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四個自信」。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體與客體、目的(價值)與手段(工具)是辯證統一的,統一於歷史實踐。因此,我們可以說,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源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其中,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根,理論自信是自信之魂,制度自信是自信之本,道路自信是自信之用(表徵)。
自信是一種積極、健康、進取、向上而富有生機活力的情感、意識、態度與能力。一個擁有堅定自信的民族,才能獲得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戰勝風險、自立自強、攻堅克難、超越自我的強大內在能量,並以此激發全民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聚集起強大的社會正能量,支撐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將原有的「三個自信」擴展為包括文化自信在內的「四個自信」,並強調我們黨、國家、民族最有理由自信,頗有啟迪,引人深思。那麼,「四個自信」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文化自信是基礎和源泉
體現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的主體自信
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之血脈,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不僅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浸潤於人的一切活動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文化是人的各項活動的精神基因,具有深厚而長遠的滲透力與持續影響力。「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撐與心理基石,構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文化自信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革命文化的自信,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文化的本質是人化——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以文化人。文化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社會性、能動性、創造性、歷史性與超越性,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於文化的創造力。因此,文化自信的實質與核心是主體自信——對主體自身的本質、能力、創造力的自信。文化自信源於主體的自我意識,源於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是民族情感與心理的精神積澱。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對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反思,來源於對中華民族最深層精神追求的堅定信念,來源於對革命文化的充分肯定,來源於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奮鬥精神的歷史積澱與思想升華。文化自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肯定、中國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我價值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及其對文化自主精神的自覺堅守。
理論自信是靈魂
體現真理自信、價值自信、邏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理論,是立足於時代前沿、洞察社會歷史大勢、把握歷史潮流與規律、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它深刻闡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演進邏輯,是經過歷史實踐證明了的先進思想理論。同時,它也是反映和體現中華民族根本利益與理想信念的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引領方向、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堅定信念的一面旗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實質和核心是對科學的自信、對真理的自信、對價值的自信、對科學社會主義客觀邏輯的自信。因此,它是中華民族自信的靈魂,是構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石與價值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來源於它充滿美感的邏輯魅力,來源於它直面重大矛盾、生動地解答現實問題、建設性地推動問題解決的務實性實踐品格,來源於它把握規律性、體現必然性和富有前瞻性的科學性特徵,來源於它充滿生機活力的現實解釋力與飽含人文關懷的價值正當性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構成中國自信的精神高地與理性支撐,它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滋養力量。
制度自信是根本
實質和核心是客體自信,體現實踐自信、創新自信、審美自信
社會歷史是人的現實活動的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社會制度不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而是在人的自由自覺的社會理性指導下建構出來的社會「物」——社會客體。社會制度既是浸潤在一定文化氛圍中的理念生成物,又是一定思想理論的物質外化與價值承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和引領下建立並不斷完善的,它奠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沃土,生成於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創造實踐,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對象化、客體化、現實化、具象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立足中國國情,以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獨立自主、自主創新、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制度設計與制度建構的歷史實踐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過程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因為它是中國人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它完全打破了社會現代化的西方化這一單一制度模式,使「歷史終結論」得以終結,開闢了和平崛起與全面發展現代化國家的社會主義嶄新模式,反映和折射出制度創新的中國模式、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以及制度審美的中國品位、中國境界與中國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而睿智的實踐自信、創新自信、審美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來源於它是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的制度創新體,來源於它的明顯制度優勢(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更加公平公正的共享發展等),具有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等能力,彰顯出旺盛的生命活力等。同時,由於制度體系負載著一定的價值體系,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也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價值自信。
道路自信是表徵
實質和核心是過程自信、手段自信,體現方向自信
道路自信來源於文化自信,根植於理論自信,從屬並直接服務於制度(目標或目的)自信,也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實表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適合中國國情、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立足中國實際自主選擇和開創的新型現代化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歷史邏輯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既是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價值訴求、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幸福追求的道路,又是遵循和符合歷史客觀規律的現實可行道路(路徑)。中國人民之所以在長期的奮鬥和探索中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歸根到底是由中國的獨特文化傳統、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與價值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邏輯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與目標所決定的。一句話,道路選擇受到文化、理論與制度的規約。一般來說,手段、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可行、有效、務實、管用,歸根到底要看事實,要看它滿足歷史主體目的(目標)的實踐效應、效益與效果。從歷史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人民走上了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開闢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從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世界帶來重大的積極變化。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眾多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國內方面,在國家發展、政治穩定、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社會公平公正、法治建設、人民民主、精神文明、反腐倡廉、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些都奠定了道路自信的堅實基礎,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並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人民幸福目標的現實、可行、高效、務實、管用的發展道路(手段),是完全值得肯定與自信的道路(方向),它構成中國自信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道路自信也間接表徵了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李永勝 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