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向大家推薦的書是《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作者是研究大腦和精神疾病20餘年的腦科學家斯裡尼·皮利,他曾經對學習的過度專注和付出,卻給自己帶來了一系列的苦惱。比如成績下滑,以及導師給他的帶有諷刺意味的批評,他的導師認為如果他持續將過多的時間奉獻給患者,以致於他的大腦中存有超載的信息量,那麼他將無法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沒有給自己的大腦創造休息時間,而是在學習、工作、對患者的關注等諸多方面都在持續付出過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致於他越想在每件事上都拿到不錯的成績,就越是事與願違。
在這之後他的導師提出了「適當的休息能讓思緒更聚焦」的觀點,並建議作者每天拿出時間去散步、和同事聊天。
有時人們太過聚焦,就是因為他們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太過明確,以致於忘了自己的大腦也是需要休息的,否則你的大腦就像是一刻不停轉的機器,只運作、不保養,這其實是在傷害大腦的一種行為。
因此作者開始轉變自己對學習和工作的看法,學會了適當地「聚焦」及正確地「散焦」,從而使自己的大腦能夠持續保持靈活運轉,實現真正的高效。
其實說得直白點,最優的工作節奏,就是順應大腦的工作節奏,而不是按照我們想當然地為自己制定的計劃去行事。
看腦科學家寫的書,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能夠看到有科學和醫學作為依據的方法,這也讓讀者更加願意嘗試去實踐作者提出的設想及建議。
整本書都是圍繞著聚焦和散焦來進行深入討論的。在人們慣有的認知中,聚焦(即專注)總是毫無缺點可言,然而本書的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一些科學研究的結論,以向我們闡明散焦(偶爾分心)的絕妙之處,有時更能促成人們聚焦時想要達成的目標。
長時間專注在一件需要你持續思考的事情上,會令大腦感到疲憊從而使你變得低效。用作者的話說「散焦可以保護你的理性腦。」
如果把大腦想像成身體的某個關節就很容易理解了。過度使用總會令其感到不適。好比我們在辦公桌前坐久了,一定會起身簡單地活動一下或是走到窗邊吹吹風,讓身體不再因為持續保持一個姿勢而感到僵化,因為我們身體上的各個部位都很重要,我們還需要確保自己的身體有足夠的靈活性。
大腦也是如此,有些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是可以專注90分鐘的,但是誰又能解釋單次專注90分鐘後的大腦要如何休息、休息多長時間,才能再次進入這種專注時刻呢?同時我們還需要保證大腦的靈活性,不是麼?
能夠做到專注是一回事,在專注的這段時間裡,大腦是否能夠靈活思考(物盡其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直言「專注也分程度,你可以持續地聚焦、全神貫注,也可以讓自己走走神。請注意」可以「這個詞,如果你能遊刃有餘地走神或做白日夢,那麼你會非常多產、高效。」
作者刻意向讀者強調了」可以「這個詞地運用,其實通過」讓自己走走神「中的」讓「字也不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重點。他很怕讀者誤會他的意思,怕讀者認為他是在鼓勵所有人做事時三心二意,其實不然,他的語義已經非常明顯了,如果你是個發明家或是時常需要獲得一些靈感的創作者,比如作家、策劃人、導演、設計師等等,那麼你就需要偶爾跳出按部就班的常態思維,讓大腦時不時地放鬆一下。但前提是你有很好的自控力,能夠驅使大腦專注及偶爾分心,作者在書中用到的兩個詞是聚焦和散焦。
也就是說你能夠掌控自己的行為,不至於把放鬆時刻的散焦行為當成主旋律而忘了自己該做什麼。這時你才有可能有能力將散焦當作一種獲得靈感的方式運用到日常工作中。
換言之,散焦和聚焦的目的都是要為你的大腦以及你的創作事業服務,並不是為了把你塑造成只工作不休息的機器或是一溜號就很難再次投入到工作中的被動員工。
這其中的原理是,大腦和我們的身體一樣,都需要休息和放鬆,針對腦力勞動者,長期高頻地使用大腦的確有助於我們提升思考力,但是長時間聚焦在一件事上,卻會使思維受到束縛,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會提倡那些從事創作的人們偶爾走神的原因。
這裡提到的走神,實際上就是讓大腦放鬆下來,不再思考把你搞得疲憊不堪的工作,而是去做一些流程性的、無需思考的事情,比如跑步、泡澡、衝杯咖啡等等。
這些事既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又不能使思維太過活躍,那些有相關性的神經元會自己形成連接,有時候靈感會突然冒出來,就是這個原理。其實這並不是突然或偶然事件,而是這種偶爾放鬆一下的舉動使很多信息得到了連接,從而給了你一些提示。
當然並非所有人的工作都屬於創造性的範疇,但是創造價值、能夠學會用新思路、新想法去解決老問題的能力,卻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考慮到這一點,這個話題似乎就有些嚴肅了,它不只關乎於如何高效地工作,而更多的則是關乎於我們如何順應大腦的「工作」規律、規則來調整自己的行事方法。
因此,我在看過書後最大的感受是,書名有些「名不副實」。畢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書中的內容其實已經向我們傳達了如何利用及開發好自己大腦,使其能夠成為我們學習及工作的得力助手。這種能力如果真的被我們學到手,那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豈不是都可以做得更加高效及合理?
了解到大腦也需要休息這一信息後,想必很多整日持續忙碌的人都會鬆一口氣。事實上很多人工作效率不高,並不是因為自己工作能力不夠出眾,而是由於沒有順應大腦的工作節奏,導致大腦處於疲憊狀態時還不得不機械性地處理你發給它的指令,最終落實到你的每一個行為上,就造成了能力不足的假象。
作者平時遵循的工作節奏是聚焦(專注)45分鐘,就會給自己的大腦設定一個15分鐘的放鬆時刻。像那種一次性久坐幾個小時都不會起身的工作狀態,相信很多人都嘗試過,雖然在那一刻,你會感覺到自己充滿了能量,但是這種狀態是無法持續一整天的,甚至是隔天你就感到有些疲憊。這不是心理上的矯情,而是大腦在向你發出「你需要給自己間歇性充電」的信號,只不過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種工作節奏不太健康。
其實做好散焦工作正是為了讓大腦更好地聚焦,在此,作者建議我們運用鬧鐘或是時間表來重新建立自己的工作節奏。你可以嘗試一下工作45分鐘就馬上停下來休息15分鐘的方法。也許很多人會問,這樣不是會把自己的工作進程打亂嗎?其實並不會。
如果暫停工作是你主動(有意識地)去做的一件事,在你心裡對暫停工作這一行為是有準備的。可如果你的工作進程是被其他人或事所打斷的,那麼這個思路就有可能被暫時隱藏起來了,等到那些與其相關的信息出現時,神經元再次連接,這段思路(記憶)才會被喚醒。
這就好比人們睡前如果發現這一天當中有很多待辦事項都沒有被處理就會焦慮或者失眠一樣,心理和大腦都會發出信號來提示你「你還有很多事沒做哦」。可是當你想要做的事被突然被打斷時,你會發現你很難在當時那一刻就馬上回想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休息是有事可做,只是無需動腦思考,但不等同於刷手機、不知不覺給大腦接入了各種各樣的繁雜信息的那種行為,如果真是這麼做了,那麼你原本的思路就很可能被掐斷了,因為這種做法會給原本就已經很疲憊的大腦加重負擔,導致大腦中的信息神經元不斷增加。
要知道,散焦只是為了更好地聚焦,即把大腦當作一個人對待,為它提供勞逸結合的運行環境,而不是將焦點拉到別處,使原本的工作進程無法推進。
重申一下,作者不是反對專注,而是希望通過讓我們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節奏和規律,使我們找到更好地運用及開發大腦的方法,從而達到高效的目的。比如45分鐘聚焦,15分鐘散焦,簡單、有效、可行性也很強,趕快嘗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