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在樓道裡碰到了對門的鄰居王豔,我們就閒聊了幾句。
她說:「我家孩子今年已經六歲了,可還是沒有養成自己主動刷牙的習慣,每次都是催了又催才十分不情願的去做,如果不問,她壓根兒就想不起來。」
「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給支個招唄!」
相信王豔的煩惱也是許多媽媽們遇到過的。
有的媽媽還為此給孩子立了各種規矩,但都無濟於事,孩子照樣不會主動去刷牙。
也有的媽媽說,熊孩子倔著呢,越定規矩孩子越不聽。
其實,不是不能定規矩,也不是絕對無解,關鍵看如何定規矩,定什麼樣的規矩。
二
我問王豔:「如果孩子主動去刷牙了,或是在你的催促下做了,你表揚過孩子嗎?」
她有些不解的說:「都五歲了,刷牙是她本來就該主動去做的,還表揚什麼呀?何況每次都催半天,費勁得很,不批評就不錯了。」
王豔可能覺得我太慣著孩子了,其實不是。
我們總是習慣給孩子定條條框框,也總是認為孩子應該做這樣或那樣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一旦孩子做不到或不主動去做的時候,我們就批評指責,而當孩子主動去做了,我們也不會去表揚,總覺得這是他們本該會的。
在我們給孩子定的規矩裡,多是要求和「禁止條款」,唯獨缺少了表揚。
我們甚至讓規矩變成了孩子理所應當要做的事,做到是應該,做不到就該挨批。但這樣的規矩並不利於孩子養成主動自覺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偶爾能主動去刷牙等,但卻得不到家長的及時肯定,那孩子的積極性相對就不高,也不利於他們養成長期的習慣。
如果我們在孩子主動去刷牙時,能及時的表揚孩子,對他們來說,絕對是個相對積極的鼓勵,對於他們以後堅持這個好習慣有很大的動力。
三
在像刷牙這樣的小事上,我們總是糾結於:「為什麼自己不主動去做,催了又催之後才挪動慢吞吞腳步?」,但是,卻很少有家長想到在孩子這樣去做了後,表揚一下孩子。
不僅是刷牙,其他事情也一樣,比如:孩子不按時洗澡,不主動關電視等等,都可以通過抓住時機及時表揚的辦法來慢慢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具體需要注意幾點:
第一,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表揚孩子的機會。
一定不要小瞧表揚的激勵作用,它一定比批評的規範作用要有效果的多。
當然,什麼時候是表揚的最佳時機呢?一定你不要距離他做這件事太久,最好半小時之內,否則會錯過這個好時機。
第二,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期望值越低,對孩子的滿意度就越高,家長越能輕鬆育兒。不焦慮的媽媽才能培養出不焦慮的孩子,孩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才更容易養成。
第三,規矩可以定,但不單單只針對孩子。
規矩不能只用來約束孩子,它也應該制約家長,最起碼對家長要有個提醒的作用,提醒他們有時候孩子也需要表揚,或者說更多時候需要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