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位中的最高學位。想拿到它,不容易。所以,讀博的壓力,你一定要提前知道,早做準備,正兒可謂「謀定而活動」,不打無準備的仗,後面可以少走彎路。
此文創作背景:2020年8月17號,我發布了《》,很多網友留言,讓我談一談博士研究生的壓力。於是我創作了本文,希望我分享自己的一點個人感受,要是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就更好了。在此申明,我只是分享個人的體會,也不一定正確,很怕誤導了大家,如果說錯了,請大家指正。
讀博的壓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申請博士學位,畢業要求中要求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小論文,也就是發表到期刊上的論文。小論文壓力主要是指,論文沒有選好題、論文沒有寫出來、投稿反覆被退稿。在學院規定的時間內拿不出見刊或錄用通知,導致不能參加參加答辯,不參加答辯肯定就不能畢業。
沒有學位證、畢業證,你就找不了工作。有的人說我先申請畢業答辯,只拿一個畢業證,回頭過一段時間再回校申請學位答辯,但是,問題來了:絕大多數單位要求的是畢業生+學位證,雙證,你拿單證,單位不和你籤合同。
學位論文可能是一個人一輩子自己動手、下功夫最大的一篇論文。後期專注、教材等,和學位論文的重要性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學位論文要上網,要跟隨你一輩子的。學位論文的壓力包括,選題定不下來,實驗進展不順利,寫作過程碰到難題。總之,集中表現為時間節點快到了,你沒有完成大論文。大論文一般在10萬字左右,多的有能達到20萬字,工程量還是很大的。
規定的時間你沒有完成論文,導師這一關你就過不了,當然就無法送審,也就無法參加預答辯,更別提正式答辯了,學位遙遙無期。此時,焦灼,無形的焦灼,如影隨形,無法擺脫。掉頭髮、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往往在這個階段高發。
碰上好說話的導師還好,他會理解你的困境,也會積極的想辦法幫助你。而碰到不太近人情的導師,他才不管你死活,常見的說辭:「你把我布置給你的任務完成,畢業是你自己的事,你畢不了業對我沒有影響,你自己看著辦」。所以,讀博之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導師的風格、性格、人品。確實有的導師自己有一大堆課題,需要結題,就給團隊布置任務,即使和你的畢業論文不相關,你也要做。
我很幸運,碰上了一個好導師,給了我我很大的自由,選題是我來選,我來說服導師,有時我有一點我在引導導師的感覺,我認真看過這個方向的文獻,我要這麼做的依據是充分的,建立的文獻的基礎上,確實可行,導師沒有不同意的。所以,凡事和導師好好溝通,效果會好很多,同時也要換位思考。
讀到博士基本上年齡都不小了,應屆生上來的也在28-30歲,差不多到成家的年齡了。同齡人,比如你的本科或碩士畢業的同學,經過幾年的工作積累,很多都已經工作穩定、結婚、生娃、買房買車,這時候你就會無形中產生一定壓力。至於工作過之後又讀博的,年齡更大,很多已經結婚生娃,原來單位的事情,小孩的吃喝拉撒、生病、上學、老人問題等,總之是一大堆事情,有的還要異地,夫妻也容易產生爭吵。
(後記:至於那些博士期間「開掛」的牛人,很是羨慕,普通人佔絕大多數。普通的應該向「開掛」的學習他們的協調能力,尤其是高效率的做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