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運動,睡眠不足,傷心... 心源性猝死,離我們並不遠

2020-12-16 騰訊網

今天一大早,高以翔突發心臟病被緊急送醫的消息,引起了全網的關注。

根據媒體消息,他當時正在參加一個綜藝節目錄製,時間是深夜,錄製的都是高強度活動。

近兩個多小時焦慮的等待後,最終醫院方面確認,高以翔因為搶救無效而去世。

在官方聲明中,他的死亡原因為心源性猝死。

這讓粉絲、媒體和無數網友無比震驚和心痛:

今年才35歲的他,看起來非常健康,平時工作也都很認真。

無論是家人粉絲還是普通觀眾,誰都想不到他會因為這樣的原因突然離開。

現在,有無數人正在討論節目組的活動、對藝人們的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高強度的綜藝項目、連續十多個小時一直到深夜錄製、超負荷工作,是否都和高以翔的突然離世有關。

與此同時,也有無數人圍繞心臟病展開討論:

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頭號致死疾病。

其次,才是癌症。

在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中,心源性猝死又是最常被人提及、也最讓人猝不及防的。

的確,我們的確無法預知意外會何時來臨,在突發疾病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為了珍惜脆弱的生命,我們只能從日常生活中,儘可能地去維持自己的健康。

但是,怎樣的生活方式才算是健康呢?

到底哪些日常生活習慣,正在傷害我們的心臟?

最近,來自澳大利亞的心胸外科醫生Nikki Stamp博士就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大家解釋了幾個極容易被忽視的和心臟健康相關的知識。

每一點,都值得每個努力生活工作的社會人,牢記於心。

【超負荷工作,真的會讓身體垮掉】

超負荷工作對心臟的影響,是平時看不到,但危機時刻非常致命的。

2015年時,哈佛醫學院就有一篇關於過度工作的研究報告,標題非常言簡意賅:

「只有過度勞累的人才會英年早逝」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有大量科學依據的。

根據醫學雜誌《環境與職業》的研究報告,每周工作超過46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高。

長時間的工作、久坐會導致血壓升高,隨著時間的流失,會損害心臟和動脈,並導致心血管疾病。

同時,長時間的工作帶來的壓力, 會讓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濃度增加,

這是一種警報激素,會讓我們的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在極端情況下,會讓人產生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等狀況。

這就是心臟病的症狀,一旦出現這樣的症狀,可以先通過深呼吸讓身體放鬆,症狀明顯時可以撥打求救電話。

【突然的劇烈運動,可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

身體不適時,過度運動會讓身體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素,導致血壓和心律升高,引發心臟驟停,進而導致心源性猝死。

所謂的「過度運動」,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很容易達到:

比如,在炎熱潮溼的夏季,參加一場激烈的球賽,對未經特殊訓練的普通人而言,就已經是超負荷了。

所以,在決定「好好地鍛鍊一番」前,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能承受。

尤其是超出平時運動量的活動,更是要謹慎。

運動、健身習慣的養成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猶不及的過程,慢慢來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偷懶」,而是要保護心臟。

【睡眠不足,真的會傷害心臟】

雖然短期看來,承受一點壓力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隨著時間流逝,壓力最終會侵蝕人的心臟健康。

Nikki醫生表示,「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會使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承受更大的壓力,身體會釋放更多皮質醇,從而導致我們的血壓升高,長此以往就會損害心臟。」

美國心臟協會曾指出,每晚睡眠時間低於五小時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冠狀動脈中鈣離子的增加,這是動脈硬化的一個指標,也會大大增加心臟病、中風、猝死的風險。

同時,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高血壓發病率是睡眠正常的人的1.8倍。

所以,不要熬夜,好好睡覺,避免心臟受損,並不是一句「無用的廢話」。

【傷心過度,真的會引起心臟問題】

努力生活的人,誰沒有過傷心事?

但為了繼續工作、為了現實生活不被打亂,因為感情傷心的成年人往往會強打精神,忍住心痛,繼續工作。

不過,在Nikki Stamp醫生看來,遇到了真的讓自己很傷心的事情,停下來休息一下並不是矯情,而是真的對心臟健康負責。

有人會問,人真的可能因為傷心過度而死嗎?簡而言之,會的。

在醫學中,傷心過度而死的現象對應的病症,叫做應激性心臟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或者是壓力誘發性心肌病。

其中的原理,大致為人的極端情緒會導致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激素大量釋放,從而可能會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並產生積壓,限制心肌細胞的重要血液供應,進而導致心臟病發作。」

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特別心痛的事情,停下手中事情,讓自己緩一緩不僅僅是對心理健康負責,也是對心臟負責。

【短期極端節食不僅會讓減肥更困難,還會有損心臟】

極端節食減肥的方法,不僅可能會讓之後的減肥變得更困難,還會有損心臟。

牛津大學臨床醫學研究者Jennifer Rayner博士的項目組,組織了21名體重超標、需要控制飲食的志願者,記錄了他們在迅速節食,也就是每天熱量攝入低於800大卡期間身體的變化。

最終的數據顯示,在節食一周後,參與者的胰島素水平、膽固醇水平、血糖、血壓水平的確有改善,體脂率平均下降了6%,內臟脂肪率平均下降了11%,肝臟脂肪率平均下降了42%。

但是,這些減少的脂肪,並沒有體內循環後通過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而是釋放到了血液中,被心臟吸收。

這導致心臟脂肪率平均上升了44%,並且心臟功能顯著惡化,包括心臟向人體泵血的能力也有減弱。

所以,在2018年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介紹了這項研究結論後,Jennifer Rayner博士也通過媒體建議大眾:

患有心臟病的人對於節食這件事要格外謹慎,因為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的病情惡化。

同時,也建議體型在正常範圍內的朋友,不要為了減肥採取極端的節食方案。

因為可能看起來瘦了,但心臟卻承受了我們看不到的負擔。

【不必要的保健品,會加重心臟負擔】

看了那麼多人突然生病的例子,很多為自己健康擔憂的人會選擇吃保健品保健:

沒時間運動、沒時間好好睡覺、沒時間好好吃飯,花點錢買點保健品方便省事地養生,應該沒錯吧?

但實際上,在心臟外科醫生們看來,這種補充並沒有必要,反而可能會加重心臟負擔: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從食物中獲取的營養元素,已經滿足了身體的需要。

像是維生素C,從橙子中獲取要比從保健品中獲取容易得多,還可以順帶攝入纖維和水分。」

所以,現代人最需要的不是各種各樣的保健品、補品,而是記得那張很無聊的「營養金字塔」。

好好吃飯別挑食,比沒什麼補品都強

在此附上中國營養學會2016年發布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不用恐懼茶和咖啡,適量攝入並不會影響心臟】

最後Nikki補充的一點,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意外:

「對於喜歡咖啡的人來說,好消息是,茶和咖啡並不會像你想像的那樣對心臟產生負面影響。」

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研究已經明確否認了「咖啡致癌」的說法。

同時,權威醫療學術中心梅奧診所也撰文明確過,對於大多數健康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400毫克以下的咖啡因是安全的。

這相當於4杯速溶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或者10罐可樂,2瓶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兒童、青少年和孕婦,以及患有失眠、頭疼、排尿不正常的人而言,應該儘量避免攝入咖啡因。

同時,咖啡因飲料不應該和酒精混合攝入。

戒菸、戒酒、維持健康的飲食、保持中等強度的運動習慣(每周五天、每天30分鐘左右),減少生活壓力、保持充足睡眠、定期體檢…

這些都是人們常常聽到、但又總是忽視的健康建議。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大部分心臟疾病,對於包括心源性猝死在內的心臟病,也有降低風險的作用。

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從這些短期看來沒有影響和效果的生活細節,關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Ref:

https://www.telegraph.co.uk/science/2018/02/02/crash-diets-may-stop-heart-pumping-properly-oxford-university/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in-depth/caffeine/art-20045678

--------------------------------------

阿玖糰子:我從來沒想過他會以這樣的方式離去

人間奶蓋:節目組還說第一時間搶救,15分鐘內都沒有專業醫生到達現場

有隻豬誒:我現在超過十二點睡覺都能聽見心跳的特別快,甚至有點心慌,老躺在床上想它要是停了可怎麼辦呀

困困沒醒:大家能不熬夜的就真的別熬夜了,特別是熬夜玩遊戲,通宵蹦迪的……

壹仟叄拾陸圓:真的不要有僥倖心理啊!就覺得熬一熬沒關係,但是意外往往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啊!我這幾天天天睡好晚,感覺頭隱隱作痛,今天晚上一定要早睡了!!!

好兇一老府:我前不久有過一次驚慌的經歷,直接複製過來給大家提醒,千萬要提高警惕保護健康:不要連續同時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我現在胸悶氣短呼吸困難手腳發麻還渾身冒冷汗,一度考慮是自己去醫院還是叫救護車,本來掙扎著吃了幾顆紅棗,感覺好了些,結果沒過一會兒又開始了,自己測了測每分鐘心跳148

feima77:突發過心臟病但活下來的真實體會,非常非常痛苦難受,窒息般的瀕死感覺。心電圖的小毛病沒重視,不發作和正常人完全一樣,但是勞累了容易發作。早睡早起,不要過度疲勞。真的!

SmallDreamSin:近期全中的我……對不起我會改的

Nicola_沫:真的不要熬夜了 好好睡覺 好好吃飯

…………………………

相關焦點

  • 心源性猝死,我們應該怎麼辦?
    二、猝死的中醫理念 (一)猝死的原因 年輕人為什麼會發生猝死?原因是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不合理,各種壓力、熬夜、暴飲暴食、久坐不動等等,消耗了年輕人的正氣,透支年輕人的健康,導致正氣不足,這才是猝死的根本原因。
  • 近期有關猝死新聞接二連三,一文讀懂心源性猝死
    近期從報端傳來的猝死新聞一個接著一個,前有從業多年的媒體工作者,後有年輕的演藝界人士。他們雖然年齡段不同,但所從事的職業都具有較高強度、作息不規律的特點。在臨床上看多了猝死病例就會發現,熬夜也好,劇烈運動也罷,其背後隱藏的都是「過勞」的誘因。
  • 出現這7個信號,說明心源性猝死在「靠近」你了,別忽視
    近幾年來,我國心源性猝死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國家心血管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據估計,每日至少1500人心臟驟停,但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獲救。像上文這樣的事件,實在太多太多了。其中,冠心病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還有一些其他的心腦血管疾病也可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
  • 男子加班後運動猝死,精神疲勞下運動真的好嗎?
    但是,傷後、病後、身體不佳、過度勞累、睡眠不足、感冒發燒者參加運動時容易發生運動性猝死。臨床醫學一般將運動性猝死界定為運動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的意外死亡。不過,運動性猝死並非運動本身導致,而是高強度運動作為觸發因素,誘使有潛在疾病者發生呼吸心跳驟停導致突然死亡。
  • 心源性猝死如何急救?除了寶貴的「黃金4分鐘」,還有AED~
    「猝死」的新聞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背後的真相是什麼?猝死的「幕後推手」或許顛覆你想像,不少猝死者平日給周圍人的印象都是「一向身體很棒」。為什麼運動性猝死偏偏發生在他們身上?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運動性猝死吧。1、什麼是運動性猝死?
  • 多運動容易導致猝死?別鬧了,睡眠猝死的概率都比運動大
    為什麼很多運動的人會出現猝死的情況首先,運動容易導致猝死是一個思維上的誤區!每年運動猝死的人與每年的運動人數相比,簡直可以說是忽略不計!只是這個人喜歡運動,所以人們對於他的猝死格外關注而已,相對於愛運動的人來說,不運動而猝死的人更多,您覺得呢?
  • 高以翔錄節目意外出事,心源性猝死有什麼預警症狀?
    在2019年11月27日,年僅35歲的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節目中因心源性猝死不幸身亡,不少網友紛紛為此感到十分痛心。心源性猝死常以死亡急驟、死亡出人意料等特點令人們感到恐懼,但經過科學合理的預防能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發生的風險。
  • 我國心源性猝死人數每年高達55萬人
    猝死離我們有多遠「熬夜」「加班」「過勞」......隨著社會壓力增大,許多人在生活中不敢放緩腳步。「我還年輕,還能熬。」抱著這樣的想法,不斷地透支著自己。令人遺憾的是,我國院外心臟驟停的存活率不足1%,經過心肺復甦培訓合格的公眾不到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一。被動等待救護車和醫護人員到現場,往往意味著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心肺復甦等急救知識能救命,每個人都值得學習! 猝死急救,記住黃金四分鐘!
  • 心源性猝死高發,這些場景、時間和行為都有可能
    近年來,「猝死」一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高頻詞彙,總能在身邊、在電視上看到猝死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我們是猝死高發的一代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關猝死的那些事。猝死的高發期1、猝死的高發時間。近年來跑馬拉松時運動員意外猝死的事件頻發,可見高強度的運動對於人身體的負擔有多大。健壯的運動員尚且如此,更何況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了。還有一些人平常不怎麼運動,突發奇想運動且強度較大,也會容易引發猝死。熬夜後。「熬最狠的夜,敷最貴的面膜」,這雖然是一句喜劇式諷刺,但描述的卻是當下最真實的「養生觀」。
  • 每拖1分鐘,死亡的概率增加10%,高以翔心源性猝死背後給我們敲響的...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從這個概念上看,可以分成兩部分,心源性+猝死。心源性指的就是因為心臟原因或心臟疾病導致的心臟事件,比如心梗、心臟病,還包括勞累過度情緒等原因。猝死指的是突然、即刻、發病1小時內的意外死亡或突然死亡。因心源性猝死往往平常看起來很健康,在短時間內,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 民警輔警接連猝死,心源性疾病是個什麼病?
    近期,同樣因為心源性疾病失去生命的,還有年僅23歲的成都鐵路公安局重慶公安處武隆車站派出所民警唐立俐、36歲的貴州貴陽鐵路公安處乘警支隊民警楊瀚、52歲的江蘇省鎮江市公安局丹徒分局谷陽派出所民警朱建平……戰友們,一路走好!從23歲到56歲,不同年齡段的民警輔警,都是因為心源性疾病,在工作崗位被奪走了生命。
  • 猝死,離我們一點都不遠!
    在中國目前每年心臟猝死的超過50萬例,每天猝死的人數在1500人左右,平均每1分鐘就有1人會猝死。 面對心血管病蠶食人民健康的可怕趨勢,如果不加以控制,積極預防,很可能成為引發社會主要勞動力、中堅階層健康危機的大「海嘯」,而其對社會發展的破壞力是任何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都無法比擬的。
  • 女生運動會賽跑後猝死 心率問題不宜劇烈運動
    近年來發生了不少運動猝死的案例,不管經常運動的人還是說沒怎麼運動的人都出現猝死的情況。那麼你知道為何會出現運動性猝死呢?其實因為運動猝死大部分都是因為自身的疾病不能激烈的運動而導致。那麼下面就去詳解一下運動猝死的幾種常見的元兇以及應該怎麼做才能遠離運動猝死的騷擾。
  • 心源性猝死有3個前兆:經常熬夜的你發現了嗎?
    所謂心源性猝死,顧名思義是由心臟原因所導致的,病發時會突然導致意識喪失,沒有及時得到治療的話,一小時內,就出現死亡。心慌、胸悶、心跳過緩、暈厥都有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前兆,有這些反應的小夥伴要重視起來!
  • 【最提醒】注意「猝死信號」!這份猝死自救指南請務必收好!
    如今,「猝死」二字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否越來越高,關於中青年人猝死的報導也屢見不鮮,在感嘆生命脆弱的同時,是否也想過,「猝死」離自己有多遠?我們該如何預防? 猝死背後的危機你知道嗎?據中國心臟猝死防治救中心聯盟主席金大鵬介紹,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54萬人,且呈日漸增長的嚴峻形勢。
  • 疲勞之後不可劇烈運動(名醫講堂)
    當身體勞累疲憊時,一定不要再做劇烈運動,否則會讓心臟長時間處於超負荷狀態很多人養成了每天運動的習慣,甚至在疲勞之後還做劇烈運動,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運動性猝死是指人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了相應的症狀,最終發生非創傷性死亡,主要表現形式為心源性猝死。
  • 年輕小夥打球猝死,是怎麼回事?醫生:猝死前信號,要多留意
    可能在生活中,經常加班工作的時候,還會開玩笑的說到猝死的話題。猝死與其他的疾病不同,在很短時間內就可能會發生,它的發生是難以預料的,如果能預料得到也就不屬於猝死了。關於猝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有位年輕小夥打球後竟然猝死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 猝死發生前,身體會給出這4個信號記,不要錯過最後的自救機會
    現代人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每天都處於一個高壓的環境之下,所以才會出現如此多的猝死事件。而猝死一般都非常的突然,搶救時間也很有限,可以發生在任何的時間。所以我們想避免猝死的發生,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知曉相應的猝死前兆,並且做好預防。
  • 一天接診3例猝死病人 醫生提醒:氣溫忽高忽低運動千萬要注意
    當負擔超過了機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心臟就會「罷工」,尤其是劇烈的、對抗性的運動。因此,夏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醫生提醒: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醫生介紹說,在目前的天氣條件下,當出現莫名出汗、心跳加快、經常心慌等症狀時,要有足夠的警惕。
  • 猝死多是「蓄謀已久」的,早期身體的3個「不舒服」,或在提醒你
    你們聽說過猝死嗎?相信你們都聽過,尤其是最近今年,關於猝死的消息也是聽了不少,而且發病年齡正在逐步地年輕化,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了解一下。這種疾病還被分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的死因佔據80%,最常見的是心肌炎、冠心病等,而後者就包括了很多的疾病,像是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等這些都可能會誘發猝死。猝死是「蓄謀已久」的,那麼在疾病發生之前,身體會出現什麼樣不舒服的症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