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中總有這樣一個人,他總是能給周圍的夥伴帶來方向感、能量感和信任感,並且帶動團隊,提升整體業績。
這樣的人,也許還沒有成為領導,但他絕對具備領導力。
也許你會問:領導力不是只有當了領導才需要具備的能力嗎?
其實不是的。
從職場價值的角度來說,領導力,不單指能夠管理更多員工的能力,而是提升周圍業務夥伴業績的一種能力。
注意,這裡講的業務夥伴,包括你的部門同事、下屬、客戶,甚至包括你的上級。
那麼,領導力是天賦嗎?
不是,它是完全可以培養的。即使你還沒有成為領導,你依然可以養成這種領導力。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哪些具體的工作方法,可以培養自己的領導力,給工作夥伴賦能。
首先,想要給團隊賦能方向感,可以通過鍛鍊自己的大局觀來實現。
工具一:先目的後措施、先分類後解決、先整體後細節
大局觀有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先了解目的後採取措施、先進行分類後挨個解決、先考慮整體後處理細節。
舉一個小例子:
年底了,公司讓五個同事一起設計一次促銷,給顧客送禮物。甲說:顧客購買滿1000,就送價值100元的鋼筆。所以我們重點討論一下送什麼牌子的鋼筆吧。乙說:現在誰還用鋼筆啊,我覺得送個滑鼠不錯。甲辯解:雖然現在用鋼筆寫字的人少了,但100塊的鋼筆比100塊的滑鼠更有價值感啊。這候丙說:滿1000,這個門檻太高了吧,我覺得800塊就差不多了。而且我覺得送100塊的券就行了。丁卻說:太浪費了啊,100塊錢就這麼送給顧客,大家有沒有想過成本?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
有個老師跟我說過:職場上80%的扯皮都來自於沒有大局觀的指導。
的確,討論一個問題時,每個人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
大家一開始只會關注自己想到的各種細節,分散了注意力,所以很容易有爭辯。
如果此時有個人說:不如我們現在先停一下,一起來先看一下這幾個問題——
這次促銷的目的是什麼?這次活動的預算有多少?這次活動預期的銷售提升是多少?贈品選擇的原則是什麼?
對這四個問題,大家一起展開討論,很快就會一一取得共識。個別達不成共識的部分,可以交給更高一級決策。
這樣,就能幹淨利索地解決爭議。
在這個過程中,最後那個人運用的正是大局觀:
先探討和明確目的,再討論具體措施;先把問題按照目的、預算、目標和原則進行分類,再一個個解決;先整體地定義贈品選擇的原則,再進入具體選哪種贈品的細節。一旦你具備了這種思維方式,哪怕你在會場上不是職務最高的人,其他的同事也會不知不覺地進入你的思維軌道,聽從你的安排。
另外,當領導問你:你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他們想知道的,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細節的答案,而是你看問題的思路。
如果團隊裡有一個有大局觀的人,對於提升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是有巨大幫助的。
所以,想要鍛鍊自己的大局觀,首先學會第一個思維工具:先目的後措施、先分類後解決、先整體後細節。然後把它套用到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上,給團隊帶來方向感。
工具二:站在更高一級,思考問題
一般而言,企業不同級別的人員,在考慮工作重點時,需要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
企業基層員工主要考慮的是完成當前的執行細節;中層考慮的是完成某個任務或項目;高層考慮的是企業整體業務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是基層員工,那麼你得從整個項目的高度,來看你目前的執行細節。
如果你是中層管理,那就不能滿足於僅僅考慮項目的進度,而應該從整個業務模式的高度,去安排你整個團隊的資源和進度。
這也是大局觀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職場上,有兩種人:
有一種人,你和他在一起,總是感覺使不上勁,充滿沮喪,其他同事好像也儘可能地疏遠他。
另一種人,和他在一起時,如沐春風,幹勁十足,好像總是充滿正能量。
第二種人,他能夠鼓舞周圍的同事,提升整個團隊士氣,帶來能量感。
分享給大家,兩個最能提升能量感的動作:讚美和驅動。
動作一:讚美
這裡說的讚美,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奉承或拍馬屁,而是通過仔細觀察和了解別人的工作和事跡,發現別人的優點,給出的發自內心的評價。
一個典型的讚美公式,應該包括 「你做得很好」,「你為什麼做得很好」 以及 「我內心的感受」。
舉個例子:
你和同事一起去拜訪客戶,客戶提出了很多刁鑽的反對意見。但因為你們之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所以客戶的這些反對意見都被你們一一化解。
結束之後,你可以對同事這麼說:
「小C,多虧你準備細緻,客戶有疑問的那幾個問題,基本上都在咱們之前準備的材料裡,和你配合真是開心。」
你看,這種把話說到心坎裡的讚美方式,是不是比「你真棒、你真努力」這種敷衍的反饋,更能帶給別人能量感?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讚美,而且要讚美得儘量及時。如果來不及當面說,事後儘快用微信或郵件書面表達,也是可以的。
當然,給同事能量感,並不意味著只能一味地讚美、表揚,不能批評。
批評與讚美遵循同樣的公式:你今天哪裡做得不好,為什麼我認為做得不好,以及我的內心感受。
要記住,職場上的一個原則是:正面和負面的感受,都表達出來。
動作二:驅動
給同事提升能量感,除了讚美,還有驅動。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最怕遇到這樣的團隊:領導把任務布置了,然後就沒下文了。接著就得挨家挨戶地去催進度。
管理者希望遇到的團隊,是這樣的:領導給出了明確的方向,下屬主動來溝通,並且告訴領導目前進展如何,還需要什麼幫助。
當然,如果下屬不僅超出預期,完成了領導交給他的任務,還會不斷地提醒上級有什麼可以注意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驅動力就是這樣一種推著老闆、同事、客戶、項目前進的主動力量。
建議你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工作每到一個節點,就主動與同事和上下級溝通,說清楚需要什麼樣的配合和協助,並且及時分享好消息。
提升驅動力還有一個很管用的技巧:就是要讓別人覺得,你要他做的這個事,就是他自己的重要事情。
比如,通過發起一個頭腦風暴,讓每一個項目組成員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大家往你希望的方向展開討論,避免過於發散而沒有結論。
這樣,團隊會感覺這個方案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特別有成就感,同時,集思廣益也能避免思維死角。
還可以請來更高級別的領導為你站臺,或者乾脆把你的項目,變成他領導的項目中的子項目。
總之,調動各方力量,讓你的項目始終在大家的注意力之中,這樣,驅動組織前進會更容易。
建立信任感有很多辦法。
職場上的資源非常有限,很多不成熟的職場人,會有意無意地去搶別人的資源,來提升自己的業績。
但是一味地退讓,也會降低同一個團隊的同事對你的信任感。
那麼,怎麼去把握這個平衡度呢?
分享一個原則:阿克塞爾羅德策略。
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科學家阿克塞爾羅德利用計算機進行了一系列模擬博弈比賽。最終他發現,勝出的博弈策略,既不是隨機策略,也不是永遠讓步策略,更不是惡意策略,而是一種寬容的以牙還牙的策略。
簡單來說,就是一方面不要讓別人覺得你琢磨不定,要讓別人對你有穩定的、行為上的預期。
另一方面,你要先釋放善意。但如果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也要敢於捍衛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所代表的組織去爭取。
一個總是攻擊他人、搶別人資源的人,對組織是危險的。反過來,一個總是被別人把資源搶走的人,也難當大任。
好合作、有原則、敢反擊,才是真正有領導力的職場精英。
最後:
一個能讓團隊擁有方向感、能量感和信任感的人,能夠有效地幫助團隊提升整體業績,給周圍的到小夥伴賦能。
從方向感、能量感和信任感三個方面,鍛鍊自己的領導力,是一個職場人該有的精進之道。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