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歷代教育都較落後。隋、唐之前,井陘的教育狀況無資料可考。據清·雍正《井陘縣誌》載:井陘縣於宋代始建學宮;元代戰亂,學宮衰落,明代復興,建「陘山書院」;至清,書院幾經遷徙、更名,到乾隆三十五年(1720年)又改名為「皆山書院」。明、清兩代,凡540餘年,井陘書院僅考取進士9名、舉人63名、貢生255名。據悉,清朝270年,直隸(河北)共考取進士2600多名,其中井陘只有1人。
民國年間(1935年前),井陘有高級小學8所、初級小學246所、在校學生1萬餘人,全縣兒童入學率為40%。日軍佔領井陘期間,全縣教育制度形成兩種,即日偽統治區的奴化教育和抗日根據地的傳統教育,其中敵佔區有小學100多所,抗日根據地有小學120多所。1947年4月,井陘全境解放。1948年1月,井陘(路)南(路)北兩縣合併,全縣共有高級小學9所、初級小學210所、初級師範1所。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縣小學發展到250餘所,其中完小(即含高級、初級小學)10所,學生入學率達到65%。辛亥革命至新中國成立之間,井陘還沒有一所普通初級中學。
井陘縣第一所中學——井陘中學,於1951年9月在縣城(今天長鎮)誕生,始設兩個初中班,共招學生100名。1955年8月,成立井陘第二中學,原井陘中學改稱井陘第一中學。井陘二中的前身是井陘縣立師範學校,該校成立於1948年,由井陘(路北)幹部師範學校和(路南)楊莊高級小學合併而成,校址設在井陘城內原皆山書院。1948年至1952年共招了7個班1950年前系單班(第一至三班),學制二年,1951年和1952年分別招收兩個班(第四、第五班和第六、第七班),學制改為年。1954年師範第三、四班畢業後,學校設立附中,招收了3個初中班;1955年又招收兩個初中班,同年8月,根據政務院「逐步收縮初師」的指示,師範第六、七班畢業後井陘師範停辦,學校改為井陘二中,同時將1954年招的3個初中班合併為兩個班(其中把家在井陘城附近的學生分往井陘一中),隨同學校遷往微水。
最初,學校沒有學生食堂和宿舍,學生曾在微水村農家吃派飯、借住。井陘二中於1956年暑期始在微水招生,招兩個班,招收學生100名,班級排列順序為第五班、第六班,原師範附中班為第一至四班。此後,自1956年至1958年,井陘縣又先後在威州、小作、障城和辛莊成立了縣屬初級中學;1958年7月井陘礦區併入井陘縣,礦區原所轄礦市鎮中學、鳳山中學、賈莊中學歸屬井徑。這時,全縣共有普通中學9所,並改以序號排列,即原井陘一中、井陘二中、礦市鎮中學、鳳山中學、威州中學、賈莊中學、小作中學、障城中學,分別改稱為井陘第一中學、井陘第二中學、井陘第三中學至井陘第八中學,辛莊中學稱林業中學。同年8月,井陘一中始招兩個高中班,學生100名;翌年8月,井陘二中和井陘三中亦招收高中生,分別招兩個班,各招學生100名,由此三所中學成為完全中學。
最初,井陘二中由於校舍尚未建好,所招的兩個高中班在井陘一中就讀,序排為高五班、高六班,1961年回到二中(微水)後,才始為本校的高一班、高二班。1960年5月,井陘礦區恢復建制,隸屬石家莊市管轄,之井陘三中、井陘四中、井陘六中同時又歸屬礦區。此後,井陘其他各中學名稱也不再以序號排列,校名以學校所在地的名稱稱,即井陘中學(原井陘一中)、微水中學(原井陘二中)、威州中學(原井陘五中)……1961年至1963年,井陘中學先後畢業三屆高中生,盧春瑞、盧仲明、劉儒庭等部分學生分別考入清華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北京廣播學院、河北醫學院、河北北京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井陘縣的首批「進士」。
1962年8月,微水中學第一屆高中生畢業(即高一、二班),有72人參加了當年的高考,結果只有1人被錄取,升學率僅為1.3%。當時人們戲諺井陘被推了「光頭」。因為北京電力學院所錄取的這名考生(叫甄寶璽)不是井陘籍,是四零二(3502)軍工廠的子弟,還是中途轉學來的。事後分析升學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這兩班學生在高一二年級時,正逢建校蓋樓,兩年時間裡,一周一換「班」,男生赴臺頭、貴泉或蘆莊、尖山,從山裡往山外的公路旁搬運木料,女生則從長崗嶺的磚瓦廠往學校工地背送磚瓦,過多的勞動,使學生的學習時間減少,課程耽誤的太多。但也有幾個平時學習成績不錯的,老師們認為高考肯定有把握,沒想到都因「政審」過不了關(主要是家庭成分或父輩們的政治歷史問題)而被拒之大學門外。
1962年高考結果揭曉後,面對垂頭喪氣的任課教師、滿腹疑慮的學生、怨聲載道的考生家長、議論紛紛的各方群眾,微水中學的領導著急了,井陘縣委、縣人委(政府)的領導著急了。微水中學作為縣委、縣人委駐地的唯一一所中學,在人們的眼裡,它的教學成果代表著全縣的教育質量,領導們怎麼能不著急呢!時任縣委書記韓哲五和縣長韓志、縣委副書記董明道、縣委宣傳部長王達等都先後到學校了解情況。這一「結果」還驚動了石家莊行署的領導,臨放暑假前的一天,井陘縣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馬星奎陪同石家莊行署副專員牛茂堂親臨微水中學調查研究,與校領導及教師一起分析高考失利的原因。
微水中學高五班畢業合影(1964年7月)
第二排教師從右至左:姜萬和、段錦明(班主任)、視。焦吉成(副校長)、錢洪芳、張士祥、馬樹才
微水中學的高考失利,引起井陘縣領導對教育的重這年8月中共井陘縣委很快做出兩項決定:一是徹底改組微中領導班子;二是調整充實微中教師隊伍。根據群眾的推薦,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不幾天,曾在抗戰時期任過楊莊高小校長的張風翔從河北省委黨校調回井陘,擔任了微水中學的專職黨支部書記。張風翔到任,未來得及安頓自己的辦公室和宿舍,就先跑到省人事廳,要求向井陘調配好教員。河北省人事廳了解情況後,特準許張風翔在當年的大學畢業生中挑選。
為此,張鳳翔住在省會保定市一連翻閱了三天檔案,挑選出從河北師範大學畢業的李天民、馬素琴、崔祝寧、劉佔春、王玉斌和從河北北京師範學院畢業的李壽安、李貴仙等12人,經與省有關部門協商,將他們充實到了微水中學教師隊伍中。這批新上任的教師進校後大都擔任了初中班的課程。同時結合學校教學工作的實際,對正在校就讀始升入高三年級的高三、高四班和始升入高二年級的高五、高六班及新招入的高一年級高七班(高八班在井陘中學招生),從班主任到任課教師也都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整。為此,縣委、縣政府還特把井陘中學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幾乎全部調到了微中。可以說,此期間微水中學集結了全縣中學教師的精華。這批教師中有潘呈來、徐易、陳聲明、霍燕桂、張士祥、段錦明、李天民、高喜生、朱建南等。
微水中學高六班畢業合影(1964年7月)
中排左五系班主任潘呈來
此後至1966年這幾年,是微水中學教學成果最輝煌的時候。20世紀80年代後,這批教師大都離開微水中學或調離井陘。其中徐易於1979年被評為河北省首批特級教師,也是石家莊市的第一位特級教師,他先後還被評選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1984年調到石家莊市第十九中學;張士祥調入縣文教局教研室,後曾擔任政協井陘縣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井陘縣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段錦明和李天民先後調到石家莊市一中,段錦明在市一中被評為特級教師。1962年選調到井陘的12名大學畢業生教師,也有十來人調離井陘。
1963年至1966年,微水中學教學成果之所以能走向輝煌,是與井陘縣委改組微中領導班子和調整充實微中教師隊伍這兩項決定分不開的。在簡述了教師隊伍調整充實的情況時,還應特別介紹學校領導班子改組後新任校長張瀾的到來。1962年暑假開學後,各年級的任課教師經調整很快到位,但校長一職卻遲遲不見人到來。原來,井陘縣委犯了難,因為從全縣的幹部、教師中挑選不出一位較合適的人來。井陘縣委再次向石家莊地委求援,請求派一位德才兼備的校長。一年後,在1963年暑假開學時,新任校長張瀾才來到微水中學。張瀾原任正定縣北宋中學校長,1963年11月正式接任微水中學校長並主持教學工作。
張瀾主持工作後,微水中學各方面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在管理方面,首先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徹底改變了過去隨意停課和拉學生參加勞動的雜亂局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以「校歷制」為主導,就是把一學年的工作按組織教學、組織教研、政治思想教育、體育鍛鍊、勤工儉學、後勤保障等分成幾項,按每季每周完成什麼,完成到什麼程度,誰來負責,誰來檢查等,分別列表張貼上牆,作為一個學年內總的工作綱領,沒有特殊情況,不得隨便變動、更改。與「校歷制」相配合的,還有老師的備課制度、教研製度以及學生違紀處理辦法、升降級制度、體育鍛鍊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班主任職責等。張瀾對已形成的各項制度,堅持原則,緊緊抓住不放鬆。
如教師備課制度規定,每節課必須寫出教案,教案不僅要體現出本節授課的重點、難點,還要體現出板書的設計;必要的課時,還要體現出與學生的配合、提問、練習等等。
三年來,張瀾堅持不懈地抓制度建設,抓教學和課堂管理,使微水中學很快形成一個緊張而有秩序的教學環境,所有教師和學生都處在一種規範、有序的管理之中。老師的教學成果、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1962年暑期後,經過調整充實教師,1963年高三、高四班有13人分別考入南開大學、北京林學院天津工學院、河北醫學院、河北師範大學等高校;1964年暑期,高五、高六班畢業時,張瀾主持教學工作整一年。
微水中學初24班合影
是年,微中參加高考49人,有33人被錄取,其中12人被國內知名大學錄取,其中北京大學1人、天津大學5人、南開大學5人、蘭州大學1人,升學率為67.3%。1965年7月,高七、高八班畢業,參加高考的72名學生中有54人被錄取,升學率為75%,其中16人分別考取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全國重點院校。這一年在石家莊地區所屬的17個縣中,微水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僅次於辛集中學、正定中學(兩校均系省重點中學),名列全區第三。1966年6月,正當高九、高十班備戰高考時,「文化大革命」運動已開始,各級各類學校停止招生,這兩個班的學生未能跨入大學校門。1977年恢復高考後,原高九、高十班的部分學生參加了1977年或1978年的高考,有十五六人圓了大學夢,所不同的是,這些大學生多已成為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本文來自《綿蔓河見證 》主編 劉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