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觀眾而言,焦雄屏的名字可能比較陌生,但當你翻看《香港情懷》《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阮玲玉》、《觀音山》、《十七歲的單車》等一系列片單的背後,就會赫然發現她的名字,或是身為製片,或是身為監製。她將人生最好的時光,獻給了令她不棄不悔的電影。她就是焦雄屏,在電影圈裡她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臺灣電影教母」。
在北京電影節期間,身為嘉賓的焦雄屏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與記者交談過程裡,她直言,自己期待姜文的新片,看了劇照就拍手叫好了。
說姜文:《一步之遙》太棒了
華西都市報:這次來出席電影節有沒有跟老朋友們敘舊?
焦雄屏:沒有時間……哦,對了。昨天晚上,姜文有請我去他的工作室。原本這邊不放我走,我說只給我10分鐘,見一面就走,結果我在那裡待了一個小時。
華西都市報:看了《一步之遙》?焦雄屏:恩,姜文只給我看了片段,看了一些劇照。真的是太棒了。
華西都市報:但《讓子彈飛》在臺灣的票房並不好。
焦雄屏:其實我覺得電影是最好的溝通工具。但是就像大陸引進好萊塢一樣,大陸電影在臺灣也是有配額的,每年10部,屬於抽籤方式。因此,不是規律性的,觀眾也無法知道大陸電影的成長,也不熟悉他們的鏡頭語言,故事寓意等等,就會有陌生感。相比之下,《西雅圖》和《致青春》這類電影可能會更受歡迎,但可惜,它們都沒有被抽中。
華西都市報:是因為小清新能引起共鳴?
焦雄屏:是的。臺灣的小清新類型一直很受歡迎,沒有隔閡。現在很多創作者,他們的創意方式都在轉變,更願意拍符合觀眾心理的電影,反映一種集體的群眾性,去年的《中國合伙人》《青春》《西雅圖》,都是這樣。
說「北漂」:大陸市場更大
華西都市報:現在很多導演都北上或者北漂了?
焦雄屏:是的。像林育賢這些,還有蔡聰導演,也在做大陸題材的,我來做監製的。
華西都市報:你覺得對他們而言,最應該注重的是什麼?
焦雄屏:肯定要做大量的歷史功課,必須要多來多看,豎起耳朵學習和聆聽。我一般都建議他們從基礎學習起。在大劇組去學習各項規範,產業,現場控制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壓力下的思考等。只有在片場,在別人的劇組裡才能學習到這些東西。
華西都市報:那雙方的優勢又是什麼呢?
焦雄屏:大陸市場肯定大,投資多,明星多。臺灣的市場比較小,但它也有優勢,相對而言題材更為開放,而且從演員到明星的包裝很成功。現在大陸鬧小生荒,很多導演都愛用臺灣小生,你看彭于晏、趙又廷他們在大陸發展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