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第三屆「光」+智能駕駛技術高峰論壇隆重召開,本次論壇邀請了眾多來自整車企業、諮詢機構、科研院所,以及雷射雷達、紅外夜視、攝像頭等傳感器廠商的知名專家、學者到會研討,共話光與汽車電子行業市場前景。以下為廣汽研究院車聯網專業總師&軟體定義汽車項目總監廖磊現場演講實錄:
廣汽研究院車聯網專業總師&軟體定義汽車項目總監 廖磊
非常感謝主辦方還有蓋世汽車邀請我過來跟大家做這個分享。這個話題坦白來說我不確定在座的有沒有興趣,可能太主機廠化了,基本是我們主機廠自己在思考的一些問題,一些對於主機廠也是比較新的概念、做法,所以我真的不確定大家有沒有興趣聽。除了我知道在座有一位吉利的朋友以外,在座的還有其他主機廠或者主機廠的供應商嗎?有兩位,那還好,希望至少能讓這兩位滿意。
這個題目需要解釋一下,如果不解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有點蒙。主機廠視角下的座艙體驗產品化,像吉利、上汽、廣汽這種就叫主機廠,生產汽車的。產品化是什麼,我們買汽車的時候,別人會告訴你這是什麼顏色、性能、OE能,主機廠把它叫特點,就是賣點,這些東西都是用戶可以體驗到的東西。具體來說在座艙裡面,開車坐在駕駛位,乘員坐在副駕或者後面,能夠體驗到的一切都叫做座艙的體驗。主機廠把這些體驗當作一個汽車的附屬功能,這些功能飽含很多,比如自動雨量感應,HUD,座椅可以自動調節等等。
我們現在提出了這些體驗的產品化。產品化的提出,是因為有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叫SDV,這個SDV就是「軟體定義汽車」。隨著軟體定義汽車在主機廠逐步被實現,我們就可能把很多用戶體驗用軟體產品來實現。可能有人會說,過去汽車裡面的功能不也是軟體實現的嗎?這個話沒錯,但是過去汽車的軟體功能很多是由汽車的供應商來完成的,而且同一個功能往往是由好幾個供應商配合完成的。軟體定義汽車,意思是說主機廠自己控制軟體的研發,來管理軟體的開發過程,從設計一個功能,到最後自己把它開發出來,這麼一個事情叫SDV。
因為有了軟體定義汽車的模式,主機廠因而獲得新的能力,我們才可以開始談座艙體驗產品化,也就是說在這種趨勢下面,座艙體驗產品化才有了可能。
我們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汽在座艙體驗產品化方面是怎麼思考的,其實我們也是剛剛開始。這個話題對座艙裡面各種硬體供應商有什麼意義?過去要成為主機廠的供應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主機廠有非常嚴格的入門篩選,軟體定義汽車實現以後會帶來一種變化,只要你符合了我的數據規範和安全規範,傳統的一級供應商這種格局會打破,範圍會擴大很多,這是大家做硬體供應商的,有可能感興趣的點。
座艙體驗的產品化有三個驅動力
第一個是競爭。大家知道特斯拉來到中國以後,給中國的主機廠帶來很大的衝擊,迫於競爭的壓力,主機廠不得不去面對它,用SDV這樣的一些實現方法去完成整車的研發。在SDV的驅動下主機廠的視角,我們要開始考慮座艙的體驗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自己要把它實現出來,這就是主機廠視角變化的意義。
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後面講的東西更多是座艙體驗方面的一些理論,或者是一些軟體的東西,你們會覺得為什麼沒有談到HUD,沒有講到毫米波,或者體徵徵測,座艙裡面的一些大家熟知的具體技術手段沒有談到,那是因為我們用軟硬體分離,把硬體抽成了我們服務的組件,所以今天我們不會談到比較多的硬體技術。
座艙重要性的原因在於三點,它給用戶的體驗來自於六個維度,這六個維度就是我們佛教裡面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佛教的大拿在幾千年前幫我們總結的很好。無論是觸感還是空氣溫度的感知,溼度的感知,座椅對你的支撐,或者你摸方向盤、觸控螢幕之後給你的反饋,這是體;還有意,我感覺熟不熟悉,感覺很大、感覺很放鬆,意是一種比較抽象的體驗。但是總的來說,佛教已經幫我們總結的很好,座艙能夠給駕車人員的體驗就是這六個維度,說起來有點太懸了,但是它恰恰是我們座艙設計的六個出發點,我們可以從這六個出發點,把座艙體驗設計的更加結構化。
座艙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把它抽象出來:
第一,和車輛相關的。當你開出來的時候可以隨時知道車輛是不是運行正常,有沒有出現故障,儀錶盤裡面出現燈的時候,你至少可以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座艙需要告訴我們所有有關車輛狀況的信息。
第二,和行程相關的。當我坐到車裡面的時候,一定有一個目的地,知道這個地方和沿途車輛目的地相關的信息,比如說堵車了、冰雹了,哪裡可以加油。
第三,和外部世界相關的,比如我想聽首歌,這個歌是雲端的,或者我想吃麥當勞,這個麥當勞在哪個地方,或者我想聽聽八卦。
座艙會告訴你這三類信息。座艙還需要提供給你這個駕駛中的服務,這個服務又分兩類:
1、來自第三方的。車輛以外的服務商給你的服務,比如你想加油、買麥當勞都屬於第三方的服務。
2、組織車載裡面的硬體能力,給座椅開一個加熱、開一個通風,把座椅打開,把車窗搖下來,除菌、除塵,現在有了未來沒有,或者現在有了可以加進去的這些服務。
這幾個就是我們座艙體驗設計的基礎,同時也證明了座艙的重要性,在你開車的過程中,關鍵的就是座艙的一切。
這就來到了我們座艙體驗的產品化。過去主機廠或者傳統行業裡面,汽車的賣點,它有什麼特點,在過去主機廠、傳統車企裡面,不把這些特點叫做軟體產品,所有的特點都是依附於汽車的,像童話裡面,笑容不可以脫離面容而存在。汽車行業裡面,軟體過去沒有它應有的地位,沒有被當作一個管理對象。
所有的一切都叫Feature,我們現在提這個概念,是廣汽,也是我們團隊提出來的,我們叫汽車裡面的所有Feature,只要是這個Feature需要用軟體實現的,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UESP,用戶體驗的軟體產品,或者用戶可以體驗到的軟體產品,叫UESP,它也是軟體定義汽車模式下的要求,我們可以用單一軟體來實現Feature,UESP比Feature要小。有一些Feature,比如說造型它和軟體無關,你看到的造型是這個樣子,顏色也無關,除非未來軟體可以變形了,那是另外一回事,至少現在造型和軟體無關,現在有很多功能和軟體有關,這個Feature是最大的概念,而UESP是裡面大的部分,座艙的UESP是子集,更好的範圍,我們把座艙體驗產品化就提出來了,就是座艙UESP,用軟體的產品表達出來了,UESP座艙域。
Feature和UESP有很多差異,差異在哪裡?我們至少總結出來了五個維度:
1、看待的角度不同。Feature是賣汽車的人提出來的,因為我賣汽車,它有哪些功能,被看成是汽車的屬性,而不是獨立的課題,Feature是依附於汽車的,笑容是依附於面孔的,你不能單獨有笑容。從汽車銷售產品來講,汽車裡面的功能可以單獨購買,像特斯拉可以買後座椅加熱,可以單獨被買的功能,它就是一個軟體產品,你需要給它一個身份,它的構思、產品到最後的生命終結,需要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UESP是有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的獨立產品,過去的汽車你買回家以後有什麼功能就是什麼功能,不可能再改了,也不可能有新的功能進去,但是特斯拉把這個打破了,你買回來的車天天可以更新,玩車像玩手機一樣,我們UESP就可以幫助主機廠去給客戶不斷地推送新的功能,你買一臺車,這個車貶值很快,因為不斷有新的車更新上來,所以你的貶值曲線會放緩,這對於主機廠是一件好事情。
2、覆蓋人群不同。主機廠以前賣車的時候,要考慮把重要的功能搭載上去,以前設計汽車的時候,搭載功能它會非常小心,會有一個原則,我儘量用比較少的成本去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這樣的功能我才搭的上去,這是它的ROI最高的。但是SDV這個模式下,我們的UESP不再是一定要所有人都喜歡的功能,或者絕大部分用戶喜歡的功能才往上搭載,這個時候一些長尾的需求、亞文化的需求是我們訴求的對象,也就是說會解決一些精準小範圍用戶的長尾需求,這就是特斯拉幹的,比如特斯拉的愛犬模式、露營模式,這種功能非常罕見,但是特斯拉滿足了它,因為滿足這個需求不需要什麼成本,開發軟體不需要成本的,它能滿足這部分需求,露營模式也是,有多少人開車出去露營呢?這是設計汽車的邏輯改變,只有把座艙體驗產品化了才可以做到。
3、表現形態不同。這個就比較技術化了,過去的功能是由很多供應商開發的,由這個車裡面很多不同供應商的硬體、協同來完成,他們之間靠通信來完成,而現在單一的軟體完成就可以了。
4、運行環境不同。軟體得有一個地方跑,而且是主機廠自己開發的軟體,不是某一個供應商開發的,你不能放在某一個供應商,這個就是我們主機廠談了很多的域控制器,必須有一個獨立的軟體來跑它,很多人想不清楚,以後我們要節約線束,節約ECU,這個說法不完全錯,就是我需要一個軟體來跑它,意思就是這樣。
5、開發主體不同,過去的既有軟體又有硬體,現在是把它綁死了。
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UESP是不是值得這麼叫,涉及到它有沒有一個結構化的可能,如果沒有結構化的可能,概念就是概念。我們發現所有的UESP有同樣的結構,這個是很讓人興奮的事情,也是我們團隊研究的一些成果,說起來很簡單,這個結構是這樣的,它的結構有這麼三個圈組成的:場景、服務加交互。汽車,尤其座艙裡面,能夠提供給用戶所有體驗到的功能都是由這三個組成的。當處於一個狀態的時候,無論這個狀態是來自於車輛的狀態,還是駕駛員自己的身體狀態,或者環境的狀態,當出現一個狀態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服務來為你服務,而這個服務提供給你的過程是需要你和系統進行交互來完成的,所以說所有的UESP都是由這三個部分構成的,中間還有一個決策,用什麼樣的服務、什麼樣的交互方式提供給你,所有的座艙軟體體驗產品都是有這麼一個結構體驗給用戶。
所有的場景就是狀態,汽車的使用者和外部環境的多種狀態組合,它們的組合、不同的矩陣、多維的空間就構成了場景,還有服務,這個服務我剛才提到了第三方服務和車載功能,還有交互,交互也是有結構的,它是由交付的周期和交付的層級構成的。
這樣一個結構化就帶來什麼樣的可能?這個可能在於我們可以在硬體結構、軟體結構和開發工具鏈上去實現它的,我們可以對硬體,對域控制器提出要求,你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作業系統,我這個UESP客觀上要求你的作業系統具備以上特點,舉個例子來說,我的座艙可能調動一個跨域的傳感器,作業系統之間怎麼完成跨域的調用,SOA就出來了,各個系統之間是有邏輯的、是有聯繫的,而不是所有的都砸到了主機廠的頭上,它是有邏輯的。
座艙功能設置和交互,我舉個例子,當下小雨的時候,駕駛人員的心情比較憂鬱,系統給你推薦,要不要聽一首憂鬱的歌,它可以通過雨量傳感器下小雨,大雨不行,它感覺到你不太開心,就問你,這是一個產品,我們想把這個產品設計出來,或者我們已經設計出來了,應該怎麼樣放到車裡面去,這個就涉及到座艙功能的設置和交互的設計。
UESP設計好以後分成兩類,按什麼分成兩類?一類是我們在座艙裡面放一個實體鍵,讓這個鍵擔負起喚醒這個功能的應用,還有智能的識別、DMS,或者多種感知的融合。憂鬱了,給它推一首歌,這個地方談的是第一種,當你設計了座艙裡面的功能,希望用戶去用它,這個時候會帶來一個問題,以後汽車裡面的軟體會越來越多。大家可能開過一些豪車,越是豪華的車越有一個可能性:裡面的功能很多,你會找不到它,第一個是你不知道有這個功能,第二個是即便你知道這個功能,但是你找不到它,不知道這個鍵在哪裡。
我做一個調查,多少人知道車霧燈的開關在哪裡?舉個手就行了,還是有的,但是比例非常少。坦白來講,我自己也不太清楚,這個就是座艙的布置問題,當我們功能很多的時候,你對應物理按鍵非常多的時候,怎麼找到它,這是一個問題,叫做可發現性。
大家發現中控屏不太好操作,畢竟有點遠,你要操作就要看清楚,按鍵很小,比如我有時候放一首歌,這個歌很好聽,但是我又看不到歌詞,你的視線離開屏幕過長,安全隱患就出來了。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式?這時候語音交互就出來了,現在有一種說法叫所見即所得,但是也是部分實現的。但語音之後還有沒有更好的交互方式呢?讓系統、讓車告訴你一件事情的時候很長,比如說幫我找停車場,它找到了,但是找到了很多個,但是你希望它告訴你第一個停車場在會展中心2號館,這個需要很長時間,如果它把所有的都念一遍,你就錯過出口了,而且語音老說「你好什麼什麼」,很傻,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我們還在研究這個事,一定會有更好的體驗。
新的更好的座艙裡面的功能布置有幾個要求:
第一, 是容易發現。這個功能我作為一個新司機,或者沒有開過你這個車的司機坐在車裡面能夠很好的找到它,最好的是不需要翻手冊就能夠找到,但是現在我認為沒有主機廠做到,廣汽在研究這個事,能不能做到我也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研究是值得的。
第二, 交互效率高,不要我說很長一段話,它才知道我要什麼,交互的效率很重要。
第三, 是有效的反饋,當很多車、很多部件進行操作以後,我可能不記得我的空調是多少部,不記得座椅多少級,很多狀態,這些狀態要能夠很友好的反饋給用戶,你知道當你在車裡面找不到狀態的時候很惶恐。
第四, 是安全交互,無論什麼動作,它說我做,都必須在安全的環境下完成。
這是四個要求,從基本的到高級的。
這個太技術了,在座艙UESP的交互過程中,我們把它抽象出來了,對於用戶來講,你會有一個發現的功能周期,這個周期也是互動設計的一個重點,即便你還沒有去碰它,去發現它這也是一個交互。對用戶來講除了發現還要有勇氣發起、主機輸出選項、用戶輸入選擇,每個裡面都有一些設計的關鍵點,這個也是我們做的分析,但是具體就不講了。
剛才我們談到UESP座艙體驗化的必要性,它的價值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怎麼樣?最後一個是怎麼樣把它開發出來,我們認為在人力汽車這種模式下,會出現開發的工具鏈,這種工具鏈的產品會為汽車產業帶來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在座的可能做軟體的比較少,如果做軟體的多,聽到這個話可能會比較開心。
第一,這個工具鏈它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UESP的結構化,這個結構讓工具鏈的實現成為了可能。
第二,工具鏈將大幅的提升整車能力,我們做過測算,現在做內飾的系統,正在建一個初級的工具鏈系統,經過測算,這個工具鏈一旦建好,像我剛才說的下小雨,車主有點憂鬱聽見一首歌,我們三天就可以開發出來,成本非常低,而傳統主機廠開發這個功能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可能需要三個月。
第三,工具鏈將快速靈活設計座艙的交互方式,同一個產品不同的用戶來使用,它的交互方式是不一樣的,甚至可以用戶自己定義,你可以用喜歡的方式來使用同樣的產品。
第四,工具鏈將緩解主機場缺乏軟體開發和軟體管理能力的狀況。
第五, 工具鏈將帶來軟體產業的巨大支付。
我的內容介紹完了,下面是個人公眾號,可以聊一聊,有關UESP的論文也公眾號裡面。
提示:本文根據發言整理,未經專家審核,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