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遠慮,也有近憂
有一句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是一些沒有頭腦,得過且過的人,遇到了困境,卻不知困境所從何來。盲目地活著,直到走進困局,沒有了出路,才開始知道犯愁。
實際上,對有些人來說,既有遠慮,也有近憂。站得高望得遠,能看見隱患的人,憂慮的事情會多一些,卻常常被人當成杞人憂天,被嘲笑,被孤立。
耳聰目明,有智慧有遠見的人,總能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料人所未料。然而,一旦想要把所見所聞、思考的結果告訴給別人的時候,就會發現,能聽進去的人微乎其微。
只要是言人所不能言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人願意聽。
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親眼看到的事情就等於不存在。直到撞了南牆,才想回頭。
眼力好的人,發現了灰犀牛,叫喊起來,讓人當心。
一旁美夢正酣的人被吵醒,憤而把報信的人揍了一頓。然而灰犀牛轉瞬之間衝了過來,人群四處逃竄,互相擁擠踐踏,然後事過之後,甚至不願意檢點死傷,把死難者匆匆掩埋,連同記憶也一併埋掉,然後繼續做美夢。
有誰如果示警吵到他們,還是憤而欲揮老拳。
人都喜歡喜鵲,沒人喜歡烏鴉。人人愛聽好話,本能拒絕不好的消息。
只要是符合心意,甚至願意以假充真,自欺欺人。只要是不祥之音,總想拒不承認。自然,趨利求樂是人的本能,遺憾的是,人可不能永遠活在夢裡。
無情可抒,無意可表
經歷了太多的無妄之災,感覺到了太多的變數,人往往會覺得,我們都還在,都還好好地活著。其它的一切抒情,都可以省略了吧?
有順利的如意的讓人開心的事,也有不順的艱難的讓人煩憂的事,都會過去,都會再來。
沒有徹底的悲喜之謂,好與壞,悲與喜,總是在不停轉化。正如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當此刻有安穩,那就安安穩穩地度這時光吧,如果可以,凡事積極一些更好。
當此刻身處動蕩之中,泥淖之中,也只能忍耐苦熬,真以為自己能掌握命運嗎? 其實並不能。
把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剩下的就只有等待。
人這一生之中,很少有不被浪費的時間。多數的時候,都是盲目,躁動,耗費時間和精力,做無謂的奔走,瞎忙。
太多的時候,人都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總是被時勢,被潮流,被習俗,被情感,被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東西裹挾著前行,有時候甚至是被綁架。
不要自欺欺人了好嗎?
尼採說: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這類話適合用作自勉,也適合自我安慰。
然而,倘若不是天性樂觀或永葆愚鈍,人們總會發現,總有一些日子,自己只能沉默,只能龜縮,只能但求活著,不敢再有更多的要求。
有一個朋友舉例神秀和慧能,一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一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來說明認知的高下。
修禪悟道的人,億萬分之一;生活在世間的人,是億萬本身。
生活在世間的人,只能去做掃塵除雜的事,不然就要生活在垃圾堆裡,久而久之,入鮑魚之肆而不覺其臭。
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勇氣有所作為的人,最擅長勸自己一切看開,其實是自欺欺人。
眼中有沙,就總會流淚,腳上扎刺,就每走一步都疼。難道從此不睜眼睛,不走路嗎?
珍貴的不合時宜
我不太知道,在現在的時代裡,是否還會有人像那個愁容騎士堂吉訶德一樣,真的會對風車舉起長矛。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人們可能還是一樣的漠視和嘲笑他。自古至今,人心只是趨利,即便承認某些美德是真的美德,也僅僅是希望別人都具有那種美德,以便讓自己生活得更加舒服。而對於自己,只是因循,只是隨波逐流,只是尋找各種藉口,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往自己的臉上貼金。
以我的見聞,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著所謂不合時宜的人,人群中的異類。
人群不喜歡異類,怕站在太明亮的鏡子前面,照出自己的不堪。
只有那些最強者,能夠偶爾徵服庸俗的群眾,剩下的沒那麼強的,被平庸無味的烏合之眾當做痴傻瘋癲。
在生前,幾乎所有不合時宜的人都不可能為自己辯誣,死後倒可能獲得意外的榮名。
人們對死人是會更加寬容一些的,死人不會再礙眼擋路,而且,更便於利用。
不合時宜,在人世間生存,真的很難;不合時宜的人,所謂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但是,這樣的人真的很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