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葉一茜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和女兒森碟的聊天截圖,並配文:和森碟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
第一次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那上小學的女兒正在嘰嘰喳喳的跟我分享她學校裡的趣事。
看著她,我心想也許過個幾年,孩子也會用這幾個簡單的回答來打發我跟她的聊天。
那麼造成這種「死亡聊天」局面,問題是不是出在孩子的身上?比如青春期、叛逆期什麼的?
根據2016年的一份《父母與子女溝通調查報告》顯示:
和諧溝通的家庭,僅有38%;家長和子女之間的代溝嚴重,無法溝通的家庭,有41%;家長和子女間根本無法溝通,單方或者雙方關係都很「冷漠「的家庭,佔10%。有68%的父母覺得很了解自己的孩子,11%的父母認為自己了解孩子,這兩類人已經佔總數的79%。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了解」只是一種膚淺的自以為是。當家長和子女溝通不順暢的時候,家長對子女所謂的了解,只不過是孩子將家長強加的任務完成了而已。
也就是說,很多家長沾沾自喜的跟孩子聊得來,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好朋友,很有可能只不過是家長的一廂情願而已。
那麼,這種「尬聊「的讓家長尷尬的溝通方式如何破除呢?可以試試猶太人的「海沃塔「聊天法。
「海沃塔」聊天方式,每一位家長都該知道
扎克伯格曾經在採訪中也說過,感恩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方式,成就了自己。這個交流方式,指的就是海沃塔(Havruta)聊天方式。
海沃塔的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夥伴關係。表示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研究、學習某個問題。
用在家庭教育中, 「海沃塔」就可以理解為猶太精英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聊天模式,他們的聊天不是閒話家常,而是有意識的,在每天固定時間內進行的頭腦風暴,讓孩子的思辨能力能夠得以提升。
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畢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不少家長不要說聊天的時候跟孩子進行頭腦風暴,可能連好好說話都做不到。
很多時候會出現兩種質量不高的聊天方式:
第一種,敷衍式聊天。
比如,孩子拿著一副剛畫好的畫興高採烈的說:」爸爸你看,這是我畫的畫。「你玩著手機頭也不抬的說:「畫的不錯,下次繼續加油。」
孩子很不高興,知道你在敷衍他。要麼繼續纏著你讓你看,要麼感受到了冷落,再也不想跟你說話。
也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要麼不想回答,要麼就隨便說一下,要麼指責孩子煩人怎麼那麼多話,敷衍的態度毫不掩飾。
這樣的聊天,連正常的交流都算不上,更不用說能夠給孩子來一場頭腦風暴。
第二種,沒有營養的聊天。
有些家長,天天孩子回到家永遠都會來一句:「今天在學校怎麼樣?。久了孩子就學會了用模式化的答案來應對家長的詢問:」還行。「
就算家長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也不會用別的言語來詢問。
我也會經常在孩子們請求看電視的時候,跟他們說:「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才能看,就只能看兩集。」
其實這些回答,都是毫無意義的聊天,只不過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因為按照「海沃塔」的標準,這種交談,並沒有真正對孩子進行思維方式或認知方面的訓練。
什麼是「海沃塔」式溝通法?
有相關資料顯示,父母和孩子進行交談的頻率越高,在孩子大腦中和語言相關的區域就會越強。
「海沃塔」式的聊天正是利用這一特點,不僅能夠對孩子大腦語言區域的活躍程度增強,同時還讓孩子在思考中也對其邏輯思維能力進行了增強。
"海沃塔"聊天法,重在三方面: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海沃塔」呢?
首先,父母要重視跟孩子的專門的聊天時間,有意識的放下手機,停止處理個人事務,屏蔽外在影響。為創設一段有營養的聊天時間打下了基礎。
然後,在聊天中做到這三點:
1.傾聽和表達,目的是聊開
在開始聊天之前,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是想跟孩子來一場高質量的聊天。那麼適當的閉嘴,傾聽孩子,讓孩子多說一點就格外的重要。
因此,當孩子來跟我們聊天的時候,不管他們說了什麼,都不要著急的去下結論,或者去解決孩子說的事情。
家長要控制好自己那顆好為人師的蠢蠢欲動的心。
比如孩子在學校遇到麻煩跟同學鬧矛盾了,或者生活和學習上遇到挫折了。
家長第一時間不要說話,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因為這個來跟家長聊天,只不過是他們想跟家長傾述一下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已。
就像女孩生病了給男朋友打電話一樣,她只需要一個好的聽眾,並不需要家長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而當孩子傾訴完,家長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開方式的提問方式,讓孩子「多說一點」,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最近我的兒子不喜歡去幼兒園,因為小朋友會跟他搶玩具。
我會抱著他,然後跟他聊天說:
你的玩具被搶了,是不是很不開心。(接受、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是的,媽媽,他想搶我的玩具玩,可是我不同意。「我:你和軒軒發生了什麼事情?(理清事情真相)孩子:那個玩具是我從家裡帶去幼兒園的,本來到了門口老師要求我放回我的書包裡。可是被軒軒看見了,他非要搶我的玩具玩。老師也不同意,可是他還是搶。我:那如果到學校門口之前你把玩具放回自己書包裡,軒軒還會不會搶你的玩具呢?(引發孩子思考)孩子:不會搶了,因為我先把玩具放進書包裡,他看不到自然就不搶我的玩具了。
經過我跟他這麼一聊天后,每次孩子上幼兒園的校車之前,都會仔細的把玩具放回自己書包裡,然後開心的坐車去學校了。
整個聊天的過程中,我在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一邊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孩子也能夠提升一下自己的思維能力。
這一步成功的標準: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願意說出更多自己的想法,孩子對聊天的參與度高。
2.探索和聚焦,目的是聊透
幾乎有一大半的家長,都卡在了這一步。
當孩子來找我們聊天的時候,一般的父母都會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上。所以要麼直接否定孩子,要麼直接給出自己的判斷和答案。
但「海沃塔」的要求則是要「探索更多的可能」以及「深入的思考」。並不希望家長想辦法消滅孩子不同的想法。
在探索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出問題,讓孩子思考、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逐漸梳理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真實意圖。
這個階段,家長要使用更多的認同性的和肯定性的語言,給孩子留下更多的聊天空間,讓他們能夠完整的集中精力完成一次探索式的表達。
不過,孩子們的思維是非常分散和跳躍的,好動的孩子可能聊幾句就會跑開了,或者被別的東西吸引開小差,聊著聊著扯到別的事情去了。
這時候家長就需要用與原話題相關的問題,將孩子不斷的拉回來,回到原來的交流軌道上。
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聚焦,聚焦才能夠保證孩子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整個聊天的過程,家長要主導聊天的方向,幫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上來。
這一步成功的標準:孩子在跟家長聊天的過程中注意力很集中,始終跟著家長的節奏走。
3.支撐和挑戰,目的是聊高興
最後這一步是驗證、塑造想法的過程。
一方面,引導孩子給自己的想法找證據,找支撐。
因此,聊天的過程中無論孩子拋出什麼樣的觀點,家長都要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讓孩子自己找到證據來證明合理性。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反駁和挑戰孩子既有的想法,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找到被忽略的東西。
在猶太人看來,「海沃塔」中對孩子的反駁、挑戰,只不過是對孩子提供幫助的一種方式,並不是跟孩子吵架。
這一步成功的標準:孩子從頭到尾都在積極的響應家長,積極的思考問題,始終充滿熱情。
總的來說,「海沃塔」溝通方式會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注重孩子的情緒表達。家長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也不會對孩子進行批判,更不會指責孩子勒令他們改正。
不過可能還是有人心裡有疑慮:一個普通的聊天而已,需要花費那麼多的心思嗎?也太累了吧。
而且對家長的要求好高,沒有一定的水平壓根不知道孩子跟我們聊什麼。那該怎麼辦?
其實家長不必有這樣的擔心,孩子最樂意跟家長交流的時間就集中在3-8歲,8歲以後,孩子的學習和參考對象,將會從家長的身上,轉移到老師同伴那裡。
過了8歲,就算你想跟他們來一次深聊,可能他們還沒有時間留給你或者沒興趣。
幼年時期的每一次溝通,都是在為親子關係打基礎。如果基礎打得不好,將來當孩子身上出現很多問題的時候,孩子會拒絕溝通,家長是很難解決好的。
想清楚這一點後,我們可以多試幾次「海沃塔」聊天法,你就會發現通過多次練習後,慢慢的會形成思維習慣。
當家長形成這種積極的思維習慣後,孩子們就會非常喜歡跟我們探討各種問題,並從中獲得快樂。
最重要的是,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潛移默化的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告訴孩子,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少犯錯誤。
十次說教不如一次好好聊天,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捷徑嗎?
家長只要通過練習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就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優秀,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