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丈夫插管三年去世:人如何體面的告別這個世界?

2020-12-14 洞見

衰老不是一場戰爭,

而是一場屠殺。

作者:每晚九黎

來源:每晚一卷書原創

1

近日,著名作家瓊瑤的丈夫、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過世,享年92歲。

瓊瑤在悼文中,寫到了丈夫去世前的一些細節。

5月8日,平鑫濤進入了「加護病房」。

5月9日,是兩人結婚40周年紀念日,在醫院裡,他們度過了一個「相對兩無言,默默不得語」的結婚周年。

她寫道:

「那時,我依然認為,有這麼多醫療器材輔助你,你還是會回到普通病房的。 可是,在我內心深處,一直有個聲音,在反覆低語:鑫濤,放手吧!不要再被這些管子和器具折磨了!」

5月23日去世那晚,靠儀器維持最後生命的平鑫濤,「張大著嘴,吃力的呼吸著,每一口氣,都好像用盡了全部力氣。」

在生命的最後三小時,瓊瑤握著他的手,反覆說著:快了!鑫濤,你以後不會再痛了,不會再痛了……

當眼淚不由自主地湧出,她就問自己:「哭什麼?我不是一直希望他能早日解脫嗎?」

其實早在兩年前,瓊瑤就曾因是否給丈夫插鼻胃管治療的事,與平鑫濤的子女產生分歧。

瓊瑤反對為丈夫插管,認為這樣痛苦又無意義地維生,不如「自然」離世。

而平鑫濤的子女則強烈反對,要求用一切醫學手段維持父親生命。

最終瓊瑤妥協了,還是同意讓平鑫濤插了鼻胃管。但看到丈夫插管後痛苦的模樣,她覺得自己「背叛了他」。

事後,她表示自己怕看到丈夫,怕自己看到他會崩潰:

「我那麼愛他,多麼希望把他接回家,讓他在我懷中死去,而不是靠著儀器維生…」

別人家務事,外人自然無權插嘴。

但人在生命的終點,當死亡已無法避免,是用盡一切手段讓他痛苦地活下去,還是讓他早日得到解脫,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寫道:「衰老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屠殺。」

聽起來言過其詞,其實恰如其分。

2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病、老便佔其中兩個。

當你老了,病了,現實比想像中更加殘酷。

澳大利亞科學家大衛·古德爾活了104歲,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是這樣度過的:

他想繼續上班,發揮餘熱,但他工作的學校,出於安全考慮,拒絕了他; 他熱愛喜劇表演,但因視力下降,無法再開車參加排練,被迫放棄; 大多數朋友都已經離世,他不能再找朋友喝茶聊天; 備受病痛折磨,時時被身體上的衰竭疼痛折磨; 獨居的他在家中摔倒,無法動彈,在地上躺了兩天,才被清潔工發現,送去醫院治療。

他定義自己的晚年生活為:「這不是缺少尊嚴,而是根本沒有尊嚴!」

最後,他選擇了安樂死。

同樣選擇安樂死的,還有中國臺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

傅達仁的晚年一直飽受胰腺癌的折磨,苦不堪言,前前後後花費了300餘萬元依舊沒有好轉。

每次手術對他來說都是一種痛苦和折磨,只要他一睜眼,不是在吃藥,就是在廁所、床上,若非身患其病的人,很難想像他在遭受什麼。

他萌生了安樂死的想法,而他的家人,也都表示了支持。

在瑞士,傅達仁的家人用錄相記錄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程。

妻子坐在一旁,平靜如水,兒子摟著他的肩,隱隱泣淚,說著「爸,我們愛你」。

而傅達仁卻始終保持著微笑,把生命的終結看作是一種光輝燦爛的解脫。

終於,傅達仁在家人的陪伴中,帶著體面與尊嚴,緩緩地倒在了兒子懷中,與世長辭。

臨終前,傅達仁留下這樣的遺言:

「人必有死!年輕時奮鬥向前,年老時喜樂再見,我的家人都陪伴著我,心中平安,沒有遺憾,如果你心裡有我,死亡就不是離別!」

病魔之強大,非人力能抗衡。

生命的意義,也不在於長短,而在於:

當你有希望能夠更好地活著的時候,盡力拼搏;當你面臨死亡的時候,無怨無悔,不留遺憾。

3

但是,很多人面對至親,並不能如傅達仁家人一樣,做到平靜面對。

更多人希望他們可以陪我們,走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很多人為此不錯過任何治療手段,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但這樣維持生命,對病人本身,可能更是一種折磨。

2015年,BBC跟拍了一個漸凍症病人西蒙。

57歲的西蒙,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精通四國語言,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和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病情惡化期間,他無法與家人溝通,只能通過寫字表達自己的意思,最後肢體麻木到只能通過護工才幫自己穿衣服。

一個患病前如此優秀的人,無法接受這種巨大的落差感,在那個他經常寫字與人溝通的本子上,他一句句寫下這樣的話 :比起無法自理,我真誠地希望死去。我不喜歡恥辱、無助。

他無法想像,當有一天自己連筆都握不住了,該怎麼辦,他更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變成神志不清,只能靠別人為自己擦屁股的廢物。

著名作家巴金,晚年也遭受著相似的境遇。

他身體罹患多種疾病,身體到處都插滿了管子;

無法進食,每天只能靠胃管進食;

下巴脫了臼,只好把氣管切開,用呼吸機維持呼吸,每天都只靠注射大量止痛劑緩解痛苦。

巴金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他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他身邊所有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著。

絕望之中,巴金髮出這樣的哀鳴:「長壽是對我的折磨。」

紀錄片《人間世》中,一位住在臨終關懷病房的病友王學文說:

「病人最後的階段,實際上是他最痛苦的階段。你讓他多活一天,他就多難受一天,因為這是世界上最痛苦煎熬的一天。」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在醫院ICU發生過哪些令人心寒的事情?」

其中點讚最高的是網友@槿年的回答是:

「明明醫生都說了,老人救不活……還是有一群不出錢不出力的看客,一見兒女要放棄治療,就跳出來批判一番,說他們不孝,為了一點臭錢要親爹死……」

看者心寒,但又無奈。

4

在《醫生選擇如何離開人間?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但那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式!》一文中,作者肯穆尤睿提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很有名望的骨科醫生查理,在確診自己患了胰腺癌之後,明知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卻還是選擇了放棄治療。

他把剩下的時間,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後時光上。

會這樣做的醫生,不止查理一個,甚至有醫生,會在胸前文上「不要急救」的紋身。

其實在國內,很多醫生也會給病人家屬提供類似的建議。

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劉端祺,從醫40多年,曾經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病例,有時候,他會直接對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說:

「買張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結果會遭到家屬投訴。

沒多久,病人賣掉了房來住院,又沒多久,這張病床就換上了新床單,人離世了。

武警總醫院腫瘤科另一位主任醫師也直言:

「醫生永遠是無奈的,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給醫學和醫生發揮作用的。」

就算是明知徒勞,治癒機率渺茫,能治的病人的家屬往往都還是要繼續治療。

這裡面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在起作用:觀念、道德、習俗。

數據顯示,中國人一生75%的醫療費用,都花在了最後的無效治療上。

而這種過度治療,買來的,卻是病人無邊無際的痛苦。

那面對無力回天的病痛,該怎樣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呢?

一個名叫王越的女孩,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會。

在告別會上,她穿著漂亮的裙子,化著精緻的妝容,如願以償地「將葬禮歡樂化」。

她笑著與到場的親友分享自己精彩的一生;

邀請每個朋友上臺講述自己和王越最難忘的故事;

笑著與朋友們合影留念,鏡頭前,那個比著「yeah」的女孩,笑得如夏花般燦爛。

主持人蔡康永的一位朋友,亦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從朋友的告別會上回來,蔡康永十分受觸動,他在最後總結道:

「死神可以剝奪你的生命,不能剝奪你的尊嚴和溫暖,所以我們練習告別是練習這件事,而不是一隻留對方,因為留不住。」

每個人的生命,都殊途同歸,死亡,就是我們的最終歸宿。

當死神已無法阻擋,那我們也不妨從容樂觀地與這個世界告別。

並告訴家人:「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氣,你們才需要勇氣。」

相關焦點

  • 瓊瑤知死:一位81歲的女作家如何告別她的丈夫
    這對夫妻的愛情故事曾經是人盡皆知的八卦,最近十多年裡,二人的命運更加休戚相關。瓊瑤盡心照顧丈夫,並為丈夫應該如何死去與平家子女們發生衝突。平鑫濤還在寫作的間隙陪她旅行,遊遍了世界;給她的情書從年輕一直寫到老,七八十歲了,寫卡片還要叫她「親愛的老婆」。他們都是外省人,都在貧窮裡度過青春。哪怕在取得經濟自由之後,他仍鼓勵她寫作,共創事業。瓊瑤的才華在丈夫這裡是不允許被浪費的。他一直照顧她,讓瓊瑤的幸福保持在穩定狀態。現在輪到瓊瑤照顧平鑫濤了,直到最後。
  • 瓊女郎林心如蕭薔悼念瓊瑤丈夫離世,曝平鑫濤為瓊瑤專設保齡球場
    據臺灣媒體報導,知名言情小說家瓊瑤的老公,臺灣知名出版社皇冠集團的創辦人平鑫濤於近日去世,享年92歲。丈夫過世,瓊瑤自然是最痛苦的人,兩人於1979年5月結婚,算起來已經有四十年。一直陪伴自己的丈夫離開了,瓊瑤在社交平臺上發千字文沉痛道別:「鑫濤,你解脫了!我,也放下了。從今以後,我要活得快樂,幫你把過去三年的痛苦一起活回來。」得知平鑫濤去世的消息後,不少名人也先後發聲悼念平鑫濤。
  • 繼承媽媽的師生戀,被繼子視作搖錢樹,瓊瑤註定一生多舛?
    說實話,在手稿可以繞地球好幾圈的瓊瑤阿姨面前,擅長寫小作文的伊能靜和於正,瞬間就被比了下去。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瓊瑤也是真的孤獨。她老公——瓊瑤王國的幕後推手——平鑫濤去世了;她拍檔——瓊瑤劇的御用導演——劉立立,也去世了。除了親友的離開,瓊瑤本人也在這幾年被一波又一波質疑攻擊著。
  • 81歲瓊瑤心酸告別亡夫:為了你我背上小三罵名,來生不願再相遇
    永別了,我愛」這是著名臺灣作家,對丈夫最後的呼喚。瓊瑤真不愧是瓊瑤!在愛人去世多日後,終於能平復了心情,在她個人社交平臺寫了一封長信,悼念5月23日去世的丈夫平鑫濤。這個社會,對婚姻雙方,看法是不公平的,我一直對於詆毀我的言論保持沉默......我忍了多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她和平鑫濤不僅僅是感情上的伴侶,更是事業上的夥伴,平鑫濤之於瓊瑤,他不僅是高高在上的《皇冠》雜誌社社長,更是欣賞瓊瑤的伯樂。
  • 瓊瑤臉書發千字文告別全文:珍重再見,後會無期
    據臺灣媒體報導,知名作家瓊瑤公開丈夫平鑫濤臥病消息,近日因老公的鼻胃管問題和繼子女意見不同,雙方屢次隔空喊話,因此受到社會關注。沒想到,她在5月6日晚間,突然在臉書上髮長文與粉絲道別,宣布自己即將關閉臉書,希望可以得到粉絲的諒解,「這次是『珍重再見,後會無期』了!」
  • 愛人去世前與她定下「三年之約」,三年後夫妻倆幾十年的「情書」問世了
    2017年,病重中的胡顯銀與妻子歐陽科諭訂下了一個浪漫的「三年之約」——2020年,在妻子80歲那一年,出版一本見證彼此近60年相濡以沫的作品合集。可是3個月後胡顯銀卻永遠地離開了。昨天,也就是丈夫離開後的第三年,歐陽科諭與胡顯銀共同出版的《相遇•同行》一書問世,「三年之約」在歐陽科諭的努力堅持下終得兌現。相伴近60年的他們,用愛書寫出了一路從相遇到同行,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書」。
  • 他3年來給近6000隻寵物辦喪禮:每個生命都需要體面地與世界告別
    十幾年對人來說很短,對寵物來說卻是一輩子。我們能給它們的很少、很有限,它們則把自己的全部給了我們。所以李超說,給自己寵物一個體面的喪禮,是我們給到它們最後的愛,也讓我們內心的不舍有一個出口宣洩。85後的李超曾經在北京一家媒體公司做運營。2016年他辭掉了高薪體面的工作,改行成了寵物殯葬師。
  • 楊絳:越是難熬的時候,人越要體面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與其被生活狼狽碾過,不如活得體面一些。 衣著體面 古人說:「人可以有黴運,但不能有黴相。」
  • 聊聊女作家吧,亦舒、瓊瑤、張愛玲寫情愛的女人都不含糊!
    C、撬了女主人的男人,聲稱要加入這個家。在瓊瑤奶奶的小說裡,女主選的是C。「我是來加入這個家,不是來拆散這個家」曾經差點驚掉羊的下巴。A、和丈夫如實坦白。B、哄騙丈夫的綠帽身份,選擇把孩子生下來。C、給情人和丈夫甜棗,讓雙方互相battle孩子的冠姓權,自己不傷一絲汗毛。不用問,瓊瑤奶奶的女主選的是C,詳情請參考《梅花三弄之水雲間》。
  • 81歲瓊瑤: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由於中風導致的血管型失智症,在經歷了四年多發燒、嘔吐、插管以及針孔一直打到腳踝的痛苦後,臺灣著名言情小說作家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於2019年5月23日逝世,享年92歲。在他離開前的最後三年,瓊瑤每天都會在病房裡關切地握著他布滿褶皺的手:「你還愛不愛我?
  • 矽膠管竟殘存淚道三年?專家讓你徹底告別淚道病
    2016年1月8日,來自福建的胡萍(化名)終於拿出了已放在淚道中三四年的插管,除了拿出淚道中的插管外,範金魯主任還為她實施了左眼的鼻腔內窺鏡下淚囊造孔術。胡萍現恢復狀況良好,也沒有再流淚的現象了。據了解,胡萍三年前曾做過淚道插管手術,此次是因為再次流淚才找到範主任進行治療,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接受完檢查後發現,胡萍的矽膠管根本就沒有拿出淚道!
  • 還珠格格的原型是乾隆的十公主,晚景悽涼,不到50歲就去世!
    還珠格格的誕生瓊瑤的作品有很多但是都是悲情劇,每個作品的女主角都是可憐兮兮又很招人憐愛的,但是唯獨還珠格格這部劇不是,整部劇給人很歡快的感覺,女主角也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性格。那瓊瑤是如何寫出這部作品的呢?這要從她回內地省親開始說起,她來到內地後,那會的湖南衛視獨具慧眼,他們覺得瓊瑤的名氣可以讓衛視大紅大紫,於是便和瓊瑤商量合作。
  • 瓊瑤自曝丈夫得尿毒症,被插尿管自己卻沒資格知道,還相約一起死
    1979年,52歲的平鑫濤二婚娶了41歲的著名作家瓊瑤,引起了社會巨大的輿論反響,後許多資料和爆料顯示,瓊瑤介入平鑫濤的家庭,才致使他與原配林婉珍的婚姻失敗。對於這件事,網絡上眾說紛紜,但不管當年的事情究竟如何,也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他們也相濡以沫過了39年,早已沒有時間去爭吵了。近年卻因平鑫濤患失智症臥病在床,她不忍丈夫需插鼻胃管,而和平家子女鬧翻。事情發酵幾天後,瓊瑤發文稱:「我的訴求已被扭曲,我的善意已被汙染」,宣布將老伴交給繼子女,摒棄怕自己情緒失控,再也不會去看平鑫濤。
  • 被罵「小三」50年,瓊瑤分得6億遺產後發文:當初是你拼命追求我
    近日,瓊瑤的丈夫平鑫濤去世在網絡引起熱議,而瓊瑤和原配及其子女的恩恩怨怨也再一次擺到了大眾的面前。要知道平鑫濤一手創立的皇冠集團如今已經是臺灣數一數二的文化巨頭,加上他留下的大量不動產及收藏品,可以說價值至少幾十億。現在平鑫濤去世,這些遺產怎麼分配也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
  • 「尊嚴死」的瓊瑤式傳播(觀滄海)
    日前,臺灣女作家瓊瑤在社交媒體公開了一封致兒子兒媳的信。這瓊瑤「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很長,中心思想十分明確:在我能做主時讓我做主,萬一我不能做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最後的「急救措施」……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意義重大!
  • 23歲去世,還因這個缺陷被稱「佛手公主」
    23歲去世,還因這個缺陷被稱「佛手公主」作為一個90後,《還珠格格》可以說是我們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幾乎每年暑假的時候,電視裡都會不斷的重播它,幫助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我們的童年,雖然我們早就已經看到連臺詞都記得了。
  • 插管治療:是延續痛苦的生命 還是有尊嚴地自然離去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這幾天,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與好友成立「臨終不插管俱樂部」的消息,在網絡和媒體上發酵傳播。醫生、患者、家屬,在面對死亡威脅時,應該如何抉擇?平靜地接受死亡來臨?還是不惜一切金錢、痛苦等代價,讓生命得到延長?  羅點點提出:不希望「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
  • 去世的武昌醫院院長曾叮囑主治醫生:如果萬一,不要插管搶救
    武漢市衛健委今日中午發表哀悼,武漢市武昌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智明同志,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不幸染病,經全力救治無效,於2020年2月18日10:54去世1月22日凌晨4點,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接到丈夫電話,請蔡利萍幫忙收拾一點換洗衣物送去,因為成為定點醫院後,他就不能回家了。「我當時還特別著急,問他都那個點了怎麼不去休息下。」蔡利萍說。誰知到了第二天下午,當她再次接到電話時,是被告知丈夫因為患有病毒肺炎進了重症病區。一邊是忘我的工作,一邊是對丈夫的擔憂,蔡利萍在工作間隙,也曾去探望過丈夫。
  • 瓊瑤童年往事曝光:曾在地下黨活動站生活
    47年,我和丈夫為三姐夫婦舉辦了個人書畫展,以籌措他們去上海的費用。88年5月,走遍世界的瓊瑤回內地探親,闊別四十載我們才得以重聚,相擁流下了悲喜交集的眼淚。  瓊瑤的自傳中有這樣一段關於瀘南中學的記錄:「經過了那麼慘烈的一段『逃難』,我們在瀘南中學定居下來,真像到了天堂。在我記憶中,那一年真是快活極了。
  • 如何讓生活過得體面?學會3種「差別式消費」,告別低質量生活
    導讀:「生活處處不經濟,經濟處處是生活,如何讓生活過的體面,3種「差別式消費」方式,助你提升生活質量,讓生活過的更體面。」積極樂觀的人,會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體面更好;思想深刻的人,有時也會選擇「苦難」的生活,比如有些哲學家。當然在社會大環境下,有些人身不由己,生活方式只能是被動接受;但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完全可以主動選擇。主動選擇會更有意義,畢竟「主動才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