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速經濟結構升級是推進經濟大國崛起的必然途徑。所謂一些後進國家的「中等收入焦慮」、「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就是經濟結構升級停滯問題。一旦結構升級停滯,依附在產業鏈條上的收入也就停滯。因而必須採取各種手段來打破這種「結構升級陷阱」。
【關鍵詞】中國 經濟崛起 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正在作為世界大國而崛起,對此必然會引來不同的眼光。有的人會以欣喜的眼光注視,希望崛起之路走好;有的人會以狐疑的眼光審視,認為這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老故事;有的人則以敵意的目光警覺,企圖以各種理由或方式來遲滯這種崛起。無論如何,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已經走了很長,現在終於能夠看到了曙光。那麼,在剩下不多的最後一公裡,中國經濟的崛起還會面臨哪些不測風險?眼下議論最多是企業和政府債務槓桿過高等金融問題。其實,就長期觀察而言,金融風險始終不是中國經濟最致命的問題。從現在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2049年)計算,離中國完成大國夢想還有33年。在這三十幾年中,如果中國經濟順利崛起,未來需要避免的是陷入四種狀態:經濟結構升級陷入停滯,經濟改革陷入膠著,國際合作空間陷入對峙,國民經濟陷入軍備競賽。
防止經濟結構升級陷入停滯狀態
停滯這個詞是沒人認可的,也不會贊成,但是實際上卻有可能發生。原因在於:
其一,後發國家的經濟優勢之一在於可以節省發展成本,但是越往後面發展成本優勢越來越弱,升級難度也越來越大。在崛起初始狀態,因為生產技術大量從發達國家引進複製,生產流水線全套引進,因而發展成本大大節省,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可是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競爭優勢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轉讓出去,因而當後進國家把複製引進技術利用到極致之時,一切就停滯下來了,後進國繼續處於國際分工的中低端地位。如果後發國家要求進一步發展,需另闢蹊徑。
其二,結構升級必然帶來利益衝突,且衝突會越來越大。在經濟崛起之初隨著產業發展以及產業鏈的形成,產業價值鏈以及附著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利益集團開始形成。但是當新的產業產生、發展並形成新的產業鏈時,原來的產業價值鏈會遭到損毀和衝擊,既有的利益集團將會抱團反擊。這幾乎是所有的發達國家在經濟結構升級進程中出現過的景象。如果說誰的聲音大誰的利益就獲得更多照顧的話,那麼一般說來傳統產業人多勢眾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同情與支持。這樣的結果直接遲滯了經濟結構升級的步伐。
其三,經濟結構升級取決於多種外在於經濟的條件而不是經濟本身,而這些條件不是現成的。因此在沒有這些條件的具備之前,結構升級也就是說說而已。
加速經濟結構升級是推進經濟大國崛起的必然途徑。所謂一些後進國家的「中等收入焦慮」、「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就是經濟結構升級停滯問題。一旦結構升級停滯,依附在產業鏈條上的收入也就停滯。因而必須採取各種手段來打破這種「結構升級陷阱」。歷史經驗表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到了50年代末卻停滯下來,以至於蘇聯在太空登月計劃方面遠超美國。之後美國加大了對教育科技的投入,並將落後的製造業產能向亞太地區轉移,從而在70年代順利實現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結構升級。但是到80年代,美國經濟結構又因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而遭遇挑戰。為此美國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戰略,再一次提升結構轉換,在90年代實現了戰後第二次經濟增長。進入21世紀,美國經濟因為金融服務業發展失控導致金融危機爆發而陷入困境,危機之後重振製造業作為經濟結構升級的主旋律。從國內生產總值規模看,美國經濟在1950年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六十多年過去依然保持第一。在80年代初日本經濟曾經一度接近於這個位置,但是始終未能超越,原因就在於美國的經濟結構升級不固步自封,始終走在結構升級的前列。就此而言,中國經濟要順利崛起,必須始終把經濟結構升級作為目標,調動一切力量推動經濟結構升級。目前中國經濟結構升級處在關鍵轉換階段:大批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大批新興產業供不應求,卻還出現部分新興能源如風能過剩的怪現象。傳統產業需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但是新興產業不能頂替傳統產業退出的增長空間。長此以往,中國經濟崛起之路就可能會停滯下來,這是需要引起高度警覺的。
防止經濟改革陷入膠著狀態
過去中國經濟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不斷對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各種規章制度除舊布新。現在幾乎沒有人反對改革,但是隨著疾風暴雨式的改革時代結束,中國進入到了精雕細琢式的改革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再需要從根本上去懷疑和動搖中國經濟的制度根基,比如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企業制度,宏觀調控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因為這兩個根本制度已經是經過實踐檢驗、考驗的合理有效制度。但是這些制度還沒有達到理想完美的程度,還需要繼續細化完善這些制度。這表明,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越改越難。因此既不能冒進也不能退縮,需要小心翼翼,精雕細琢,不能出現改革雷聲大雨點小和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的情況。
推進位度改革需要一些機遇和條件。第一,需要中央頂層設計,以指導改革推進和控制改革節奏,防止地方亂改亂為。第二,需要基層實驗,一切改革方案都需經過試點,這是中國制度創新成功的重要經驗。第三,需要把握改革時機,順勢而為。如果方案合理但是推出時機不對,就是魯莽行事;反之,當制度弊端以矛盾衝突方式大白於天下時,不及時推出改革則是貽誤戰機。第四,需要始終把握住改革目的和判斷改革成功的標誌。過去鄧小平講判斷改革成功的是「三個有利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講促進綜合實力提高和人民獲得感增強,這都是重要的評價改革標準。
防止國際經濟合作陷入對峙局面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積極主動加入全球化進程,這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了巨大紅利。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也已經引起了其他經濟大國的警覺。中國沒有因為加入WTO而失去經濟競爭力,相反贏得了更強的經濟競爭力,以致美國開始高調宣示對我國這種強大經濟競爭力的防範與抵制。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就是這種防範與抵制的具體行動。美國總統直截了當地說,不能讓中國書寫國際經貿規則。其意圖十分明顯,但也是第一經濟大國的正常反應。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是針鋒相對聯合幾個國家搞一個對立的區域經濟協議組織呢,還是參與其中並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回顧歷史,我們今後還應當繼續推行全方位的國際經濟合作。對於明顯排斥中國加入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不採取節節對抗的策略,而應採取以柔克剛的策略,可以接觸,可以談判加入,可以將直接有損我國核心經濟利益的條款列入敏感項目而例外處理,力爭在多數共識條款方面達成一致。我們應該有一種自信: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強是所有談判的籌碼和前提,一切制衡中國的區域性協議都難敵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因此,除了我方主動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經貿新關係新秩序之外,還應該對其他國家、其他國際性經貿構想和倡議給予積極響應。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不對峙、不對決、不樹敵,是崛起之路的積極態度。
防止國民經濟陷入被動軍事化
第一,一個新的大國崛起,必然會打破既有的大國格局,引發利益激烈衝突。在沒有經過調整和適應的國際秩序約束框架下,這種衝突會依照邏輯演化把國民經濟推向軍事化,其結果可想而知。國民經濟軍事化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大國崛起邏輯,中國不奉行帝國主義,不會按照這個邏輯行事。可是別的國家不這樣想,如果依照這個邏輯對付中國,這樣麻煩就來了。
第二,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遇上了自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世界經濟危機,眼下這場危機帶來的後果還在持續發酵之中。依據歷史經驗,大危機之後是大治理,但同時也是極端主義勢力崛起之機。為應對極端主義勢力崛起,各國都會較之以前強化國民經濟安全,國民經濟軍事化的可能性上升。
第三,中國大國崛起與蘇聯大國崛起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制度方面都不同於西方主流社會。過去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將雙方都帶入了國民經濟軍事化。今天,勞動力資源被軍事行動佔用的意義已經大大降低,但經濟資源被軍事行動佔用依然是值得關注的。應當明確,國民經濟軍事化不是中國大國崛起的選項,但是如何避免外部勢力強加在中國身上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卻是選項。
談起中國近四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曆程,人們總是提到中國抓住了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這三個紅利對中國的確是大禮包,但是不能忽略第四個紅利:和平紅利。自1979年以後中國再也沒有遇上過戰爭,這與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打了五場戰爭形成對比。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主動調整了國家戰略,大規模裁軍,將國民經濟資源集中到建設和民生。在國民經濟基礎充分夯實之後,再適時加強國防建設,補軍事短板。這條先經濟後國防、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協調之路是有效的。最近幾年來中國國防建設投入較大,但還是屬於補課性質。近期中國在東海和南海與周邊國家利益發生衝突,在「一帶一路」建設上還會遇到衝突,但是盡力用外交和平方式解決應是首選,軍事只是一種威懾和備選。兵者,兇器也,應避之。面對挑釁,能夠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大智慧,由此可以確保中國崛起任務的順利完成。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鄭永年:《中國崛起:重估亞洲價值觀》,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1月。
責編/張夏夢 美編/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