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遊報融媒體7月9日訊 (作者 李烈鈞 編輯 陳衝)本文題目,取自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記」,一種文體,不算詩詞,屬散文之一類,可狀物、敘事和議論,多為闡述理念,抒發情懷和抱負。
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歷史再從頭。一篇《嶽陽樓記》,聚焦文壇,驚豔千年時光。全文368字,字字珠璣,內容博大,哲理精深。志士仁人千古絕唱,激勵歷代英傑,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憂國憂民,擁大慈之愛,懷悲憫之心。
範仲淹人格和思想魅力,成就千年不朽大功業。佳話緣起,好友滕子京,寄來一幅《洞庭晚秋圖》。洞庭湖煙波浩渺,堤岸蜿蜒,芳草茵茵,嶽陽樓偉岸聳立。滕子京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寫一篇推廣軟文。
嶽陽樓地處高韜:南望湖南四水,北眈萬裡長江;倚長江,伴洞庭,於洞庭湖居其口,於長江居其中。屹立巴丘山下,八百裡洞庭渾無際涯,令人心曠神怡,幾入「無我無人」之境。
範仲淹曾任參知政事,官位顯赫。大宋江山,豈止洞庭湖。土地肥沃,歷史厚重,文脈璀璨,中華兒女繁衍生息。範仲淹慨然執筆,起句穩健莊重,導引全篇:「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謫守,情感伏焉。
嶽陽樓家喻戶曉,憂國憂民情結。範仲淹,字希文,死後諡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為天下蒼生代言,范文正公起勢卓爾不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格局廣大,超越山水樓觀,放開眼底乾坤,將大自然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好文採,令人擊節。
而後,筆鋒一轉。「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四字短句,動靜相生,明暗相襯,聯翩迭出,酣暢淋漓。寫洞庭湖陰晴不同,意寓人生境界,「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開始縱論胸懷,拓展思想境界。排比章法,音節和諧,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融匯滔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慷慨悲涼,一往情深。在廟堂,盡宰相的職責,濟世安民;在江湖,盡臣子的責任,為君分憂。成敗得失,悲喜憂樂,乃人之常情;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更大胸襟、更遠視野、更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黃鐘大呂,文章主旨豁然升華,成為儒家文化豐碑。
範仲淹所言所行,有他的底氣。他出身貧苦,幼時一碗粥半碗青菜,早晚兩餐充飢。發奮苦讀至考中進士,知識改變命運。愛國愛民,剛正諫言,宦海浮沉,恪守氣節。領兵戍邊,兒子衝最前線。被貶睦州時,寫《嚴先生祠堂記》,盛讚東漢嚴光氣節操守: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四言絕句,與其說點讚嚴光,不如說範仲淹自勵。
嶽陽綠水青山和嶽陽樓雄偉壯觀,名流絡繹不絕。張九齡、孟浩然、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詩文膾炙人口。但嶽陽樓名動天下,卻是在北宋,因了範仲淹《嶽陽樓記》。
憑弔千古,嶽陽樓起於三國時魯肅閱軍樓,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雷擊火焚戰亂,屢毀屢建。21世紀初,始見大模樣。2007年嶽陽樓擴建完工,景區面積增至210多畝。郭沫若題寫的「嶽陽樓」匾額,懸掛頂樓東側,7塊金絲楠木拼接,堪稱「三湘第一匾」。
嶽陽樓高19米,坐西朝東,構造古樸。建築風格,歸納為木製、三層、四柱、飛簷、鬥拱、盔頂。沒用一釘一鉚,靠木製構件勾連。「四柱」,四根楠木「通天」承重,一樓直抵三樓。
飛簷鬥拱,鬥拱承託飛簷,三層均有飛簷。樓頂「如意鬥拱」託舉的盔頂式。據考證,洞庭西下八百裡,淮海南來第一樓,如古代將軍頭盔拱而復翹,中國古建史碩果僅存。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名言名句名相名人名樓名勝,歷史積澱,時代印記,文化傳承,民族精神……2011年,全國旅遊景區質量評定,嶽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名至實歸。
借嶽陽樓半聯作結: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疫情消減,倘有雅興,讀者諸君不妨去看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