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1日 00: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字號內容摘要:1183),武夷精舍落成,朱熹在《武夷精舍雜詠》中以這樣的字句勉勵來學諸人努力用功。朱熹等學者在閩北地區留下大量生活講學遺蹟,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翔實的整理研究。第三,拓展新視野,以「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東亞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研究」兩個重大項目為依託,在更大時空框架下推進學術創新,走向國際化。華僑大學是閩南地區一所具有辦學特色的高校,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馮兵向記者介紹說,華僑大學於2017年成立國際儒學研究院,立足閩學,開展了一系列儒學義理研究與儒家文化傳播活動。目前,閩學存在歷史發源地、政治文化中心、當代研究中心不重合的現狀,這雖然不利於集中力量研究,但也促成了閩學研究的多點、多層次發展。
關鍵詞:朱熹;武夷精舍;學術
作者簡介:
探訪閩學重鎮福州
記者的第二站來到了福州。宋代福州人文興盛,書香滿城。「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宋代學者呂祖謙曾這樣稱讚福州。
位於福州鼓山頂峰的摩崖「天風海濤」,與朱熹、趙汝愚二人情誼有關。朱熹在武夷山創建武夷精舍時,趙汝愚時任福州太守,對朱熹此舉表示關切支持。趙汝愚在《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遊鼓山》寫道,「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此處「故人」指朱熹。後來朱熹登鼓山,書寫「天風海濤」四字刻於鼓山之頂,可見二人交契之深。
武夷山區的建溪、九曲溪屬於閩江上遊水系,福州臨近閩江入海口。在鼓山頂可以俯瞰榕城,東眺大海。閩江是朱熹四方講學的主要通道,閩江兩岸許多地方都流傳著朱子講學的各種傳說。記者梳理發現,從閩江源頭的九曲溪到入海口的琅岐島都有朱子祠、文公書院等歷史古蹟,可見閩江也是一條閩學流播的文化走廊。
與鼓山相比,福州城內的烏山只是一座小山,但不失為文化名山。山上古榕遒勁,遍布摩崖石刻。烏山又稱「閩山」「道山」。在烏山一側有石刻「清隱」,落款為「晦翁」,據說為朱熹避「偽學」禁入福州,與趙汝愚同登烏山,在山麓石室講學時所刻。烏山的朱子祠近年修葺一新,建築及裝飾具有閩中特色,祠堂兩邊分別寫道:「忠厚培元氣讀書發異香;竹雨松風秋茶爐梧月夜。」
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日報社等單位都位於烏山西側。記者來到福建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探訪近年來福建社會科學院的閩學工作。該院閩學工作圍繞福建歷史文化發展與閩學的產生,研究朱子學說與閩學思想的基本內核、社會教化論、閩學歷史地位與當今價值、閩臺文化交流等內容。其相關研究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閩學源流》到2015年的《朱子學說與閩學發展》,延續推出集體成果,保持著規模不大但年齡梯隊合理的學術團隊。第二,在海峽文化研究中心框架下,注意閩臺儒學研究特色。第三,保持學術合作,例如,位於武夷學院的宋明理學研究中心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與福建社會科學院聯合創辦的。
考察閩學開宗地閩南
以廈漳泉為核心的閩南地區向來以「海濱鄒魯」聞名,又稱「閩學開宗」之地。這裡的閩學研究者主要分布在廈門大學、華僑大學、泉州師範學院等高校。記者走訪的第三站來到閩南。
閩南有大量閩學文化遺蹟,朱松、朱熹父子先後在泉州安海講學。朱熹曾在同安、泉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朱熹受李侗影響,完成學術思想轉變。廈門大學教授高令印研究認為,朱熹真正完全回到儒學,是在同安從政四年期間。
記者首先來到廈門大學。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位於建南樓群的南光樓。該樓作為老建築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朱人求向記者介紹了該校朱子學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如出版了《朱子學年鑑》《朱子學文庫》等學術書刊。廈門大學朱子學研究起步很早。2011年,國家一級學會朱子學會在廈門大學成立,標誌著廈門大學的朱子學研究邁上新臺階。廈門大學的閩學研究有如下特點:第一,發揚學術傳統,既有舊積澱,又有新發展。閩學已被列入學校重點建設學科;第二,近些年加速發展,成立了國學研究院、朱子學會,加強了學科建設,出版了不少學術叢書,組織了一系列學術會議;第三,拓展新視野,以「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東亞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研究」兩個重大項目為依託,在更大時空框架下推進學術創新,走向國際化;第四,服務地方,積極為廈門市、福建省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華僑大學是閩南地區一所具有辦學特色的高校,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馮兵向記者介紹說,華僑大學於2017年成立國際儒學研究院,立足閩學,開展了一系列儒學義理研究與儒家文化傳播活動。其中,該院特別關注儒家文化的海外傳播。作為僑校,華僑大學的閩學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馮兵表示,「會通中外」一直都是華僑大學的辦學主旨和特色,有鑑於此,華僑大學的閩學研究,不僅注重海外朱子學的研究與交流,具有國際視野,而且注重朱子學對海外華僑華人的影響,凸顯了「僑校」特色。
從武夷到榕城,再到閩南,記者初步梳理了福建省內閩學研究現狀。目前,閩學存在歷史發源地、政治文化中心、當代研究中心不重合的現狀,這雖然不利於集中力量研究,但也促成了閩學研究的多點、多層次發展。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朱熹這首《偶題》富含哲理,啟迪思考。探尋真理源泉,尋找源頭活水處,要把握整體,涵泳貫通。作為寶貴的思想文化資源,閩學的當代發展需要多方求索,以彰顯生命力,體現新價值,開創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 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