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2020-12-20 三個老頭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通常俗語也就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可是每個字眼裡都包含了世態萬象,以及富有人生大哲理。這些都是我們先人,用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放在現代也一樣能給予我們很多警示和參考。這些俗語的範圍也是特別的廣泛,可以說包含我們能面對的所有問題。在農村基本每個老人隨口都能說上幾句俗語來。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幾句農村俗語。

第一句:孝子逢人矮三輩

這句農村俗語,是關於農村喪葬喪事方面,為人子女的一句話。通常在農村,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了,都會有「報喪」的禮節。「報喪」的主要也就是,由去世者的子女(也就是農村人說的「孝子」),披麻戴孝的去通知家裡的親人。而且「孝子」去報喪的時候,報喪者一般都是在被報喪者的院內,是不能進屋子裡面的。直到別人接過"報喪信"後,無論是誰接的「信」也無關接「信」者的輩分,「孝子」都要行躍跪拜之禮。這也就是說的「孝子逢人矮三輩」的原因。

第二:窮不訪親、富不返鄉

這句話的意思主要說關於貧困與富裕之間的事情。所謂「窮不訪親」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家裡因為很貧窮,這時候最好或者儘量不要去親戚家拜訪,因為你去了別人也會看不起你,而富裕的親戚也會害怕你去他家拜訪,因為怕你去找他們幫忙。所以人貧窮的時候,就要有骨氣,親戚間儘量少走,這時候而是我們應該要努力拼搏。

而「富不返鄉」其實也是前一句的延續,以前在鄉裡面窮的時候,受盡各種冷眼與嘲笑。而當你通過自己努力拼搏後,發家了富裕了,這個時候你也不要返鄉。回去了肯定也是以前各種看不起你的親戚朋友來跟你攀親戚,這會讓你感覺到真正的世態炎涼。而如果自己又不會拒絕的話,還讓別人對你各種抱怨。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返鄉

第三句: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

這句話其實也是說關於人身體健康方面的俗語。在農村的「七月半」也被稱之為「鬼節」,在農村還有這樣一句老話「七月半、陰一半、陽一半」其實也就是說這個時節也正是處暑節氣臨近,而這個時候的天氣也開始慢慢的轉涼快了。而對於悶熱的三伏天進入秋季後,往往要"貼秋膘"。也就是說,人們在這個時候要多吃一些肉類的食物。因為過了「七月半」後,我們人的身體也開始慢慢地恢復,身體也變得更強壯。從另一方面來說,七月半也是一個氣節變換的分割線,酷暑炎熱的夏天已經開始轉涼了,這個時候人們也要開始積蓄力量為下半年努力奮鬥了。

這三句俗語就包括了氣節變換、窮與富的炎涼世態、孝子喪葬禮儀這幾個方面。而且這些俗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見到,同樣說很貼近我們現代的社會間的關係。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我們先人總結出來的經驗。

最後大家對這三句俗語,哪一句夠印象最深刻呢?

相關焦點

  • 農村最常見的幾句諺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什麼意思
    農村最常見的幾句諺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你所知,我們的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通過他們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簡單的鄉村諺語傳遞到現在。諺語通常只有幾句簡單的話,但每一個詞都包含著是世態萬象,以及豐富的人生哲學。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半的鬼,最怕五月端的水」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總結,和人生體驗的結晶,有許多俗語說得既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還活潑有趣,合轍押韻。關於節氣和節日的農村俗語也不少,比如「清明曬死柳,一叉打一鬥」等等,說得還是挺有道理的。那麼,俗語:「不怕七月半的鬼,最怕五月端的水」是啥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 農村俗語:「七月中,臘月半,老人過的心膽顫」說的是啥意思呢?
    歡迎關注煙雨濃,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俗語:「七月中,臘月半,老人過的心膽顫」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在農村紅白喜事最忙碌的季節,莫過於是臘月最為忙碌,今天張家娶媳婦,每天李家嫁閨女,除了婚禮忙碌之外,臘月也是喪事頻發的季節,在臘月期間很多老人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熬過年底,這也是一種多發的現象,也被稱之為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看,這句老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那時候人們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人生大道理,通過簡單的幾個字俗語,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有很多的的農村俗語,到現在也一直在流傳著。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家,基本可以隨口就能說出一句俗語來。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裡所包含的道理,一樣適用於現代社會。但隨意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說不上幾句俗語來。今天就跟大家聊幾句現在在農村還相當流傳的俗語。
  • 農村俗語「養母大於天、生母小於邊」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養母大於天、生母小於邊」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在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一直在農村流傳著,而這些農村俗語全都是來自我們祖先,通過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了深厚了知識,通過幾個簡單又容易讓人記憶的字,一直流傳到現代。而這些俗語也可謂是環象眾生,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哲理。而這些哲理都可以說是至理名言,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也正是因為現在我們所碰到的一些社會現象,在我們祖先的時候也存在過。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啥意思?有什麼道理?下半句少有人知
    導讀: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下半句少有人知不管是在以前,狗在農村最為常見,以前人們養狗是為了看家護院,現在養狗更多是當作解悶的寵物來養;在我們那邊更是有」狗來富」的俗語,因此在農村對很多家庭狗真的很重要,但是為什麼會有「添人不添夠」的俗語呢?
  • 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老祖宗的話,啥意思?
    這對於許多農村人而言,前往田間地頭的灌溉除草依舊刻不容緩。 現在正值農曆七月初六,明天就是傳統節日的七夕;這也被不少年輕人成為「情人節」,甚至商家也會以此作為噱頭來進行宣傳賣貨。但是七月份還有一個重要的節點,那就是「七月十五」,也被稱為七月半。在農村,有這樣一句關於「七月半」的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心也顫」,老祖宗的話,啥意思?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面,有一些關於古老的民間傳說,通過俗語的形式慢慢的流傳下來,即使到了今天,仍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來一起聊一聊,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封建迷信,還是說事實是根據。
  • 農村老話常說「人窮少喝酒、人富莫沾賭」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老話常說「人窮少喝酒、人富莫沾賭」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在我們國家不管是現代還是以前古代,在農村的民間就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和老話。而在這些無數的俗語老話當中,有著很多的俗話和老話描述著我產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
  • 俗語:最怕端午節的水,不怕七月半的鬼;啥意思,有根據嗎?
    俗語:最怕端午節的水,不怕七月半的鬼;啥意思,有根據嗎?文|海豐說歷史農村的俗語有不少和節氣,氣候有關,而莊稼和天氣可是息息相關,一旦天氣紊亂,對種植的作物可是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的。最怕端午節的水,不怕七月半的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七月半是我國的傳統鬼節,相傳陰氣極重,太陽落山之後最好不要在外面逗留,有可能生病或者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而端午節的水是指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的較大降水,這個時候下大雨以來會影響到端午節本身的賽龍舟活動,二來會對莊稼的生長造成影響,嚴重程度甚至大於七月半的鬼。
  • 農村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啥時候立秋?收成怎樣?
    農村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啥時候立秋?收成怎樣?現在正值夏天,相信大家都盼望著秋天能夠快點兒到來,這樣天氣就可以漸漸轉涼了。今年的氣溫又比以往高了不少,反正筆者是覺得高溫天氣讓人相當煩躁。因此每年夏天都希望這段時間快點過去,可是偏偏天不遂人願,這一年中最熱的天氣還沒到來。其實相比於我們,務農的人更加喜歡秋天,因為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以往那個以農業為主的年代更是如此。因此也流傳下來了很多和收成有關的俗語,其中有很多都和我們的24節氣有關,就比如這句「七月立秋,種啥收啥」。
  • 農村老輩人留下俗語「女婿上床,家破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輩人留下俗語「女婿上床,家破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愛說這句老話的人,估計是廣西的農村老人,要誰家女婿回來上了床,非得被議論好幾天,這話的意思就是女婿回娘家,不能和媳婦同房,在廣西,不僅僅是女婿,只要是客人,都不給男女同房,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寧可給人停喪,不要來人成雙」,足以看出農村地區一些傳統觀念之深。這樣的觀念到底好不好呢?
  •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農村小毛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一些俗語,而一段話有了俗語的點綴後,瞬間富有了生機,比如說對方一直問某人一個問題,對方不耐煩時就會說,「你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嗎?」「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俗語的一類,這類俗語頗有趣味。而有些俗語則警示著一些道理,比如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裡的活漢妻指的是二婚女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娶離過婚的女子,很容易引起非議或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我們國家在古時能領先世界4900年而不倒,這些都是有原因而不是吹的。因為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沉澱,而能一直流傳到現代的都可以說是精髓中的精髓。在古時候各種科技能力低下的農村人,經過長年累月地積累,積累下了很多的經驗。
  • 農村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啥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
    農村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啥意思?到底有沒有道理?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思大多也都比較通俗易懂。俗語大多來源於日常生活,把生活中的事情、習俗以及一些道理用俗語的形式呈現給後人,所以俗語才會讓很多人感到親切。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許多俗語流傳了數千年,尤其是老年人經常說一些俗語,令人印象深刻。其中,許多關於農業的農村俗語都與孩子的出生有關。這些俗語經常反映出人們對時間和禁忌的關注,在談到這一點時,我不得不提一句老人們常說的話,即「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 農村老人說「男佔3、8是秀才,女佔3、8必寡」,啥意思?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關注《三個老頭》欄目,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男佔3、8是秀才,女佔3、8必寡」,老祖宗的話啥意思?我們國家有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而且在這源源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富足的財富。比如農村老人常說的一些農村俗語,這些俗語也包含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本文由百家號《三農風採》原創大家好,歡迎來到三農風採,帶你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如果想持續收到本欄目,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啥意思?有啥道理?
    又到了一年農閒時,由於天氣越來越冷,農村中的農活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農民沒有了繁瑣的農活,所以很多人都會趁此走親訪友。在走親訪友時,一桌豐盛的酒席在所難免,不過作為禮儀之邦的國家,酒席上的講究也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其中又有啥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