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備考:《學記》(一),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花開花謝,備考不停。又是明媚的一天,今天的你又複習了哪些知識點呢?寧夏華圖小編帶你再回顧一下《學記》中的教育觀,希望大家參考複習。
一、簡介
《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二、《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與目的
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先秦儒家學者教育思想的結晶。《學記》對先秦儒家的這一思想,作出了經典性的理論概括,並開宗明義說:「發慮憲,求善良,足以餿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者,建 國君民,教學為先。」,《學記》把教育的社會作用概括為「建國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強調通過教育國家需要的德才兼備的統治人才,積極推行德政;一方面強調通過教育,形成統一的社會道德風尚,形成良好的社會習俗,使社會安定,民富國豐,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這段論述,明顯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國之本的理論問題。《學記》要求明智的統治者要站在治理國家,統治人民,實現「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擺在首位,優先發展教育。這一論述成為後世儒家學者在論述教育作用時經典性的引言,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產生重要影響。
(二)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
《學記》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制度,並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
1.關於學校教育制度
《學記》的作者首先以託古改制的方式,規劃了教育體系。它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黨、術、國是從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區劃。《學記》的作者提議,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在中央建立國立大學和小學以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絡,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國的學校。這一提議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體制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並立的教育體制。其次,提出了確立學年編制的設想。《學記》的作者主要談到了大學的修業年限和時間安排。他把大學的教育劃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小成」階段學習年限為7年,「大成」階段為2年,這是古代學校教育中確立年級制的萌芽。
2.關於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
《學記》首先特別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它說:「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諦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學記》把入學教育做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在開學這,王子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學宮,參加開學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聖先師,以表示尊師重道之意。開學典禮結束後,新生入學後首先學習的內容是《詩經·小雅》中的三首詩,即《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這是三首君臣宴樂的詩,入學教育學習它們是為了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政府官員的,上了大學就是「官其始也」,就等於踏上了仕途的步,就要思考今後如何才能做一名忠於君王、勤政愛民的好官。
入學教育結束之後,日常的教學工作也必須嚴格進行。上課的時候,學生只有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篋,把書取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待學業的嚴肅認真的態度。教師上課之前應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嚴肅課堂紀律,使學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廢了學業。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員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畢,不要到學校裡來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業成績,以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趣從容地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正確引導,但不要指手劃腳說得太多,為的是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慾和自學能力。年幼的學生要注意多聽少問,依循由淺及深的學習順序,做到「學不哺等」,這是大學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程和具體行為指南,明確、具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其中規定的天子視學制度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優良傳統。
3.《學記》的作者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
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學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意思是,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年考察學生「離經辨志」,即給經書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學習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即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對知識能融匯貫通,其思想和行為皆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就叫「大成」。
由此可見,《學記》的作者所提倡確立的成績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
(三)教育原則與方法
《學記》的作者總結先秦以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從指出問題為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該採用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當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他說:「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所謂「呻其佔畢」就是教師只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多其訊言」就是只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只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誠」的意思是教學只從教育者的願望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教人不盡其材」是指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對教學工作的危害極大,它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上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即使勉強結束了學業,也會很快遺忘掉。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更多信息請關注寧夏教師網公眾號(ningxiajsw)。
(編輯:liugui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