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網>新聞>新能源>技術資料>補鋰工藝奇招險招頻出 崔屹大神又出手
隨著國家2018年補貼政策的出臺,人們感嘆不僅僅補貼力度大幅下滑,技術要求也大幅的提升,讓一眾技術能力不強的小微企業提前感受到了寒冬的來臨。隨著動力電池比能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傳統的石墨材料負極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在300Wh/kg高比能電池的開發中高鎳三元+矽碳負極材料將成為動力電池的主流材料體系。Si材料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Li4.4Si),但是在嵌鋰過程中體積膨脹高達300%,這不僅僅會破壞電極的結構,造成掉料等問題,還會導致Si顆粒表面形成的SEI膜出現裂紋,導致電解液持續的分解。為了解決Si材料體積膨脹的問題,納米化、Si-石墨複合和合成SiOX材料等方法紛紛問世。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SiOX是最為成熟的高容量Si基負極材料,已經在實際生產中大規模的應用,但是SiOX目前仍然面臨一個問題——首次效率過低,這主要是因為SiOX材料獨特的晶體結構導致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補鋰工藝橫空出世,目前主流的補鋰工藝分為兩大類:一是負極補鋰工藝,主要分為鋰箔補鋰和鋰粉補鋰;二是正極補鋰,主要是在正極添加高容量的含鋰氧化物。關於這兩種補鋰工藝的優缺點我們曾在《補鋰工藝之爭:正極補鋰工藝能否取代負極補鋰工藝?》中做過探討,這裡就不細談了。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提出的一種新的負極補鋰思路。一般而言負極補鋰,無論是鋰粉還是鋰箔,都是採用金屬鋰,但是金屬鋰反應活性很高,對水分十分敏感,並且還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在實際中應用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史丹福大學的Jie Zhao等提出了採用人造SEI膜高穩定LiXSi納米顆粒進行補鋰的思路。該方法的關鍵在於人造SEI膜的生成——Jie Zhao模擬了電池中SEI膜的形成過程,憑藉LiXSi顆粒較低的電勢,引起1-氟代癸烷在其表面發生分解,形成了一層緻密的鈍化層,顯著的提高了LiXSi顆粒的穩定性。其預鋰化容量達到2100mAh/g,在乾燥空氣中幾乎不發生衰降,在10%相對溼度的空氣中存儲6h,仍然能夠保持1600mAh/g的容量,是一種理想的負極補鋰鋰源。
該材料的合成分為兩步:首先是合成LiXSi,方法是將化學計量比為1:4.4的Si和Li放置在鉭坩鍋內,充入氬氣,在200rpm的轉速下混合3天。第二步是生成人造SE膜,方法是將LiXSi加入到1-氟代癸烷的無水環己烷溶液中,反應2h,使得1-氟代癸烷發生分解,在LiXSi顆粒的表面產生一層均勻的惰性包覆層,厚度約為13nm。元素分析顯示,LiXSi顆粒表面的惰性層主要包含LiF、Li2CO3和烷基碳酸鋰等成分。
Jie Zhao對反應過程研究後認為,反應過程首先是LiXSi中的一個電子轉移到C-F鍵上,首先生產一個C原子和F-,接著第二個電子發生轉移將C原子團還原為碳陰離子,並與Li形成烷基鋰化合物(如反應式1所示)。烷基鋰非常不穩定,在手套箱中會與痕量的O2和CO2反應生成癸烷基碳酸鋰(如下式2所示)
測試表明,上述過程製備的LiXSi材料容量發揮為2078mAh/g,Jie Zhao將LiXSi材料與Si納米顆粒、碳黑和PVDF進行混合(比例為10:55:20:15)製備成電極。該電極與電解液接觸後在電勢的驅動下,Li開始在負極內部發生擴散,大約6h以後達到平衡狀態。在LiXSi材料的幫助下,Si負極的首次效率從76.1%,提高到96.8%。由於石墨材料的容量要遠遠低於Si材料,因此少量的LiXSi材料(石墨:LiXSi=85:5)就能將石墨材料的首次效率從87.4%提高到99.2%。此外,由於LiXSi材料本身就已經處於嵌鋰的膨脹狀態,因此在脫鋰後能夠為負極活性物質提供額外的空間,從而提升電極的循環性能(如下圖d所示)。
作為一款用於負極補鋰的材料,環境穩定性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Jie Zhao將LiXSi放置在露點為-50℃的乾燥間中5天,容量損失僅為8%。在相對溼度為10%的環境中存儲6h,剩餘容量為1604mAh/g,容量損失為22.8%,仍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是在更高溼度的環境下,LiXSi材料的容量損失就比較大了。這表明LiXSi在鋰離子電池生產的乾燥間環境中還是比較穩定的,能夠在鋰離子電池生產的過程中保持相對穩定。
史丹福大學的Jie Zhao提出的LiXSi補鋰材料,通過人造SEI膜的方式在顆粒的表面生成了一層鈍化層,由於人造SEI膜中LiF含量比較高,相比於惰性鋰粉表面的Li2CO3保護層,LiF對水分更加穩定,因此顯著提升了材料的穩定性,也使得LiXSi材料更加適合在鋰離子電池實際生產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