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中國經濟的近憂更需遠慮

2020-12-25 搜狐網

  文/郭凱

  解決中國經濟的近憂更需遠慮

  我們是不可能永遠靠政府支出來拉動經濟的,這種增長本身是不可能持續多久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以救急,但是解決不了中國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問題,這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更嚴峻挑戰

  日前,國務院突然公布高達四萬億的財政擴張計劃,並公開宣布宏觀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如此大的政策變動搶在了通常為第二年經濟政策定調子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公布,時機的選擇讓人非常明確地感受到政策出臺背後的緊迫性。

  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支柱迅速冷卻

  如果允許目前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中國明年的經濟極有可能陷入1998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事情確實很緊迫。

  不到一年前,中國宏觀政策的基調還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那時宏觀政策的著眼點很明顯是抑制經濟過熱和控制通貨膨脹。到今年7月份,政策基調變成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一保一控」。這一政策微調體現了中國經濟當時所處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物價上漲速度依舊偏高,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開始出現疲態。

  最近幾個月裡,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逆轉。不斷加深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讓歐美工業國家的經濟處於了自由落體的狀態,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從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將陷入衰退,衰退的時間和深度都很有可能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衝擊並不算大,各種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雖然在次貸危機中也遭受了損失,但並沒有對我國的金融機構造成重大的影響。

  可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支柱——投資和出口——在過去幾個月裡卻迅速冷卻。一方面,受到匯率升值和成本上升等因素拖累,出口在迅速惡化的全球環境中遭受進一步打擊,出口和相關的投資,特別是在廣東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開始迅速減緩。另一方面,房地產業進入寒冬,這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造成了嚴重拖累。內部投資和外部需求的同時惡化,讓中國經濟一下由一年前的過熱變成了現在的偏冷。而最讓人擔心的還是經濟加速變冷的趨勢,如果允許目前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中國明年的經濟極有可能陷入1998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即便是7%的增長也有可能是太低了

  我們一直在用增長來解決問題,用增長來換取時間,增長的放緩很有可能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從而埋下不穩定的因素

  雖然中國幾乎不存在負增長的風險,但中國的經濟現實意味著,即便是7%的增長也有可能是太低了。

  很多年來,中國一直是通過高速的經濟增長和增長的預期來消化存在的經濟社會問題。高速的經濟增長保證了整個經濟可以吸收每年都在增加的勞動力,緩解一直存在的巨大就業壓力。高速的經濟增長,讓我們有能力消化大量不盈利的企業和國有銀行積累的巨額壞帳,通過增量來消化存量。高速的經濟增長,給了很多即便處於收入底層的人巨大的希望,讓政府有財力來反哺農業,補貼貧困地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帶來的社會張力。

  總而言之,中國的經濟現實是,我們一直在用增長來解決問題,用增長來換取時間,增長的放緩很有可能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從而埋下不穩定的因素。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正確的選擇

  這次增加支出,可以算是補上一些歷史欠債或者追加一些對未來的投資,錢並不會白花

  但從目前看來,中國的經濟是既有近憂又有遠慮。近憂十分明確,就是要防止中國經濟在這場全球性的危機中嚴重放緩,同時要防止通貨膨脹捲土重來,這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在外需沒有指望的情況下,只有靠國內的需求拉動經濟。在短期迅速拉動國內總需求無非有兩種方法,或者擴張貨幣,或者擴大政府支出。

  中國過去30年的經驗表明,短期大幅度的擴張貨幣可能存在嚴重的後遺症:一是造成通貨膨脹,二是因為經濟中存在的扭曲造成過度投資,形成過剩產能和銀行壞債,從而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周期。通過製造新問題來解決現在的問題,恐怕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成了中國政府自然的選擇,我認為也是正確的選擇。

  換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中國政府的負債率不高,這些年收支相差不大,沒有什麼赤字,有時候還稍有盈餘,這些都保證了政府有充分的空間運用財政政策。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政府的投入,比如說基礎設施,三農,醫療教育,低收入群體還有災區重建。這次增加支出,可以算是補上一些歷史欠債或者追加一些對未來的投資,錢並不會白花。雖然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靈藥,特別是在歐美的衰退究竟有多嚴重仍然沒有定數的情況下,經濟下行的風險並不能完全排除,但只要政府這次承諾的投入能夠快速有效到位,我們是有理由對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保持樂觀的。

  當心近憂變成遠慮

  因為存在扭曲,結果是老百姓在補貼投資,在補貼出口,在為進口支付更高的價格,這樣的經濟結構怎麼可能不嚴重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老百姓的消費又怎麼可能高呢

  明年可以樂觀,那麼後年呢?再往後呢?我們是不可能永遠靠政府支出來拉動經濟的,這種增長本身是不可能持續多久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以救急,但是解決不了中國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問題,這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更嚴峻挑戰。從這場危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的「畸形」——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而這些都是中國經濟中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體現。如果僅僅滿足於短期的拉動,而忽視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調,遠慮總有變成近憂的那一天。

  但是,請不要誤解,不是說我們經濟過度依賴於投資和出口,就意味著我們應該直接鼓勵消費來拉動增長。這種廣泛持有的想法就好像通過鼓勵人們多吃飯來提高糧食產量一樣,並沒有完全看到問題的根源。

  中國更深的結構性問題在於經濟中配置資源的價格信號仍然被十分嚴重地扭曲著。長期以來,中國的投資成本一直非常之低,從利率,到能源,土地和地方政府的各種優惠措施,均是如此。這導致的不僅僅是大量資源被用於投資,從而減緩了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更糟糕的是,因為成本低,加上金融體系缺乏效率,這些投資可以在很低的水平上重複進行。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大量投資沒有被用於最有效率,最能在未來帶來經濟增長的領域,造成資源的浪費。

  中國的出口領域也是一樣,對匯率的管制以及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導致了一些出口行業規模超出了應該的水平,很多盈利能力非常脆弱的企業,靠著匯率的保護和稅收的優惠繼續生存著,這本身就意味著我們的資源沒有被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而所有的這些,反過來則都是對消費者的變相剝奪。負真實利率,意味著老百姓的錢越存越少;人民幣匯率的低估,意味著我們得付更多的錢買進口貨。尤其,我們的進口貨中包括很多大宗商品,石油,鐵礦石,大豆,木材等等,這些東西的價格影響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所以宏觀地看,因為存在扭曲,結果是老百姓在補貼投資,在補貼出口,在為進口支付更高的價格,這樣的經濟結構怎麼可能不嚴重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老百姓的消費又怎麼可能高呢?

  必須拿出勇氣消除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

  對個人和具體企業而言,這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應有之意:把資源從那些不具有持續性的行業裡釋放出來,轉移到更有前途的行業裡

  在國務院公布的財政擴張方案裡,雖然有很多支出是用於民生,但並沒有從根本上面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調。事實上,為了保持短期的增長,很多措施甚至是要繼續保持現有的扭曲。比如為了維持出口的穩定,大量地增加出口退稅。可是誰都知道,我們的順差恐怕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為了防止投資下滑過快,各地又重新開始出臺措施支持房地產,可是我們大概不應該忘記,這場全球性的危機就是由房地產泡沫引起的。

  要保持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政府必須拿出勇氣消除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消除關鍵價格的扭曲。只有這樣,資源才能被引導到最有效率,最有利於長期增長的地方,我們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的比重才能更合理。這同時也意味著,這樣的調整不可能是無痛的。投資和出口比重的下降必然意味著這兩個部分增速要下降,這背後會是很多企業的關閉,很多勞動力的重新分配。對個人和具體企業而言,這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應有之意 把資源從那些不具有持續性的行業裡釋放出來,轉移到更有前途的行業裡。

  這場危機,也許會把政府的注意力暫時從更長期的問題上轉移開。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到事情稍微平靜,希望政府能夠從危機中理解結構失衡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從而更加堅決地推動改革,更加有勇氣承擔調整的短期成本。這樣,中國的經濟才能夠在未來在更加具有持續性的道路上健康成長。■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楊建)

相關焦點

  • 寫作訓練:要遠慮,還要近憂
    4.既要遠慮,又需近憂。例文:人需遠慮 還要近憂「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墨子一語道破人類應該如何面對錯綜複雜的世界,如何面對一切措手不及的突發狀況。正如以前瞻性放眼未來,充滿憂患意識的影片《流浪地球》告訴我們的一樣:人需遠慮,還要近憂,如此我們才不會「流浪」。華為為何能立於不敗之地,一次又一次令國人沸騰?還是在於其有長遠眼光、全球視野,當別的手機廠商盯住流量、注重外形之時,華為已經在擁有領先世界的5G技術之下又將眼光投入到正在興起的無人駕駛領域。難能可貴的是,高瞻遠矚之下,華為又能常懷憂患意識。
  • 菁英讀書薈——近憂與遠慮
    菁英讀書薈:閒閻粹語作者:閻春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換言之,人有遠慮可解近憂。遠慮對近憂而言,它能以未來為導向,認識今天的現實,安排今天的行為,也即有導向功能。倘就今天看今天,眼前的眾多矛盾,如荊棘叢生,如愁雲慘霧,令人憂不勝憂,愁不勝愁,無從起步,也無從下手。 然從今天看明天,則可看出明天與今天的聯繫。看出今天通往明天的途徑,看出矛盾中有生路,危機中有機遇,困難中有光明。
  • 遠慮與近憂-中新網
    遠慮與近憂   我們常說其實,人有遠慮,才會有近憂。我的朋友李姐一直把這句話當座右銘,信奉為真理。她開了一家賣文具的小店,由於她肯吃苦,小店生意很不錯。  但是李姐每天都是憂心忡忡的樣子,她總說:「我得為將來打算,兒子學習不爭氣,我要拚命掙錢,將來還得給他找工作。你知道嗎,我天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每天躺在床上,連夢都是累的。可是想到兒子的將來,我還得打起精神張羅。」
  • 熬過了近憂,攜程的遠慮更值得擔心
    作為國內第一批崛起的老牌網際網路企業,也是在線旅遊行業不倒的旗幟,已經21歲的攜程可謂是經歷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全過程。從彼時的意氣風發,到當下的一家獨大甚至可以主導行業發展,在後疫情時代的關鍵節點,重新審視攜程——現實主義者的攜程,正與其信奉的適者生存的信條一道,面臨著一場信仰危機:短期內的向好,難掩對於未來的恐懼。
  • 遠慮與近憂互為因果
    不免令人疑惑:為何不做長遠考量(遠慮),很快就會面臨危機(近憂)?反而應該是今天不長遠思考(近慮),未來便會爆發危機(遠憂)。若單純從表面的字義解釋,這句話似乎有時空倒置的疑慮。今日的憂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哪些相關決定如果不正確,昨日的作為如果不夠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來過,哪些錯誤是可以避開的?進而去認知、體悟這些事物間的因果關係。
  • 布局疫後·運維文旅:十四五規劃的近憂與遠慮——吳必虎
    今天上午吳必虎教授在大地風景進行了如題「十四五規劃的近憂與遠慮」的半小時線上授課,分析了疫情當下及十四五開局的文旅行業研究分享。周末在家剛睡醒,飲飢如渴,飽嘗了一頓豐盛的早餐。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間,旅遊一直維持著高於GDP增速的較高速增長,乃至近五年經濟下行的壓力背景下,旅遊增速也幾乎保持著兩倍GDP的增速,旅遊行業的發展速度可見一斑。」十三五「期間,從國家到省、市,一以貫之地將旅遊行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主導產業來打造。當然這過程也留存了很多質量發展方面的問題。
  • 人保財險新帥之近憂與遠慮 去中介旗幟飛揚南轅北轍?
    來源:中國經濟網2月25日,中國財險發布公告稱,林智勇因其它工作安排辭任人保財險副董事長和總裁職務,人保集團副總裁謝一群出任人保財險黨委書記。3月7日,中國財險發布公告稱,謝一群被委任為人保財險總裁,並由公司非執行董事轉任為執行董事。
  • 國足選帥 近憂與遠慮並存
    離開的時候,「金色轟炸機」也把有關自己是否會執教國足的疑問留給了中國足壇。不過,圍繞中國男足選帥的核心要素除了候選人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外,還有其他客觀條件。雖然卡達世預賽將於今年9月初開踢,但6月上旬兩場國際熱身的結果將決定國足能否獲得世預賽種子球隊身份,那麼留給主教練組隊、籌劃「6月熱身搶分行動」的時間實際只有兩個月,因此有關方面和中國足協在選帥問題上既要從「衝擊2022年世界盃」的長遠目標出發,又要顧及世預賽種子身份競爭的急需,正是所謂的遠慮與近憂並存。從這個角度來說,相對熟悉、了解中國足球的卡納瓦羅依然是國足下一階段主帥的候選人之一。
  • 人有遠慮,也有近憂
    人有遠慮,也有近憂有一句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是一些沒有頭腦,得過且過的人,遇到了困境,卻不知困境所從何來。盲目地活著,直到走進困局,沒有了出路,才開始知道犯愁。實際上,對有些人來說,既有遠慮,也有近憂。
  • 聰明烏鴉築巢:有了遠慮,也不能忘了近憂
    最終,它們選擇了一棵粗大低矮的大樹椏,上面有著茂密的樹葉,不但可以遮陽,更能防止大風的襲擊。然後,它們就非常努力地開始從高出的樹枝上往下搬家,由於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烏鴉們越幹越起勁,終於建成了自己的新居。新建的鳥巢比以前舒服百倍千倍,它們窩在大樹椏上,再也不用害怕會遭到大風的入侵。夏天轉瞬便到,大樹濃密的樹蔭總是會招引來老老少少的人在下面納涼。
  • 周春生:近憂與遠慮——如何度過疫情危機
    乾道學院攜手高端教育品牌——加一大學共邀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周春生就「近憂與遠慮——如何度過疫情危機」做主題分享,乾道集團副總裁董雲巍先生作為嘉賓主持並基於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與周教授對話,共有十餘萬網友在線觀看。
  • 寧德時代:新能源黑馬的近憂與遠慮
    隨著公司上市,寧德時代在更充裕的資本支持下,會呈現出贏家通吃、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未來寧德時代將憑藉高性價比產品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有率,預計到2020年,其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佔有率將超50%。4近憂和遠慮憑藉領先的研發技術和借政策東風大開的市場之門,2018年寧德時代股價大漲,市值居高,一批優質新能源乘用車企紛紛伸出橄欖枝,形勢一片大好。
  • 百年馬自達的遠慮與近憂
    到2020年,我們期待看到該公司有史以來首款電動SUV MX-30面世,而有傳言稱馬自達將推出下一代更高效的轉子引擎汽車以慶祝其百年誕辰。馬自達的遠慮與近憂馬自達汽車是日本規模最小,也是運動性最強的汽車製造商之一。雖然小眾,但它幸運的經過了100年的發展。
  • 《素書》:善策者才無惡事,無遠慮則有近憂
    就像《素書》之中所說的一句話: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專心致力於籌策謀劃的人沒有險惡的事情發生,沒有長遠謀略的人必定有眼前的憂患出現。這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具備長遠的思考謀劃的思維,才沒有攪擾人心的憂患,無論遇見各種問題,能夠思索長遠,做一個長遠的打算,就能很好地避免險惡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 伍戈:疫情與國際變局疊加下中國經濟的遠慮與近憂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伍戈今年以來,我們的內需低於市場參與者的預期,但是外需確實高於預期,出口非常強勁。一般的預期是中國面臨貿易摩擦和疫情,似乎中國的外需很難好看,但我們發現市場的力量非常強勁,包括企業家的調整和政府政策的調整。
  • 《國學與創業》節選(5):創業中的「遠慮」
    「習」的關鍵在於對現實邏輯關係把握後的改變,是轉現實而不是被現實所轉,只有這樣,才勉強算得上「遠慮」。「近」,纏附,同於「性相,近也」;「憂」,憂患,禍患。「近憂」,就是纏附憂患、禍患。憂患、禍患一旦纏附,即使當時沒有惡果,也是為未來埋下「隱憂、隱患「。一個「必」字,代表了「無遠慮」與「近憂」之間的必然聯繫,可見「遠慮」的重要性。在社會領域,一旦有「憂、患」,危害巨大。
  • 第76集團軍某旅士兵保送入學調查:大齡排長們的近憂和遠慮
    第76集團軍某旅副連長趙新航進行射擊訓練。  如果說年齡和家庭是他們的「近憂」,那麼學歷偏低、未來發展受限便是他們共同的「遠慮」。  「保送生」幹部從士兵中誕生,他們普遍軍事素質過硬,但文化水平偏弱,在部隊的成長空間受限。很多人畢業回單位「一眼望到頭」,幹到營、連一級就「到頂」 了。  有時,他們會被別人戲稱為「功夫俠」,言下之意是除了「功夫」好,別的都不行。
  • 鋁無近憂但有遠慮
    從美國、歐盟以及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數來看,PMI指數都是不斷創出新高,主要經濟體PMI指數已經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表明當前宏觀整體氛圍偏暖。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在中國全面復產之際,國外疫情則是繼續肆虐。從而出現中國生產全面復甦,消費緩慢復甦,而國外則是消費全面復甦,生產緩慢復甦的局面。受此影響,中國成為最主要的製造業產品出口國,部分產品產量不降反增,增加了原鋁的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