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裡吃,啥意思?

2020-12-20 思帆歷史趣聞

俗語: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裡吃,啥意思?經歷過的人才懂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在曾經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裡,勤勞聰明的先輩們曾經發明過許多減輕勞動力增加產量的工具。

但是即便如此,大部分農活還是需要人力去耕作,家境稍微好一點的人還可以買一頭牛或者租用來減輕負擔,若是家裡沒錢那麼地裡的活只能有家裡的老少少共同去參與完成。「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裡吃」這一句俗語,是當時由勞動人民流傳下來的,那麼這句俗語,它說明的是什麼意思呢?

在原來的農耕社會裡,豆子夏天搶收搶種的時候,農田裡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四處都是農民耕種收割的身影。在那段時期,由於並沒有機械去代替人力勞作,所以一個人的勞動量是非常巨大的,若是不能及時將地裡的莊稼收割完,那麼將會影響第二次播種。

所以有的農戶往往早上出門晚上回家,甚至連中午飯都是在地裡吃的,可見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時期勞動人民是有多麼的辛苦。

這繁忙的季節,也只有到了每逢冬至才能讓辛苦工作的勞動人民得以休息。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休息很久時間,過了九九八十一天,他們又得忙碌起來。為什麼冬至81天後又得重新下地幹活呢?

因為入春了得春耕大地,不然今年莊稼的收成會減少很多。在那段時期,春耕的時候是非常震撼的,家家戶戶都出來忙著耕種自己的土地。農田上,不僅人牽著牛在耕種,更多的是人在拿著鋤頭自己開荒,由此可見勞動人民的辛苦。

現如今,一切工序都由機械來完成,很少有像以前一樣有人去開荒的現象,更多的是人在操縱機械,以一人之力去完成上百人的工作量,這換做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社會的進步帶動了農牧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設備投入到了農牧業建設當中。

在原來,億畝地的耕種往往需要一戶人家齊心協力才能保證一年的收成,而現在借著機械化的力量只用一個人便可管理上百畝田地,這便是機械化帶給我們的好處。

「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裡吃」,這句俗語如今並不適用,農牧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更多勞動力,這意味著以最少的人力去管理更多的田地而且還能保證收成,這要是換做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說,現代的勞動人民是不可能體會到原始農耕時期的辛苦,對於他們來講,下地耕種有的時候反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看著自己一年來的收成,或許這一整年的辛苦多會在此刻煙消雲散。而我們應該在食用食物的時候,應該多一分敬畏,更多的是對勞動人民的尊重,畢竟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

相關焦點

  • 俗語:「大鍋臭,小鍋香,雞子的屁股,白菜幫」說的啥意思?
    前幾天與一位老農坐在一塊聊天,不知不覺聊到了吃飯的話題上,老農說:在咱們農村有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叫做「大鍋臭,小鍋香,雞子的屁股,白菜幫」,從這句俗語裡就知道啥好吃
  • 農村俗語「羊不姜、雞不椒、狗不蒜」是啥意思?這樣做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羊不姜、雞不椒、狗不蒜」是啥意思?這樣做有道理嗎?哈嘍,大家好,我是大廚江一舟,今天又到了和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民以食為天」,吃飯乃是人生的頭等大事。說起吃飯,就必須有人做飯才能吃到飯。在我們平時吃的飯菜當中,可以吃肉菜也可以吃素菜。
  • 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背後有講究
    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背後有講究今天的俗語是不是很嚇人呢?大家初看是不是被嚇一跳,是不是覺得古人腦子不好,虎毒尚且不食子,怎麼現在人就要狠心吃女兒的肉呢?今天就讓小編來好好說道這個「狠心」的俗語吧,就讓我們看看這個殘忍的父母是怎麼做到吃女兒的肉的吧。其實聰明的人思考一會兒就能明白了,是的,只不過是此「肉」非彼「肉」罷了。怎麼會有人真的吃子女的肉,並且還讓這個習慣成為俗語,廣為流傳呢?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背後有講究。
  • 農村俗語: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的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就是咱們所說的農村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年代裡,一些俗語還被當作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那時候人們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人生大道理,通過簡單的幾個字俗語,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有很多的的農村俗語,到現在也一直在流傳著。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家,基本可以隨口就能說出一句俗語來。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裡所包含的道理,一樣適用於現代社會。但隨意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說不上幾句俗語來。今天就跟大家聊幾句現在在農村還相當流傳的俗語。
  • 俗語「門前開方塘,家敗人又亡」,啥意思?農村蓋房有什麼講究
    俗語「門前開方塘,家敗人又亡」,啥意思?不管是房子選址還是房型設計都親自參與,畢竟人人都希望住在新房子裡家庭美滿,後代子孫昌盛,雖然有時候這些講究沒有科學道理,但是人們就是為了圖一個好兆頭和圖個心安,為此在農村流傳出幾句關於蓋房講究的俗語,比如「門前開方塘,家敗人又亡」,啥意思?農村蓋房有什麼講究?第一、門前開方塘,家敗人又亡。
  • 俗語「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啥意思?麥子到底有什麼「險」
    大家好,這裡是珊珊開心,我是小編珊珊說農,每天給大家分享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如果大家覺得喜歡農村俗語和廣大農村人的智慧結晶,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後續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農村的俗語和三農知識哦!今天是小滿節氣,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啥意思?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俗語:「要煙蹭飯,其人必賤」,啥意思?
    要煙蹭飯,其人必賤民間俗語「要煙蹭飯,其人必賤」,說出了為人處事中最基本原則。意思就是經常向別人要煙、到別人家去蹭飯的人,其人品非常不好,可以說是一個下賤的人。一個人,既然能夠低聲下氣的向別人要煙抽、要飯吃,就說明沒在意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 「大寒見三白,豬狗不吃黑」,這句俗語是啥意思?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農民平常都是很忙的,也只有到了冬天之後,農民可以輕鬆一些,冬天的時候地裡已經沒有辦法種東西了,農民也就呆在家裡歇著了,偶爾再找朋友打打牌,和朋友聊天,再預測一下明年的天氣,天氣對農民來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天氣不好,農民說不定就要白幹一年了
  • 俗語:「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是啥意思?
    雖然我對這句農村俗語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還是沒有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家富不養「老相好」這句俗語裡的「老相好」可不是指的舊情人,而是指的一種猛禽類的鳥。這種鳥的名字叫「伯勞」,是雀形目、伯勞科的鳥類,一共可以分為約64種。在民間,「伯勞」一類的鳥被稱為「老相好」。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在古時候各種科技能力低下的農村人,經過長年累月地積累,積累下了很多的經驗。而且這些通俗易懂,簡簡單單地幾個字,每字眼卻又蘊含著很多的哲學和道理的俗語。在農村流傳,給農民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農村年齡稍大些的老人,他們在日常生活跟人交流的時候,一言不合就開始飆農村俗語,讓眾人啞口無聲。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拔了蘿蔔地頭寬,嫁了姑娘嫂喜歡」這句俗語是啥意思?
    「拔了蘿蔔地頭寬,嫁了姑娘嫂喜歡」這句俗語是啥意思?文|關關說史中國的文化流傳幾千年,古人的智慧一直在我們身邊陪伴,俗語憑藉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讓我們喜歡,並且融入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俗語經過幾百年的流傳,不合時宜的早已被淘汰,而有用的被保留至今,老祖宗們的經驗和摸索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個俗語是關於家庭和睦的一句話:「拔了蘿蔔地頭寬,嫁了姑娘嫂喜歡
  • 農村俗語「買肉不買槽頭肉,吃魚不吃鯽殼魚」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不,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買肉不買槽頭肉,吃魚不吃鯽殼魚」,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豬肉和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它們既是一種菜,也是我們人體補充營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豬肉和魚都是我們消費者需求量很大的。說到豬肉,人們就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貴」。
  • 俗語「家有化骨龍,因為討債鬼」啥意思,化龍指的是誰?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有的俗語很容易理解,有些俗語看起來,表面意思通俗易懂,其實蘊含著更深刻的人生道理,這些農村俗語,都是過去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即使流傳到今天,還是讓很多人喜歡的。對於很多農村俗語,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但是昨天偶然刷頭條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句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這句老話讓我很是費解,對於化骨龍這個名詞,我覺得很陌生。
  • 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
  • 農村俗語:「寡婦床頭灰,鰥夫門前草」,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所謂農村俗語,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有些俗語看似不著邊際,但細想之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寡婦床頭灰,鰥夫門前草」,這句話就比較象形地描述了這兩種人的生活狀態,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啥意思?還有道理嗎?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俗語「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啥意思?還有道理嗎?農村離不開樹,每一個村子都有樹,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少不了樹。農民種樹有很多好處,房前屋後種樹可以乘涼,村外道路、莊稼地頭種樹可以防風減災。農民種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尤其是桐樹、楊樹,生長速度很快,過幾年就能砍掉賣錢,也是一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