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凱
解決中國經濟的近憂更需遠慮
我們是不可能永遠靠政府支出來拉動經濟的,這種增長本身是不可能持續多久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以救急,但是解決不了中國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問題,這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更嚴峻挑戰
日前,國務院突然公布高達四萬億的財政擴張計劃,並公開宣布宏觀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如此大的政策變動搶在了通常為第二年經濟政策定調子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公布,時機的選擇讓人非常明確地感受到政策出臺背後的緊迫性。
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支柱迅速冷卻
如果允許目前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中國明年的經濟極有可能陷入1998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事情確實很緊迫。
不到一年前,中國宏觀政策的基調還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那時宏觀政策的著眼點很明顯是抑制經濟過熱和控制通貨膨脹。到今年7月份,政策基調變成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一保一控」。這一政策微調體現了中國經濟當時所處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物價上漲速度依舊偏高,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開始出現疲態。
最近幾個月裡,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逆轉。不斷加深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讓歐美工業國家的經濟處於了自由落體的狀態,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從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將陷入衰退,衰退的時間和深度都很有可能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衝擊並不算大,各種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雖然在次貸危機中也遭受了損失,但並沒有對我國的金融機構造成重大的影響。
可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支柱——投資和出口——在過去幾個月裡卻迅速冷卻。一方面,受到匯率升值和成本上升等因素拖累,出口在迅速惡化的全球環境中遭受進一步打擊,出口和相關的投資,特別是在廣東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開始迅速減緩。另一方面,房地產業進入寒冬,這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造成了嚴重拖累。內部投資和外部需求的同時惡化,讓中國經濟一下由一年前的過熱變成了現在的偏冷。而最讓人擔心的還是經濟加速變冷的趨勢,如果允許目前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中國明年的經濟極有可能陷入1998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即便是7%的增長也有可能是太低了
我們一直在用增長來解決問題,用增長來換取時間,增長的放緩很有可能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從而埋下不穩定的因素
雖然中國幾乎不存在負增長的風險,但中國的經濟現實意味著,即便是7%的增長也有可能是太低了。
很多年來,中國一直是通過高速的經濟增長和增長的預期來消化存在的經濟社會問題。高速的經濟增長保證了整個經濟可以吸收每年都在增加的勞動力,緩解一直存在的巨大就業壓力。高速的經濟增長,讓我們有能力消化大量不盈利的企業和國有銀行積累的巨額壞帳,通過增量來消化存量。高速的經濟增長,給了很多即便處於收入底層的人巨大的希望,讓政府有財力來反哺農業,補貼貧困地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帶來的社會張力。
總而言之,中國的經濟現實是,我們一直在用增長來解決問題,用增長來換取時間,增長的放緩很有可能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從而埋下不穩定的因素。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正確的選擇
這次增加支出,可以算是補上一些歷史欠債或者追加一些對未來的投資,錢並不會白花
但從目前看來,中國的經濟是既有近憂又有遠慮。近憂十分明確,就是要防止中國經濟在這場全球性的危機中嚴重放緩,同時要防止通貨膨脹捲土重來,這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在外需沒有指望的情況下,只有靠國內的需求拉動經濟。在短期迅速拉動國內總需求無非有兩種方法,或者擴張貨幣,或者擴大政府支出。
中國過去30年的經驗表明,短期大幅度的擴張貨幣可能存在嚴重的後遺症:一是造成通貨膨脹,二是因為經濟中存在的扭曲造成過度投資,形成過剩產能和銀行壞債,從而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周期。通過製造新問題來解決現在的問題,恐怕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成了中國政府自然的選擇,我認為也是正確的選擇。
換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中國政府的負債率不高,這些年收支相差不大,沒有什麼赤字,有時候還稍有盈餘,這些都保證了政府有充分的空間運用財政政策。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政府的投入,比如說基礎設施,三農,醫療教育,低收入群體還有災區重建。這次增加支出,可以算是補上一些歷史欠債或者追加一些對未來的投資,錢並不會白花。雖然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靈藥,特別是在歐美的衰退究竟有多嚴重仍然沒有定數的情況下,經濟下行的風險並不能完全排除,但只要政府這次承諾的投入能夠快速有效到位,我們是有理由對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保持樂觀的。
當心近憂變成遠慮
因為存在扭曲,結果是老百姓在補貼投資,在補貼出口,在為進口支付更高的價格,這樣的經濟結構怎麼可能不嚴重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老百姓的消費又怎麼可能高呢
明年可以樂觀,那麼後年呢?再往後呢?我們是不可能永遠靠政府支出來拉動經濟的,這種增長本身是不可能持續多久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以救急,但是解決不了中國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問題,這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更嚴峻挑戰。從這場危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的「畸形」——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而這些都是中國經濟中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體現。如果僅僅滿足於短期的拉動,而忽視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調,遠慮總有變成近憂的那一天。
但是,請不要誤解,不是說我們經濟過度依賴於投資和出口,就意味著我們應該直接鼓勵消費來拉動增長。這種廣泛持有的想法就好像通過鼓勵人們多吃飯來提高糧食產量一樣,並沒有完全看到問題的根源。
中國更深的結構性問題在於經濟中配置資源的價格信號仍然被十分嚴重地扭曲著。長期以來,中國的投資成本一直非常之低,從利率,到能源,土地和地方政府的各種優惠措施,均是如此。這導致的不僅僅是大量資源被用於投資,從而減緩了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更糟糕的是,因為成本低,加上金融體系缺乏效率,這些投資可以在很低的水平上重複進行。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大量投資沒有被用於最有效率,最能在未來帶來經濟增長的領域,造成資源的浪費。
中國的出口領域也是一樣,對匯率的管制以及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導致了一些出口行業規模超出了應該的水平,很多盈利能力非常脆弱的企業,靠著匯率的保護和稅收的優惠繼續生存著,這本身就意味著我們的資源沒有被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而所有的這些,反過來則都是對消費者的變相剝奪。負真實利率,意味著老百姓的錢越存越少;人民幣匯率的低估,意味著我們得付更多的錢買進口貨。尤其,我們的進口貨中包括很多大宗商品,石油,鐵礦石,大豆,木材等等,這些東西的價格影響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所以宏觀地看,因為存在扭曲,結果是老百姓在補貼投資,在補貼出口,在為進口支付更高的價格,這樣的經濟結構怎麼可能不嚴重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老百姓的消費又怎麼可能高呢?
必須拿出勇氣消除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
對個人和具體企業而言,這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應有之意:把資源從那些不具有持續性的行業裡釋放出來,轉移到更有前途的行業裡
在國務院公布的財政擴張方案裡,雖然有很多支出是用於民生,但並沒有從根本上面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調。事實上,為了保持短期的增長,很多措施甚至是要繼續保持現有的扭曲。比如為了維持出口的穩定,大量地增加出口退稅。可是誰都知道,我們的順差恐怕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為了防止投資下滑過快,各地又重新開始出臺措施支持房地產,可是我們大概不應該忘記,這場全球性的危機就是由房地產泡沫引起的。
要保持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政府必須拿出勇氣消除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消除關鍵價格的扭曲。只有這樣,資源才能被引導到最有效率,最有利於長期增長的地方,我們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的比重才能更合理。這同時也意味著,這樣的調整不可能是無痛的。投資和出口比重的下降必然意味著這兩個部分增速要下降,這背後會是很多企業的關閉,很多勞動力的重新分配。對個人和具體企業而言,這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應有之意 把資源從那些不具有持續性的行業裡釋放出來,轉移到更有前途的行業裡。
這場危機,也許會把政府的注意力暫時從更長期的問題上轉移開。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到事情稍微平靜,希望政府能夠從危機中理解結構失衡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從而更加堅決地推動改革,更加有勇氣承擔調整的短期成本。這樣,中國的經濟才能夠在未來在更加具有持續性的道路上健康成長。■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