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帶領我們適應大腦的工作規律

2020-12-13 直面truth

今天想向大家推薦的書是《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作者是研究大腦和精神疾病20餘年的腦科學家斯裡尼·皮利,他曾經對學習的過度專注和付出,卻給自己帶來了一系列的苦惱。比如成績下滑,以及導師給他的帶有諷刺意味的批評,他的導師認為如果他持續將過多的時間奉獻給患者,以致於他的大腦中存有超載的信息量,那麼他將無法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沒有給自己的大腦創造休息時間,而是在學習、工作、對患者的關注等諸多方面都在持續付出過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致於他越想在每件事上都拿到不錯的成績,就越是事與願違。

在這之後他的導師提出了「適當的休息能讓思緒更聚焦」的觀點,並建議作者每天拿出時間去散步、和同事聊天。

有時人們太過聚焦,就是因為他們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太過明確,以致於忘了自己的大腦也是需要休息的,否則你的大腦就像是一刻不停轉的機器,只運作、不保養,這其實是在傷害大腦的一種行為。

因此作者開始轉變自己對學習和工作的看法,學會了適當地「聚焦」及正確地「散焦」,從而使自己的大腦能夠持續保持靈活運轉,實現真正的高效。

其實說得直白點,最優的工作節奏,就是順應大腦的工作節奏,而不是按照我們想當然地為自己制定的計劃去行事。

看腦科學家寫的書,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能夠看到有科學和醫學作為依據的方法,這也讓讀者更加願意嘗試去實踐作者提出的設想及建議。

整本書都是圍繞著聚焦和散焦來進行深入討論的。在人們慣有的認知中,聚焦(即專注)總是毫無缺點可言,然而本書的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一些科學研究的結論,以向我們闡明散焦(偶爾分心)的絕妙之處,有時更能促成人們聚焦時想要達成的目標。

長時間專注在一件需要你持續思考的事情上,會令大腦感到疲憊從而使你變得低效。用作者的話說「散焦可以保護你的理性腦。」

如果把大腦想像成身體的某個關節就很容易理解了。過度使用總會令其感到不適。好比我們在辦公桌前坐久了,一定會起身簡單地活動一下或是走到窗邊吹吹風,讓身體不再因為持續保持一個姿勢而感到僵化,因為我們身體上的各個部位都很重要,我們還需要確保自己的身體有足夠的靈活性。

大腦也是如此,有些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是可以專注90分鐘的,但是誰又能解釋單次專注90分鐘後的大腦要如何休息、休息多長時間,才能再次進入這種專注時刻呢?同時我們還需要保證大腦的靈活性,不是麼?

能夠做到專注是一回事,在專注的這段時間裡,大腦是否能夠靈活思考(物盡其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直言「專注也分程度,你可以持續地聚焦、全神貫注,也可以讓自己走走神。請注意」可以「這個詞,如果你能遊刃有餘地走神或做白日夢,那麼你會非常多產、高效。」

作者刻意向讀者強調了」可以「這個詞地運用,其實通過」讓自己走走神「中的」讓「字也不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重點。他很怕讀者誤會他的意思,怕讀者認為他是在鼓勵所有人做事時三心二意,其實不然,他的語義已經非常明顯了,如果你是個發明家或是時常需要獲得一些靈感的創作者,比如作家、策劃人、導演、設計師等等,那麼你就需要偶爾跳出按部就班的常態思維,讓大腦時不時地放鬆一下。但前提是你有很好的自控力,能夠驅使大腦專注及偶爾分心,作者在書中用到的兩個詞是聚焦和散焦。

也就是說你能夠掌控自己的行為,不至於把放鬆時刻的散焦行為當成主旋律而忘了自己該做什麼。這時你才有可能有能力將散焦當作一種獲得靈感的方式運用到日常工作中。

換言之,散焦和聚焦的目的都是要為你的大腦以及你的創作事業服務,並不是為了把你塑造成只工作不休息的機器或是一溜號就很難再次投入到工作中的被動員工。

這其中的原理是,大腦和我們的身體一樣,都需要休息和放鬆,針對腦力勞動者,長期高頻地使用大腦的確有助於我們提升思考力,但是長時間聚焦在一件事上,卻會使思維受到束縛,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會提倡那些從事創作的人們偶爾走神的原因。

這裡提到的走神,實際上就是讓大腦放鬆下來,不再思考把你搞得疲憊不堪的工作,而是去做一些流程性的、無需思考的事情,比如跑步、泡澡、衝杯咖啡等等。

這些事既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又不能使思維太過活躍,那些有相關性的神經元會自己形成連接,有時候靈感會突然冒出來,就是這個原理。其實這並不是突然或偶然事件,而是這種偶爾放鬆一下的舉動使很多信息得到了連接,從而給了你一些提示。

當然並非所有人的工作都屬於創造性的範疇,但是創造價值、能夠學會用新思路、新想法去解決老問題的能力,卻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考慮到這一點,這個話題似乎就有些嚴肅了,它不只關乎於如何高效地工作,而更多的則是關乎於我們如何順應大腦的「工作」規律、規則來調整自己的行事方法。

因此,我在看過書後最大的感受是,書名有些「名不副實」。畢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書中的內容其實已經向我們傳達了如何利用及開發好自己大腦,使其能夠成為我們學習及工作的得力助手。這種能力如果真的被我們學到手,那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豈不是都可以做得更加高效及合理?

了解到大腦也需要休息這一信息後,想必很多整日持續忙碌的人都會鬆一口氣。事實上很多人工作效率不高,並不是因為自己工作能力不夠出眾,而是由於沒有順應大腦的工作節奏,導致大腦處於疲憊狀態時還不得不機械性地處理你發給它的指令,最終落實到你的每一個行為上,就造成了能力不足的假象。

作者平時遵循的工作節奏是聚焦(專注)45分鐘,就會給自己的大腦設定一個15分鐘的放鬆時刻。像那種一次性久坐幾個小時都不會起身的工作狀態,相信很多人都嘗試過,雖然在那一刻,你會感覺到自己充滿了能量,但是這種狀態是無法持續一整天的,甚至是隔天你就感到有些疲憊。這不是心理上的矯情,而是大腦在向你發出「你需要給自己間歇性充電」的信號,只不過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種工作節奏不太健康。

其實做好散焦工作正是為了讓大腦更好地聚焦,在此,作者建議我們運用鬧鐘或是時間表來重新建立自己的工作節奏。你可以嘗試一下工作45分鐘就馬上停下來休息15分鐘的方法。也許很多人會問,這樣不是會把自己的工作進程打亂嗎?其實並不會。

如果暫停工作是你主動(有意識地)去做的一件事,在你心裡對暫停工作這一行為是有準備的。可如果你的工作進程是被其他人或事所打斷的,那麼這個思路就有可能被暫時隱藏起來了,等到那些與其相關的信息出現時,神經元再次連接,這段思路(記憶)才會被喚醒。

這就好比人們睡前如果發現這一天當中有很多待辦事項都沒有被處理就會焦慮或者失眠一樣,心理和大腦都會發出信號來提示你「你還有很多事沒做哦」。可是當你想要做的事被突然被打斷時,你會發現你很難在當時那一刻就馬上回想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休息是有事可做,只是無需動腦思考,但不等同於刷手機、不知不覺給大腦接入了各種各樣的繁雜信息的那種行為,如果真是這麼做了,那麼你原本的思路就很可能被掐斷了,因為這種做法會給原本就已經很疲憊的大腦加重負擔,導致大腦中的信息神經元不斷增加。

要知道,散焦只是為了更好地聚焦,即把大腦當作一個人對待,為它提供勞逸結合的運行環境,而不是將焦點拉到別處,使原本的工作進程無法推進。

重申一下,作者不是反對專注,而是希望通過讓我們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節奏和規律,使我們找到更好地運用及開發大腦的方法,從而達到高效的目的。比如45分鐘聚焦,15分鐘散焦,簡單、有效、可行性也很強,趕快嘗試一下吧。

相關焦點

  • 七種方法幫你掌控最優工作節奏 | 高瓴 Bookshelf
    如果你的思維工具包裡唯一的工具就是聚焦,那你很快就會疲憊不堪,你的大腦很快就會提前「關機」。比如,上大學的時候,你可能會因為全情投入學習而沒時間進行社交或約會,結果導致很難遇到潛在的伴侶。由於未來的事情顯得太遙遠,大腦傾向於儘量降低它們的重要性。許多研究都表明,這是大腦的缺陷,是我們感到後悔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即沒能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切換成長遠視角。
  • 你知道大腦的最佳工作時間嗎
    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我們會用截然不同的心態面對工作,而且很可能選擇不一樣的解決辦法。比如,每天午飯後,我們常常感到昏昏欲睡或注意力渙散。如果在這一時段從事細緻的工作,就很容易犯錯。    不過,大腦的神經反應不只是「吃飽了犯困」這麼簡單。如果能了解大腦變化的軌跡,知道自己的身體什麼時候處於最佳狀態,我們就能更合理地規劃一天的工作和學習。
  • 如何讓工作效率更高,只需讓自己的大腦「走神兒」
    工作不是永遠只有一種模式,只有那些懂得管理工作節奏,能夠在高度的精力集中和有意的走神之間隨意切換的人,才是優秀的人。《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一書顛覆了我們對於專注的定義,作者斯裡尼·皮利認為過度專注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會削弱自己的力量,不斷消耗大腦的能量,讓我們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只專注於當下,而忽視未來的機會。
  • 居家隔離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規律?
    她說,一周工作五天、休息兩天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才逐漸定下來的。當時還沒有採取一周工作40個小時的行業為了減少損失而縮短工時。1938年,美國立法將每周工時不得超過40小時寫進法律。 但是現在面臨的這次疫情危機,卻有可能會讓長久以來維持不變的規律出現變化。
  • 打造井然有序的規律生活
    當我們有太多選擇要考慮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疲勞感。有的時候,我們甚至還會因為不知道要如何選擇而產生一系列的拖延行為。關於如何打造井然有序的規律生活,我的最後一個小建議就是,有意識地為自己設計一套「早晚生活流程」(morning/evening routine)。什麼是「早晚生活流程」呢?首先解釋一下routine,routine指的是按照某種固定的流程或順序做一系列事情。從本質上來說,routine就是一種個人習慣,只不過它是一種流程性的習慣。
  • 控制好工作節奏,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發揮正常的工作效率
    一旦我們的節奏出現了問題, 那麼無論做什麼, 無論怎麼做, 都難以直正把事情做好, 自己的工作狀態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可以說, 只要節泰不對了, 那麼我們的一切工作看起來都會變得很彆扭。節奏問題往往會影響個人的工作效率以及目標的實現, 因此需要儘早解決, 不過在處理節奏問題時, 工作者應該弄清楚自己的工作節奏是什麼樣子的, 自己的工作節奏是否正確, 自己的工作節奏感是否強烈而明顯。了解自己的工作節奏非常重要, 它能夠告訴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工作才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告訴我們以怎樣的一種狀態去工作, 才能夠順利達成目標。
  • 如何深入地進行工作——讀《深度工作》
    在第二部分,準則部分,作者通過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和摒棄浮淺這四個準則,向我們詳細地闡述如何將深度工作從一種渴望轉變為你日常工作計劃中的常規安排和重要組成部分,活出專注的人生。如何你不知道該如何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你可以通過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得到答案。 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選擇一個專門用於深度工作的場所有助於習慣的養成,比如圖書館、會議室等。
  • 人類大腦如何工作?五篇計算神經學論文告訴你
    因為興奮神經可以快速適應這種狀態,而原先用來抑制這些興奮神經的抑制神經適應性不好,這種平衡被延遲了。在介觀尺度上,一群興奮的神經元,在一段延遲後,被抑制信號所平衡。比如下圖是一個腦區膜電位導數隨時間的變化(紅黃綠為興奮作用,藍黑為抑制作用),可見初始時的興奮作用隨時間被抑制作用替代,達到延遲的興奮-抑制的平衡狀態。
  • 大學畢業生如何快速適應職場工作
           大家好,歡迎來到職聊堂,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學畢業生如何快速適應職場工作》。那麼,作為應屆畢業生畢業生,如何由「校園人」走向「社會人」,快速進行角色轉變呢?在這裡,點閱在線職聊堂的老師送給新入職場的大學生朋友們一句話: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接下來,職聊堂的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學習「大學生如何快速適應職場工作」。
  • 《最優的我們》:拒絕人設,呈現最真實最青澀的自己
    正當觀眾們為菊姐、宣儀等「101小姐姐」拉票打call時,又一檔偶像養成綜藝《最優的我們》在浙江衛視悄然上線。《最優的我們》總共有21位學員,分為男女兩隊,用競演的方式爭取公司資源。兩位教頭分別帶領少年隊和少女隊並在臺上做出點評,最後再由觀眾投票決定這場比賽的結果。
  • 善用大腦運行規律,你也能養出聰明的孩子
    而智力指的是智力測驗所測量的心理能力,主要是算法心智,它不包括:適應環境的能力、現實生活中的決策能力、智慧和創造力等。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懂大腦的運行規律。大腦是具有「神經可塑性」的,0~3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叫做「突觸」,突觸的數目急速增加,到2歲左右達到峰值,甚至超過成年人。但之後,由於「大腦的用進廢退」,不常被刺激的突觸會削減,而經常刺激的大腦網絡的突觸會被加強。因此,給予大腦適當的刺激,可以修飾大腦的驅動力。
  • Life-Space攜手天貓,打造女性私護最優解
    (原標題:Life-Space攜手天貓,打造女性私護最優解) 9月
  • 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快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每個人在剛剛開始步入工作的時候,會感覺到各種各種的不適。不管是新的工作還是新的環境,多多少少會遇到各種問題。那我們如何在新的工作中如何提升自我呢?一、放低自我,適應新環境。新的工作環境,相對剛剛步入工作的人來說,會感覺各種壓力。如果是剛剛工作,步入職場,把自己的定位確定好。在工作中會隨時遇到各種問題,我們要沉著冷靜。有的時候要放低自我,積極學習老員工的經驗。
  • 大腦竟然可以區分輕重音,判斷語言節奏!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聽覺大腦通過掃描語音來將其分解成音節。這些發現第一次為語言的基本要素提供了神經基礎,並為我們理解語言節奏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 根據孩子大腦的使用規律,才能打造孩子自己的專屬「最強大腦」
    而這在這個複習考試的前夕,能夠正確使用我們的大腦,打造出自己的最強大腦,才能夠事半功倍哦!【大腦能夠敏銳的感覺到身體的變化】我們平日裡看網絡小說,最常見的有一句話「身體倒是很實誠」,且不說出處背景是什麼,就這句話來講還真的沒有錯。因為我們的身體會非常誠實的出賣我們的想法。如果在學習時你的身體很懶散,大腦就會認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點都不重要,大腦也就不會重視你所做的事情。
  • 你的大腦有860億神經元,比地球人口10倍還多,它們如何工作?
    因為有了腦,我們才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擁有了智慧,獲得了知識。」今天在場的各位決定放棄一天的休閒來參加未來大會,也是經過了腦的思辨與決策。而經過了前面許多場精彩的演說之後,還能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少不了腦的控制。大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
  • 12本書助你升級心理學知識,讓工作生活更高效
    尤其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很容易陷入情緒陷阱,無法為自己規劃合理的休息時間,大腦狀態和心情都會跌入低谷。今天,湛廬君為大家帶來一份心理學書單,12本書助你升級心理學知識,讓工作生活更高效。很多時候,特定的地點、一段記憶或是某個人,都可能「俘獲」我們的頭腦,令我們行為脫軌,甚至走向自我毀滅。這本書能夠讓你看清非理性行為背後的原因,找回理性狀態,做出明智抉擇。
  • 如何快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讓你弱小的心靈不再委屈
    我們在新的工作環境裡,通常會有一段適應的時間,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想離開的衝動,隨著時間的腳步,這種衝動會越來越小,甚至產生一種依賴感,或者說是歸屬感。新工作環境中人是孤獨的,很多時候會選擇給父母或者朋友打電話聊天,傾訴自己的情感。還生活在以前的圈子裡,沒有融入到現實中去。
  • 遵循大腦發育規律,如何科學發展3-14歲孩子的大腦?
    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大腦的發育特點不同,如果能夠按照大腦的發育規律給孩子以合適的教育,我們或將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楊志博士致力於大腦研究,他基於大腦的發育規律,結合理論和實際案例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科學的培育3-14歲孩子的路徑。
  • 如何分析工作,找出規律,使用excel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職場中,掌握一定的excel知識,有時候可以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加班次數。但是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做,下面我使用一個我前幾天遇到的工作場景,一步一步的來給大家展示一下,如何使用excel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