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鷹腳上綁定位器研究遷徙,結果鷹飛太遠,欠下一籮筐話費

2020-12-25 海叔說春秋

今天要講一個「鷹在囧途」的故事,只不過囧的不是老鷹,而是一心一意研究老鷹的科學家們。三國時期的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群科學家「路線監視未半而花光預算」,囧得不能再囧了。

科學家花光預算,是因為他們給鷹腳綁上了GPS定位器,並且配上手機卡,接入網絡運營商,然後將老鷹放飛。定位器一天會定點12次,然後每天發送4條位置信息到科學家的手機裡,這樣科學家就能以最快速度獲得老鷹遷徙的路線。

哪知道老鷹的飛行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最終讓他們欠下一籮筐話費。話還得從2019年開始說起,俄羅斯猛禽研究組織出於保護一種瀕危草原鷹的想法,決定改進之前單純為鳥類做標識的方式,利用高科技監測它們的動向。

如果哪一隻出了意外,有定位器在,科學家們也能及時發現。他們一共給13隻草原鷹綁了定位器,按照正常情況,這些鷹從俄羅斯起飛後會去往哈薩克斯坦繁殖,天氣漸漸變冷後它們就會南下,飛往更加適合生存的南亞地區。

結果,這13隻草原鷹裡面有一隻名叫「min」的雌鷹不太安分。起初它老老實實飛到哈薩克斯坦,在那裡逗留了一段時間,期間科學家每天都能收到「min」腳上發來的信息,這種情況其實跟「min」自帶一隻手機差不多。

從哈薩克斯坦發回來的信息,每條也就收費2毛到1.2元(人民幣單位)而已,要承擔這些費用對科學家來說還是吃得消的。無奈「min」相當活潑好動,它離開哈薩克斯坦後居然接連飛到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等地,並且在伊朗長期停留。

離開哈薩克斯坦後、到達伊朗前,「min」身上的定位器一直處於無信號狀態,「min」飛了將近五個月時間,科學家還以為它撞上了電線,或者遭遇了什麼意外,已經死亡了。

萬萬沒想到「min」飛到伊朗後可能連上了網,之前自動發信息的裝置又沒停止工作,於是這段路程裡積壓已久、數量近600條的簡訊全發了出去,塞滿了研究人員的手機。這些信息的計費方式,跟在哈薩克斯坦時可不一樣。

「min」在伊朗天空下飛行的費用得按照數據漫遊資費收取,每條信息大約要收56盧布(相當於5.4元人民幣)。這麼算下來,「min」在伊朗天空遨遊的成本已經超過了3萬盧布,嚴重超出科學家們的預算。

組織裡的鳥類學家艾琳娜·施耐德無奈地說,「min」把他們準備的經費花完了。如果其他鷹也這麼任性,這筆開支他們實在難以承擔。好在這件事最後得到了解決,艾琳娜將團隊的困境發布到網上,呼籲大家幫老鷹的手機充值。

眾多網友感嘆於科研工作的不易,紛紛慷慨解囊,不到1月就捐出了十萬盧布,而且運營商也表示會取消「min」欠下的債務,以後這支科研團隊的簡訊只收取少部分費用。艾琳娜開心地說,網友們的支持足以讓他們監測「min」與它的小夥伴們到第二年了。

相關焦點

  • 給老鷹裝定位器研究遷徙,因為鷹飛太遠,科學家欠下巨額話費
    因為搞科研欠下巨額話費,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真的發生了。俄羅斯一群科學家因為要研究老鷹的飛行路線,最終欠下了一屁股話費。今年夏天,俄羅斯科學家開始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在13隻鷹的腿上綁了GPS追蹤器,隨後放飛了這些鷹,希望通過跟蹤鷹的飛行路線,以掌握這些猛禽的遷徙習性,但是由於這種追蹤器需要接入網絡運營商,最近科學家們收到了「天價帳單」。
  • 候鳥遷徙:誰說是場想飛就飛的「旅行」?
    生物學上的鳥類遷徙(Migration of birds)指的是一年中鳥類隨著季節的變化,定期地沿相對穩定的路線, 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覓食地)之間作遠距離移動的過程。研究表明,許多鳥類都會進行季節性遷徙活動。
  • 手機話費充值卻顯示餘額不足 話費竟「私自」轉移到他人帳戶
    楚天快報訊(記者 陳洋波)手機剛充值卻提示餘額不足,竟是因為話費「私自」轉移了。昨日,市民劉先生向本報反映了一件怪事。  3月9日,劉先生收到了一條簡訊,提示手機話費不多了,於是他充值了100元。可是,手機仍然一再提示:餘額不足。  劉先生撥打中國移動10086客服進行詢問,結果讓他吃了一驚。
  • 圖集:動物對地球的敬意 史詩般的動物遷徙
    通過科學家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認為,以下幾種動物的遷徙堪稱是最典型的「史詩般」遷徙。  1、鮭鯊(salmon shark )——鯊魚中罕見的遷徙  科學家正在給阿拉斯加海域的一頭鮭鯊安裝衛星定位晶片。衛星跟蹤結果顯示,鮭鯊按照一定的周期在冰冷的阿拉斯加海域與溫暖的夏威夷海域之間遷徙,一頭成年鮭鯊能在640天內遊11321英裡。鮭鯊(salmonshark),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遷徙性鯊魚。容易被誤解為是普通的鯊魚。
  • 臺灣先民的跨海遷徙是偶然還是必然?
    古代跨海遷徙行為背後的意圖是什麼,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近日,日本東京大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著重研究了舊石器時期臺灣到琉球島的跨海遷移。他們利用衛星追蹤模擬漂流者的浮標後發現,大部分遷徙都未能成功。 由此,他們得出結論,3.5萬至3萬年前的古人之所以踏上遷徙之旅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出於自身的選擇。 「此前有很多關於舊石器時代古人移民到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大陸的研究,科學家們經常討論這些旅行是偶然的還是有意的。」
  • 一個公式「算」出生物遷徙進化規律!中國科學家做到了
    世間萬物究竟是造物主的傑作,還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一個受精卵分裂出的40萬億細胞是如何有序形成各個組織器官,並最終發育為完整人體的?儘管進化論指出了生命的演化規律和發展方向,但多細胞生物的「按需製造」原理尚未知曉,「物競天擇」也難以解釋同一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Frazer老師1977年大學工科,1986紐約州立大學MBA,現退休居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 揭示美洲鰻神秘遷徙的秘密
    揭示美洲鰻神秘遷徙的秘密(LYNDA RICHARDSON/CORBIS)據EurekAlert!:科學家們第一次得以一路追蹤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如圖所示)到它們在海上的產卵地,那是一段從它們長大成熟的淡水常居地開始的至少1,600公裡的遷徙。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漁民都不曾在公開海域捕捉到過成年鰻魚,但很明顯,它們肯定在那裡呆過,因為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科學家們曾在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發現過疑似的美洲鰻產卵地。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下)
    在講座的上一講,介紹了人類學研究的四種方法以及生物分子學在人類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並結合本人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做的基因檢測介紹了現代智人7萬年前從非洲到中國的遷徙路徑(之一)。這一講企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 「人」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他們與「動物」的分界或聯繫在哪裡?
  • 【科普】|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Frazer老師1977年大學工科,1986紐約州立大學MBA,現退休居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 微信5.0綁定銀行卡教程
    大家都知道微信5.0新功能中有一個亮點就是可以綁定銀行卡,並且還可以綁定財付通進行微信支付操作來暢享行動支付新體驗。接下來就來教大家微信5.0 如何綁定銀行卡。現在我們來完成首次支付操作以綁定銀行卡。在微信主界面切換到「通訊錄」界面,然後點擊右上角「+」號按鈕。
  • 探索不一樣的野生動物世界,你了解鷹的生活習性嗎?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喜歡我的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點讚加關注哦~在鳥類王國,最有王者氣質的是鷹。一個親緣關係並不緊密的大型食肉類猛禽家族,常見的成員有鷹、鳶、鷂。鷹科的60位成員都是高大的猛禽,只有禿鷲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 玳瑁海龜遷徙之謎
    1995年,在TNC的支持下,索羅門群島建立了該國第一個最大的、由社區管理的海洋保護區阿納汶海洋保護區(ACMCA)。從2012年起,每年約有400-600隻玳瑁海龜遷徙數千公裡回到它們誕生的這片海灘築巢。每次海龜築巢和繁育期只有短短幾個月,之後它們重返南太平洋去生活覓食。一旦離開阿納汶,海龜們就只能靠自己了。
  • 話費存在異常將上報處理
    可是,林先生查詢話費後卻發現事情有點出乎自己的意料。不查不知道,一查下一跳。發現自己的話費竟然欠了3000多塊錢,這讓林先生一時難以接受。當事人 林先生:我送快遞都是用兩、三個手機卡的,不是(只用)這個,一般打電話,欠費了我都會提前交話費,但是不可能說,一下子停機就欠了3000多塊錢,就這樣子啊。
  • 科學網—藏羚羊的另類遷徙路
    夏勒十分好奇,雌性藏羚羊選擇的秘密產仔地到底在哪兒,他更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造就了藏羚羊的這一特點。 唯一的辦法,就是去跟蹤當年遷徙的種群。不過,他大概沒想到,這場好似與雌性藏羚羊之間的追蹤遊戲直到17年之後才有結果。 夏勒最初希望找到藏羚羊在羌塘東部、中部和西部種群遷徙路線的目的地,可每一個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 海洋裡的大吃貨,研究發現:大白鯊的飲食結構比之前認為的更複雜
    格雷格表示:「這一證據與我們從標記白鯊身上獲得的數據相吻合,這些數據顯示白鯊在水面以下許多米處花費了大量時間。」這項研究檢測了新南威爾斯州鯊魚網計劃捕獲的40條幼年白鯊的胃內容物。科學家們將這一結果與世界其他地方公布的數據進行了比較,以建立該物種的營養框架。
  • 中國科學家解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與遷徙
    中新網昆明10月17日電 (顧一航 張剛強)記者1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合作,首次系統地描繪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與遷徙的模式,印證了亞洲人群的祖先在約六萬年前走出非洲、首先到達東南亞次大陸和中國南方地區,爾後由南向北遷徙。
  • 8年時間,持續保護候鳥、研究候鳥全球遷徙路線
    11月10日,「跟著大雁去遷徙留住江豚的微笑」全球候鳥跟蹤守護行動舉行,愛鳥志願者們從遼寧瀋陽灌子洞國家溼地公園出發,將抵達湖南洞庭湖,活動將持續至11月22日,途中將為遷徙候鳥立下第十塊保護碑。奔波千裡,只為見證候鳥南遷。2012年,在瀏陽工作的愛鳥志願者周自然發起「跟著大雁去遷徙」這一公益活動。
  • 人類是否還在進化,科學家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新生兒沒有智齒
    據外媒LAD bible2020年,10月10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出生時就沒有智齒。由此引發了眾多科學家對「微進化」的深入探究。圖2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解剖學雜誌》上,人類的進化速度比過去250年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快。
  • 訓鷹
    訓練開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後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鷹聽見口令,就飛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鷹屬於遷徙鳥類,每年秋季,產於北方的鷹向南方遷徙,途經麗江的玉龍雪山、老君山等幾座大山,鷹獵活動 山民們便上山捕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