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瓜年種植面積100萬~12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根據我國各地的氣候特點和栽培方式,可將我國劃分為3個西瓜栽培主區、4個栽培副區、1個栽培特區:
(1)北方多早氣候栽培區:該區是我國西瓜栽培的大區,它包括除新疆和甘肅部分地區以外的淮河以北的全部北方地區,屬暖溫帶和溫帶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西瓜生長前期均為早季,雨季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西瓜生長末期,根據無霜期長短和栽培品種、栽培特點的不同,該區又可分為華北大型品種、東北內蒙早熟品種2個栽培副區。
(2)西北乾燥氣候裁培區:該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的河西走廊、蘭州和青海東部農業區,屬溫帶或暖溫帶氣候區。該區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作物生長期長,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日照充足,空氣乾燥,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有利於西瓜的果實發育和糖分的積累,所以,不僅瓜個大,產量高,而且品質特優,是我國著名的西瓜生產區。
(3)南方多溼氣候栽培區:該區包括準河以南的全部地區。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高,無霜期長(有的地方終年無霜),年降水量多,空氣溼潤,6月前後有「梅雨」季節。夏季東南沿海地區常遭颱風襲擊。由於降水、日照、多做性以及實際分布狀況等方面的不同,又可將該區劃分為2個副區。
1)長江中下遊「梅雨」氣候栽培副區:該區主要包括處於長江中下遊的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淮河以北)、湖北、湖南、上海等省市,以及廣東、福建等省的北部地區。湖北西瓜生產區域屬於本副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利於西瓜生產,但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降雨量大且較為集中,對西瓜生產極為不利。
本區栽培西瓜歷史悠久,素有種植西瓜的傳統習慣,早已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西瓜名產區,如浙江的平湖、江西的撫州等;新中國成立後,各省(直轄市)又陸續發展了一些西瓜新產區,如湖北的荊州、蔡甸,江蘇的灤陽,上海的金山、南匯等。據統計,本區的西瓜面積約佔全國西瓜總面積的1/3左右,僅次於華北區,為中國第二大西瓜栽培區。
本區內一年通常只能種植一季西瓜,露地西瓜的生長季節主要是4~7月,在此生長季節內平均氣溫逐月升高,育苗季節和生長初期溫度偏低,並受南北氣流影響溫度變幅較大,伴隨降水過程影響幼苗的生長,甚至造成僵苗、死苗現象;進入7月以後高溫伴隨乾旱,夜溫高,影響養分的積累和果實的膨大。西瓜露地生長最適宜季節為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僅2個月左右的時間。4~7月的雨量佔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其間的6月中至7月初雨量集中,為梅雨季節,對西瓜的生長和坐果危害很大。梅雨期間降水的多少、進入梅季的遲早及梅季持續時間的長短,對當年西瓜的產量有直接影響。據統計,梅雨量在100毫米以下的年份為豐產年,梅雨量在300毫米以上的年份為減產年。進入梅雨季節的遲早年際間差異較大,早的在5月下旬,遲的在7月上旬,一般入梅早的年份梅雨量較多,延續時間較長,對西瓜的生長與坐果危害較大,而入梅較遲的年份梅雨量較少,延續時間較短,對西瓜生長與坐果的危害較輕。
總之,本區內溫、光條件較優越,基本上滿足西瓜生長發育的需要,但6月中下旬梅雨季節是制約西瓜生長的不利因素,應通過栽培技術減少梅雨的影響,奪取穩產高產。
2)華南多作栽培副區:該區主要包括廣西壯族自
治區、臺灣省、海南省和福建、廣東兩省的南部。
(4)青藏高原氣候栽培特區:該區主要包括西藏全區(除山南地區外),青海的大部分(除東部農業區外)地區,以及四川的西北部。屬高原性氣候,海拔高,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日照強,無夏季。該區西瓜栽培面積極少(必須採用覆蓋等保護措施方可栽培),基本上處於空白,但近年來,隨著塑料薄膜覆蓋技術的應用,西瓜栽培也有了少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