頊的子孫後代非常繁盛,他們中的一支後來發展為南方的楚國,屈原就曾為自己是高陽氏顓頊的後代,而倍感自豪
顓頊怎麼讀?黃帝和顓頊究竟是什麼關係
顓頊[zhuān xū](上古帝王)
簡單來說,黃帝軒轅氏,是顓頊高陽氏的爺爺。
顓頊(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又稱黑帝或玄帝。是「五帝」之一,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國語·楚語》裡說顓頊繼少昊之後主政。《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顓頊居帝丘,稱高陽氏;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孺(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包含其祖玄囂即少昊)並列兩系中最大的一系。顓頊是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徵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傳說活到98歲,在位78年。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外廣陽裡(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 。死後又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遊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了首領。當時,被黃帝徵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後,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
顓頊是高陽氏。在高陽氏的部落裡面還有八個有名的氏族。這八個有名的氏族是:蒼舒、大臨、庭堅、仲容、叔達等,其中庭堅這個部落一直存在,並且直至春秋時代仍同皋陶並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傳統,顓頊也屬於夷人的一個分支系統。顓頊活動的地方在衛(今河南濮陽),後來因為受到蚩尤戰敗的影響南遷至鄭(今河南新鄭).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麼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顓頊簡介:
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又稱黑帝或玄帝,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
顓頊即位後,為平息「九黎(lì)之亂」,進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宗教改革。
涿鹿之戰被黃帝徵服的蚩尤「九黎(lì)」族,一部分人參加了黃炎部落聯盟,成為直接融於華夏族的「黎民」;一部分人退回到南方江漢流域,建立了新的「三苗」部落聯盟;另一部分被驅趕到西北邊陲。蚩尤雖死,可是即便在已經融入到華夏之中的「九黎」人中,信奉巫教而廢棄人事的習俗也沒有改變,家家學巫術,事事用佔卜,人們甚至不再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
其實「九黎」信巫是有原因的。上古時候的天地雖然被盤古分開,但距離比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就是某些神山和「建木」大樹。比如西方的「登葆山」,是一群巫師們來往於天上與人間的地方;中原華山、青水河的東面有「肇(zhào)山」,神人「柏子高」就從這裡直達天庭,上下無阻;東海之外的天台山上,也有神仙「羽人」的登仙之臺和登天之梯;還有後來被水神「共工」撞壞的崑崙「不周山」,山上有建木,也是天地來往之地。
這些「天梯」原為神人、巫師而設,人間有了冤苦之事,可以通過巫師、神人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當然,天神也可以通過「天梯」,隨隨便便的就到大荒凡界來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並不十分明確。既然如此,人們當然指望巫師能從天界帶回好運,這就是「九黎」敬「巫神」而不敬「天帝」的重要原因。
顓頊決定重新整頓天地秩序,命令自己兩個孫子,把天地之間的通路截斷。
顓頊的孫子一個叫「重(zhòng)」、一個叫「黎(lì)」。「黎」上古通「黧」,為黑色;「重」的本義是「人行千裡」,轉義為「雙腿如同灌鉛一般的沉,有下沉感、下墜感」。
「重」和「黎」都是「大力神」,運足了力氣,「重」兩手託天,「黎」雙掌按地,吆喝一聲,同時發力,託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於是天漸漸的往上升,地漸漸的向下沉,天地之間變為相隔十萬裡,遙不可及了,無論多高的山和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從此,凡人和神人不再混雜、相互幹擾,天地間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次序,「九黎之亂」也得以平息。
之後,顓頊任命託天的「重」為「南正」官職,專門負責祭天,融洽上天神靈;任命按地的「黎」為「火正」官職,專門負責民政,撫慰大地萬民。顓頊親自潔淨身心,祭祀鬼神,淨心誠敬的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榜樣。顓頊苦苦勸導百姓,遵循上天的自然規律來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止民間私自佔卜、溝通天庭,進行巫術活動。
顓頊以黃帝之法管理天下,充分利用地力種植莊稼,馴化繁殖牲畜。為了不誤農時,他還順應自然,推算出春夏秋冬四時節令。顓頊的曆法得到後代子孫的不斷完善,到戰國時期、顓頊後代「秦獻公」時,才算最後完成了「顓頊曆」。此曆法原為「秦」一國使用,中華統一之後,直至漢初,全國還在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曆」。
顓頊制定禮義,教化萬民,用各種制度來維護社會道德。他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規定兄妹不準通婚和男尊女卑。顓頊的時候,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須先迴避,不然就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眾。這不知是否為中國北方「大男子主義」比較嚴重的歷史原因?
顓頊乘龍遊至四海,視察過許多地方。顓頊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交阯」為今日越南,當時的大荒之地,遠比今日華夏土地的範圍要大得多。顓頊往西,到過崑崙神山下的「流沙」;往東,到過「蟠木」。「蟠木」在「湯谷」日出之地,是東海邊上「度索」山中的一棵巨大的蟠桃樹,彎曲環繞三千裡。顓頊在視察過程中,看到了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所到之處,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凡是日月所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天下沒有不歸服的。
當然,也有不少是通過武力之後才歸服的。
大荒之西,有一個水池,名叫「孟翼攻顓頊池」。肯定有一個叫「孟翼」的人,在這裡與顓頊發生過戰爭。
另外,水神「共工」與顓頊的戰爭,打得驚天動地。共工慘敗之後,讓大荒自然界付出了巨額代價
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徵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