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崛起需防止陷入四種狀態

2020-12-24 人民論壇網

【摘要】加速經濟結構升級是推進經濟大國崛起的必然途徑。所謂一些後進國家的「中等收入焦慮」、「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就是經濟結構升級停滯問題。一旦結構升級停滯,依附在產業鏈條上的收入也就停滯。因而必須採取各種手段來打破這種「結構升級陷阱」。

【關鍵詞】中國   經濟崛起   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正在作為世界大國而崛起,對此必然會引來不同的眼光。有的人會以欣喜的眼光注視,希望崛起之路走好;有的人會以狐疑的眼光審視,認為這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老故事;有的人則以敵意的目光警覺,企圖以各種理由或方式來遲滯這種崛起。無論如何,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已經走了很長,現在終於能夠看到了曙光。那麼,在剩下不多的最後一公裡,中國經濟的崛起還會面臨哪些不測風險?眼下議論最多是企業和政府債務槓桿過高等金融問題。其實,就長期觀察而言,金融風險始終不是中國經濟最致命的問題。從現在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2049年)計算,離中國完成大國夢想還有33年。在這三十幾年中,如果中國經濟順利崛起,未來需要避免的是陷入四種狀態:經濟結構升級陷入停滯,經濟改革陷入膠著,國際合作空間陷入對峙,國民經濟陷入軍備競賽。

防止經濟結構升級陷入停滯狀態

停滯這個詞是沒人認可的,也不會贊成,但是實際上卻有可能發生。原因在於:

其一,後發國家的經濟優勢之一在於可以節省發展成本,但是越往後面發展成本優勢越來越弱,升級難度也越來越大。在崛起初始狀態,因為生產技術大量從發達國家引進複製,生產流水線全套引進,因而發展成本大大節省,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可是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競爭優勢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轉讓出去,因而當後進國家把複製引進技術利用到極致之時,一切就停滯下來了,後進國繼續處於國際分工的中低端地位。如果後發國家要求進一步發展,需另闢蹊徑。

其二,結構升級必然帶來利益衝突,且衝突會越來越大。在經濟崛起之初隨著產業發展以及產業鏈的形成,產業價值鏈以及附著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利益集團開始形成。但是當新的產業產生、發展並形成新的產業鏈時,原來的產業價值鏈會遭到損毀和衝擊,既有的利益集團將會抱團反擊。這幾乎是所有的發達國家在經濟結構升級進程中出現過的景象。如果說誰的聲音大誰的利益就獲得更多照顧的話,那麼一般說來傳統產業人多勢眾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同情與支持。這樣的結果直接遲滯了經濟結構升級的步伐。

其三,經濟結構升級取決於多種外在於經濟的條件而不是經濟本身,而這些條件不是現成的。因此在沒有這些條件的具備之前,結構升級也就是說說而已。

加速經濟結構升級是推進經濟大國崛起的必然途徑。所謂一些後進國家的「中等收入焦慮」、「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就是經濟結構升級停滯問題。一旦結構升級停滯,依附在產業鏈條上的收入也就停滯。因而必須採取各種手段來打破這種「結構升級陷阱」。歷史經驗表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到了50年代末卻停滯下來,以至於蘇聯在太空登月計劃方面遠超美國。之後美國加大了對教育科技的投入,並將落後的製造業產能向亞太地區轉移,從而在70年代順利實現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結構升級。但是到80年代,美國經濟結構又因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而遭遇挑戰。為此美國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戰略,再一次提升結構轉換,在90年代實現了戰後第二次經濟增長。進入21世紀,美國經濟因為金融服務業發展失控導致金融危機爆發而陷入困境,危機之後重振製造業作為經濟結構升級的主旋律。從國內生產總值規模看,美國經濟在1950年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六十多年過去依然保持第一。在80年代初日本經濟曾經一度接近於這個位置,但是始終未能超越,原因就在於美國的經濟結構升級不固步自封,始終走在結構升級的前列。就此而言,中國經濟要順利崛起,必須始終把經濟結構升級作為目標,調動一切力量推動經濟結構升級。目前中國經濟結構升級處在關鍵轉換階段:大批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大批新興產業供不應求,卻還出現部分新興能源如風能過剩的怪現象。傳統產業需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但是新興產業不能頂替傳統產業退出的增長空間。長此以往,中國經濟崛起之路就可能會停滯下來,這是需要引起高度警覺的。

防止經濟改革陷入膠著狀態

過去中國經濟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不斷對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各種規章制度除舊布新。現在幾乎沒有人反對改革,但是隨著疾風暴雨式的改革時代結束,中國進入到了精雕細琢式的改革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再需要從根本上去懷疑和動搖中國經濟的制度根基,比如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企業制度,宏觀調控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因為這兩個根本制度已經是經過實踐檢驗、考驗的合理有效制度。但是這些制度還沒有達到理想完美的程度,還需要繼續細化完善這些制度。這表明,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越改越難。因此既不能冒進也不能退縮,需要小心翼翼,精雕細琢,不能出現改革雷聲大雨點小和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的情況。

推進位度改革需要一些機遇和條件。第一,需要中央頂層設計,以指導改革推進和控制改革節奏,防止地方亂改亂為。第二,需要基層實驗,一切改革方案都需經過試點,這是中國制度創新成功的重要經驗。第三,需要把握改革時機,順勢而為。如果方案合理但是推出時機不對,就是魯莽行事;反之,當制度弊端以矛盾衝突方式大白於天下時,不及時推出改革則是貽誤戰機。第四,需要始終把握住改革目的和判斷改革成功的標誌。過去鄧小平講判斷改革成功的是「三個有利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講促進綜合實力提高和人民獲得感增強,這都是重要的評價改革標準。

防止國際經濟合作陷入對峙局面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積極主動加入全球化進程,這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了巨大紅利。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也已經引起了其他經濟大國的警覺。中國沒有因為加入WTO而失去經濟競爭力,相反贏得了更強的經濟競爭力,以致美國開始高調宣示對我國這種強大經濟競爭力的防範與抵制。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就是這種防範與抵制的具體行動。美國總統直截了當地說,不能讓中國書寫國際經貿規則。其意圖十分明顯,但也是第一經濟大國的正常反應。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是針鋒相對聯合幾個國家搞一個對立的區域經濟協議組織呢,還是參與其中並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回顧歷史,我們今後還應當繼續推行全方位的國際經濟合作。對於明顯排斥中國加入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不採取節節對抗的策略,而應採取以柔克剛的策略,可以接觸,可以談判加入,可以將直接有損我國核心經濟利益的條款列入敏感項目而例外處理,力爭在多數共識條款方面達成一致。我們應該有一種自信: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強是所有談判的籌碼和前提,一切制衡中國的區域性協議都難敵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因此,除了我方主動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經貿新關係新秩序之外,還應該對其他國家、其他國際性經貿構想和倡議給予積極響應。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不對峙、不對決、不樹敵,是崛起之路的積極態度。

防止國民經濟陷入被動軍事化

第一,一個新的大國崛起,必然會打破既有的大國格局,引發利益激烈衝突。在沒有經過調整和適應的國際秩序約束框架下,這種衝突會依照邏輯演化把國民經濟推向軍事化,其結果可想而知。國民經濟軍事化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大國崛起邏輯,中國不奉行帝國主義,不會按照這個邏輯行事。可是別的國家不這樣想,如果依照這個邏輯對付中國,這樣麻煩就來了。

第二,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遇上了自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世界經濟危機,眼下這場危機帶來的後果還在持續發酵之中。依據歷史經驗,大危機之後是大治理,但同時也是極端主義勢力崛起之機。為應對極端主義勢力崛起,各國都會較之以前強化國民經濟安全,國民經濟軍事化的可能性上升。

第三,中國大國崛起與蘇聯大國崛起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制度方面都不同於西方主流社會。過去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將雙方都帶入了國民經濟軍事化。今天,勞動力資源被軍事行動佔用的意義已經大大降低,但經濟資源被軍事行動佔用依然是值得關注的。應當明確,國民經濟軍事化不是中國大國崛起的選項,但是如何避免外部勢力強加在中國身上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卻是選項。

談起中國近四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曆程,人們總是提到中國抓住了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這三個紅利對中國的確是大禮包,但是不能忽略第四個紅利:和平紅利。自1979年以後中國再也沒有遇上過戰爭,這與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打了五場戰爭形成對比。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主動調整了國家戰略,大規模裁軍,將國民經濟資源集中到建設和民生。在國民經濟基礎充分夯實之後,再適時加強國防建設,補軍事短板。這條先經濟後國防、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協調之路是有效的。最近幾年來中國國防建設投入較大,但還是屬於補課性質。近期中國在東海和南海與周邊國家利益發生衝突,在「一帶一路」建設上還會遇到衝突,但是盡力用外交和平方式解決應是首選,軍事只是一種威懾和備選。兵者,兇器也,應避之。面對挑釁,能夠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大智慧,由此可以確保中國崛起任務的順利完成。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鄭永年:《中國崛起:重估亞洲價值觀》,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1月。

責編/張夏夢     美編/於珊

相關焦點

  • 解決中國經濟的近憂更需遠慮
    文/郭凱  解決中國經濟的近憂更需遠慮  我們是不可能永遠靠政府支出來拉動經濟的,這種增長本身是不可能持續多久的。  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支柱迅速冷卻  如果允許目前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中國明年的經濟極有可能陷入1998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事情確實很緊迫。  不到一年前,中國宏觀政策的基調還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那時宏觀政策的著眼點很明顯是抑制經濟過熱和控制通貨膨脹。
  • 「禿」然崛起的「脫髮經濟」,背後亂象需警惕
    脫髮後,有人買生髮液等產品,有人選擇戴假髮,有人選擇植髮  「禿」然崛起的「脫髮經濟」,背後亂象需警惕  閱讀提示  近年來,脫髮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為了維護形象,有人購買防脫洗髮水、生髮液等產品,有人選擇戴假髮,有人選擇植髮,由此帶動「脫髮經濟」崛起。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假髮、植髮等行業背後的一些亂象需警惕。  近年來,脫髮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國家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脫髮人群超過2.5億,平均不到6人中就有1人有脫髮情況。  為了維護形象,有人選擇戴假髮,有人選擇植髮。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雖然習慣上將新興的金磚國家作為國際體系變遷的重要力量,但是不論從經濟總量還是從經濟增速看,中國都遠超其他金磚國家。例如,2015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美國為179689.6億美元,位居全球之首,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4.44%;中國為113856.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49%。
  • 專家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四種前景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俄羅斯報》網站12月7日刊載題為《2021年將會怎樣:四種情況》的文章,作者系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資本市場部主任雅科夫·米爾金,文章預測了2021年全球經濟會出現的四種前景,並分析了2021年美元匯率的多種可能趨勢
  • 美媒社論:中國史無前例崛起讓世界受益
    參考消息網10月2日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30日發表社論稱,中國史無前例的崛起讓世界受益。這篇社論指出,中國的崛起幾乎史無前例。藉助西方開放市場以及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中國幫助數億人擺脫了貧困,成為出口大國,而且還日益成為技術大國。美國和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從中國的發展中獲益。社論稱,許多中國人認為,這一切意味著中國重返其在全球事務中應有的重要地位。
  • 中國南方石漠化山區「猴族崛起
    (原標題:中國南方石漠化山區「猴族崛起)
  • 頭條 外媒:中國崛起給日本振興經濟最後一個機會
    參考消息網11月9日報導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網站10月30日發表題為《中國的崛起給了日本振興經濟的最後一個機會
  • 馬克思竟然預言了「中國崛起」!?
    歐巴馬說:如果10 多億中國人也過上與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極其悲慘的境地。歐巴馬的主張起碼容易造成這樣的誤解: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必須停止發展,以此維護現存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否則,人類就會陷入悲劇。但他似乎忘記了:發展權是《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基本人權。
  • 中國的崛起可以複製嗎?
    希望這個欄目,讓你更加了解科學精神,探科學之高峰,尋精神之絢爛中國的崛起,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壯觀的全球性歷史事件。而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尤其是關於經濟發展的制度經濟學理論,卻無力解釋中國的崛起。讓我們一起走進《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看看作者文一對此看法,了解中國崛起的背後的故事與意義。
  • 美媒:圍堵與遏制攔不住中國崛起 「冷戰」思維行不通
    美媒:圍堵與遏制攔不住中國崛起(作者YuwaHedrick-Wong,喬恆譯)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11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民粹和全球自由經濟秩序的式微上世紀一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相對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的經濟主導優勢不斷減弱。二是西方內部民粹主義的抬頭,它對這個自由秩序的合法性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經濟主導地位的衰落由來已久。而中國的崛起是變局性因素。在此之前,所有爭取經濟發展的新興市場,往往把自由秩序的做法和價值觀念——其實也是西方社會的——視為理所當然的路線。
  • 爭做防止和消除「四種危險」的模範
    組工幹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幹部的幹部,要立足組織工作實際,更加重視自身的黨性修養和能力提高,在防止和消除「四種危險」上努力走在前作表率。 認清組織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堅決防止和消除精神懈怠的危險。精神狀態決定事業成敗。當前,集中換屆雖已完成,但組織部門的職責任務決定了組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
  • 老照片:二戰後日本經濟神奇崛起,日本國民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編者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國內飽受戰爭摧殘,經濟一落千丈,瀕於崩潰。但是從戰後到冷戰結束,日本經濟不但迅速復甦,而且神奇崛起。到了60年代末期,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 蔡英文稱需誠實正視「中國崛起」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臺媒稱,民進黨全代會9月24日登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到,中國大陸的崛起是現在全世界都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欲推出民進黨新論述據臺灣「中央社」9月24日報導,民主進步黨下午重回創黨之地圓山飯店舉行黨代表大會,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發表談話。
  • Activity的四種狀態
    基本狀態1、Active/Running:一個新 Activity 啟動入棧後,它顯示在屏幕最前端,Activity處於活動狀態,此時Activity處於棧頂,此時它處於可見並可和用戶交互的激活狀態,叫做活動狀態或者運行狀態(active or running)
  • 美國:中國計劃2050年完成崛起大業,必須用一切手段阻止
    據美國媒體近日報導,美國政府資助的著名智庫蘭徳公司為五角大樓撰寫的一份報告稱,美國應該為應對一個在完全不同於美國的社會制度下"崛起"的中國做準備。該報告分析了四種可能的2050年情況,即中國"獲勝"(意味著中國完成崛起大業)、"部分崛起"(意味著實現了大部分或一部分但並非全部目標)、"停滯"(意味著中國的抱負遭遇失敗)還是"內爆"(意味著政權本身將受到威脅或者其領土發生了分裂)。這份報告得出結論稱,在2050年中國"部分崛起"和"停滯"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 湖南日報瀏陽河文章丨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
    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 ——七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 瀏陽河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殷殷囑託「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
  • 世界縱論新中國70年|胡鞍鋼:中國崛起改變世界經濟版圖
    【編者按】70年滄桑巨變,中國崛起令世界矚目,中國奇蹟令世界驚嘆。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來臨之際,《參考消息》特別策劃「世界縱論新中國70年」專題報導,邀請外國政要、政黨領袖、海外專家與中國學者縱論中國發展成就、解讀中國成功經驗、暢談中國未來願景,向讀者展現一幅世界眼中的中國壯麗畫卷。以下為本專題推出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撰寫的文章。
  • 英刊:中國崛起令人驚訝世界需要適應中國變化
    英國《經濟學家》3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眼中的世界,世界眼中的中國  世事皆利弊並存。對中國許多人來說,即使是全球經濟被大風吹得東倒西歪,也是令人鼓舞的消息。過去30年,中國的崛起一直令人驚訝,但目前是中國沒有同西方一起衰落。資本主義核心地區正面臨恐慌。
  • 新一批人將崛起!(推薦)
    中國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做生意變的更加簡單了,只要有一根網線就可以開業了。的確,這兩股經商浪潮成全了很多人,也給中國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全民創業的過程,也一定會被歷史銘記。《管子》中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意思是這四種人是社會的基石,要是從排名商看,讀書人排第一,商人排最後,這是非常科學的結構,也是中國社會賴以穩定的基礎。
  • 深度:這是把中國的崛起分析得最好的文章之一
    與此同時,也正是在這段不長的時間裡,中國實現了快速和可持續的崛起,不僅催生了內部新制度的誕生,而且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在劇烈變化的國際事務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世界歷史不僅沒有被福山所說的西方「自由民主」所終結;相反,中國的崛起開啟了新的世界歷史。  新中國從1949年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程。這個並不容易的歷程基本上經歷了三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