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項目】非遺竹編——編織美好生活

2021-02-19 寶山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

繼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明確邁向鄉村振興的路線圖: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2020年寶山區社區公益服務扶持引導專項資金支持下,美麗鄉村會客廳·參與式營造計劃內容之一,鄉村自組織培育在「蝴蝶蘭」美麗鄉村會客廳的八個村中開展。本場到達鄉村自組織培育聚源橋站——非遺竹編自組織培育。

中國竹編工藝歷史悠久,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據有關資料推測,竹編加工技術的成熟最遲不晚於西周,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竹編樣式已經有人字紋、 多角形空花、方格十字形、矩紋、條帶式等多種形式。

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竹編工藝也一度成為民用器具的主要製作方式,竹編產品構成了傳統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耕社會,民眾日常生活裡會用到很多竹編製品,如簸箕、籮筐、竹篩子、竹籃、鬥笠等。

20世紀初期,南方的竹編工藝開始興起,竹編技法日趨完善,編織技法已達 150 多種, 器物品類達 10 多種。隨著新中國建立,大力恢復農業生產,竹製農具需求急劇增加, 竹編工藝得到蓬勃發展。

21世紀以來,新材料不斷湧現,塑料、金屬製品逐漸取代傳統的竹木產品,佔據日用品的市場。傳統竹編工藝受到巨大衝擊,竹製品幾乎被淘汰,竹藝人面臨生存困境。

傳統竹編作為農耕時代下的生產方式,隨著工業化生產的不斷發展進步,受到工業化大生產的強烈衝擊,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中顯現頹勢,逐漸沒落。竹編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從興盛到沒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竹編工藝及其製品見證了農耕文明的繁榮,凝聚了民眾的造物智慧。2008年,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月浦竹編文化,通過圍繞竹編文化建設,促進竹編文化更好地為鄉村發展服務,增加鄉村活力,促進非遺文化與鄉村自治的雙贏,2020年12月23日和2021年1月18日,上海合築先後兩次對聚源橋村進行竹編自組織隊伍培育,活動邀請了專業的竹編老師來對感興趣的村民進行竹編教學工作。通過公益培訓,湧現出一批民間藝人。

在竹編文化的帶動下,我們對村民進行了廣泛的動員,激發了村民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竹編得到了村民的重視,他們現在對竹編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一個非遺的文化符號上面。本次聚源橋村自組織建設,通過對月浦非遺竹編的傳承和發展,培養更多村民對竹編的興趣和了解,讓竹編文化走進鄉村,讓村民接受號召,願意接受非遺竹編的學習。

竹編自組織隊伍的培育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它對於技藝有著較高要求,且需要相當程度的耐心與較長時間的學習,堅持竹編技藝學習的手藝人的發展,實現竹編非遺文化的傳承,僅僅依靠一點興趣,一次竹編體驗,一場竹編文化普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後續將繼續對竹編隊伍進行進一步培育,期待這些嘗試能挖掘出這些鄉村手藝人,促進鄉村自治,也希望通過該途徑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

此次活動為鄉村竹編文化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既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村民物質文化生活有了進一步改善提升,培養了團隊成員對自治隊伍的認同感及獲得感。

同時我們也期待更多村民朋友能加入竹編隊伍,使月浦竹編得到傳承,將月浦鎮的「非遺「文化得到發揚。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每個人應有的文化自覺。通過聚源橋村培育自組織隊伍,把非遺傳承引入鄉村的自治團隊建設,探索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自治的方法與途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使村民對竹編文化有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同時通過動手實踐的竹編體驗活動,豐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傳承傳統竹編技藝。這種學習了解和體驗過程也是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

「上海合築」 是由一群專業設計師組成的公益機構,以【人人參與,合力共築,共同營造美好社區】為倡導,其核心專業能力包括社區及鄉村營造實踐與研究,開展社區調查、社區規劃、空間更新、活動策劃等。

  「上海合築」  落實城市屬於人民的指導思想,致力於以駐地工作站的方式指導社區及鄉村營造,建立設計公益平臺,搭建管理部門和居民需求的有效溝通途徑,直面社區建設中的居民需求,分別以社區整體發展構想、公共空間營造項目的選擇、營造實施過程三個步驟開展工作,銜接專業人員和社區需求,組織各類人士共同參與,實現從規劃設計到建造實施的全過程公眾參與。

願與您攜手,共同營造美化家園

歡迎您的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非遺竹編走進仁壽文同學校
    9月18日,四川省社區文化藝術促進會非遺竹編走進仁壽縣文同實驗初級中學校,開展竹編興趣公益課程。國家非遺竹編工藝課也列入該校其中一門興趣課,並有專業竹編教室。參加這天興趣公益活動的有16位學生,主要編織小帆船。非遺竹編傳承人郭志爰,在課堂上採取興趣教育方式,首先抽答什麼是竹編?每家每戶的竹器有哪些?學生們爭先恐後回答有:筷子,燒箕,竹凳,蘿筐,篾席.....,然後,郭志愛開始講竹子篾絲的形成過程。從斷竹,起篾絲,編織,這過程進行講解。
  • 年公益傳授竹編技藝近萬人次 她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
    這是她專為第二天到木雕小鎮研學的孩子們準備的,她將用這些纏在細鋼絲上的絨條結合篾條,教孩子們編織一款新的竹編花器。因為這項心血來潮的創意,蔡紅光在義烏小商品城尋找了一個下午,終於滿載而歸。這只是她近幾年來從事竹編技藝公益傳播的一個縮影。
  • 竹編畫、竹編燈籠……這裡的殘疾人巧手織出美好生活
    新華社成都7月28日電(記者陳健)幾根細長的青黃色篾條,在手指間纏繞、飛舞,一會兒工夫,原本雜亂無序的篾條逐漸顯露出燈籠的模樣……這是51歲的殘疾人王志成在指導幾名婦女編織竹燈籠。  王志成是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居民,多年前的一場車禍,讓他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但這個當過兵的漢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勁。
  • 領略非遺風採,編織美好生活——廣內溫馨家園開展非遺系列之收納筐...
    為了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地區殘疾人文化生活,12月9日上午,廣內街道溫馨家園開展非遺系列之收納筐編織活動。活動邀請專業非遺老師前來授課,帶領大家領略非遺風採,編織美好生活。活動伊始,社工引導大家仔細了解了編織工具的使用方法,並為大家展示了精美的編織樣品。緊接著,非遺老師開始編織收納筐的筐邊。老師教的耐心,殘疾朋友們學的也非常用心,不時有學員舉手請求老師指導編織,現場學習氛圍十分濃厚。時間很快在這一教一學中流逝,換來的是一個個輕便耐用的收納筐成品相繼出爐。
  • 編出美好生活!嘉興秀洲非遺傳人編織「王店籃」半個世紀
    大家把會編織這種竹製品的師傅叫「竹匠師傅」,他們把竹子做成畚箕、蠶匾、草筐、背簍等農具,在農村,需求量很大。鍾永和14歲進廠學編織竹具,至今已經有52年了。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就是靠著這門手藝,讓小日子越過越好,尤其近幾年自己不斷創新「王店籃」的編法,不僅成了秀洲區的非遺傳承人,還有許多網絡訂單紛至沓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這隻小小的籃子現在居然還成了香餑餑。」
  • 赤水竹編混搭上海蝴蝶酥,首屆非遺購物節上的好物還有哪些?
    竹編配蝴蝶酥,只是第一單提起赤水竹編,大家一定還記得去年進博會上,上海的鳳凰自行車與遵義的赤水竹編「牽手亮相」,不僅展示了非遺和老字號「硬核實力」,也是一種「精準幫扶」的示範。從貴州來上海,他們系統地學習了如何推動了非遺資源的開發性保護和傳承。來上海之前,從竹雕和竹編的技藝上,盧華英非常精湛,不過她的不少代表性作品,都是請相關老師幫忙構圖和設計的。
  • 親子DIY活動,跟著非遺大師學竹編
    7月18日,時值周末,由共青團高坪區委主辦、向日葵教室承辦的「跟著非遺大師學竹編」親子DIY活動在長樂鎮竹編非遺傳習館拉開帷幕。當天下午2時30分,在竹編非遺傳人萬學的帶領下,孩子和家長們手拿削薄的竹蔑,按照「一挑一編法」,有序地製作「竹編船」等相對簡單的竹編品。雖然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觸竹編,但大家依然熱情不減。家長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既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感受非遺的魅力,非常有意義。
  • 北川黃強用棕葉竹絲 編織出人生新維度
    十多年來,他研發的草編、竹編系列產品達10大系列1500餘個種類,遠銷歐美、東南亞地區,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非遺生產性保護之路。編織出來的人生路黃強的竹編、草編香囊系列作品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巴拿恰商業街一個門店,擺放著各類羌族草編、竹編工藝產品。
  • 雲華竹旅:仿真竹編龍蝦紅了產業 竹編文化傳承富了百姓
    初冬的中國竹藝城透著微微涼意,幽幽竹林間,竹編大師陳雲華正忙著編織仿真竹編龍蝦樣品。竹篾、銅絲、手鉗、粘膠等工具擺滿桌面,兩支紅色仿真竹編龍蝦樣品立體喜慶、生動逼真。藝術來源生活,又高於生活,為真正編「活」竹編龍蝦,陳雲華專門買了一對活龍蝦助力編織。大到龍蝦體態、小到眼睛蝦須,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讓陳雲華巧記在心。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
  • 非遺需要原汁原味地傳承,但更需要創新設計、走入生活
    頗具現代設計感的圓環形大竹燈從屋頂錯落吊下,編織手藝來自東陽竹編非遺傳承人何紅兵;禮服裙和高跟鞋上氤氳著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名作《千裡江山圖》,均由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以緙絲手藝織就;晚禮包《阡陌》上銀絲縱橫交錯光華優雅,來自凱裡市苗銀鍛造技藝傳承人劉兵最傳統的銀花絲工藝。銀花絲鍛造晚禮包《阡陌》。
  • 地球儀、南瓜盒、涼帽…成都這些竹編手藝人太牛了!
    本次大賽以「創新產品」為主題,以「技能是基礎,創新是關鍵,實用是核心,振興是目標」為原則,開展以成都市「瓷胎竹編」、「道明竹編」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為主的傳承人群的技藝競賽活動。都江堰石羊鎮清水村的劉忠青,號稱「劉椅子」,祖輩三代的傳承讓「劉椅子」在當地有很響的名頭,這次比賽,他也帶來了自己的拿手竹編椅子作品。「做工精細、選材紮實、造型也美觀,可惜就是不該用鐵絲來綑紮靠背處。」現場專家的一席話讓「劉椅子」聽後也不住點頭:「回去用藤條或竹片實驗下」。
  • 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成都非遺底蘊深厚,項目眾多。今天,成都非遺傳承人用創意創新,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繹出時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為成都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不過,如果你去過崇州市道明鎮重慶路上的「丁知竹」竹藝館,一定會驚嘆:「原來竹編還能這樣做!」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我一輩子不識字,幹了50多年篾匠,沒想過60歲了還能玩網際網路,讓這麼多人知道我竹編老李。」李年根感慨道。    從小做篾匠的「竹編老李」    李年根出生在江西新餘分宜縣洞村鄉。他3歲喪父,6歲跟隨伯父生活,8歲半就開始跟著伯父做篾匠,13歲就能帶徒弟,15歲自立門戶。    「做篾匠好苦的。
  • 成都民宿.崇州歸野民宿預訂-沉浸在2000多年竹編歷史非遺小鎮民宿
    成都歸野民宿所在的崇州道明竹藝村,有2000多年竹編歷史,也是「非遺」項目體驗基地。道明竹藝村有五位竹編非遺傳承人居住、生活,傳統的竹編手藝也在這裡代代傳承;道明·竹編博物館、三徑書院、竹裡·建築點亮鄉村、見外美術館...等都是很有收穫的!
  • 【品非遺】零距離體驗非遺技藝 秀湖國際非遺小鎮人氣旺
    在編藝綜合館內,一個個手工編織作品整齊地擺放在桌上,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據悉,中國編織藝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已被國家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序列。目前,這門古老技藝逐漸從實用性向藝術性過渡,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秀湖國際非遺小鎮的編藝綜合館按照草編、竹編、藤編、繩編四種類型,展示了日用品、家具、玩具、鞋帽等編織工藝品。
  • 男子做竹編40多年滿手疤痕,編織一個手提籃賣三千多元
    在安徽省皖南古徽州區的績溪縣,至今還殘存著一個古老的婚嫁習俗:家中閨女出嫁,嫁妝裡包括竹器、銅器、木器,一般分別是手提籃、火爐、梳妝櫃等,這其中手提籃就是職業篾匠用竹子手工編織而成的。時過境遷,依然遵循這種婚嫁習俗的家庭數量已不多,掌握竹編技能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
  • 省社促會「 非遺」竹編進社區
    8月25日,在成都市成華區八裡社區裡,與往常不一樣,有十幾個中年婦女帶上孩子,走進會議室,來這裡欣賞竹編大師郭志愛,編織小玩藝。郭志愛將幾匹竹絲,在手上幾個迴轉,變成了一隻鹿子。小朋友們很是好奇。 據社區一工作人員說,今天是社區聯合四川省社區文化藝術促進會,邀請竹編非遺傳承人郭志愛
  • 竹子編出美好生活:竹可以抽成絲 剝成紗 繪成畫
    原標題:竹子編出美好生活: 隨著生活的進步,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竹編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集實用、藝術、審美為一體的竹編工藝製品更多地走進大眾視野,在裝點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編織」出了竹編藝術家的美好生活。   竹籮換回拖拉機   5月18日晚,陳雲華從深圳趕回四川青神,參加縣裡舉辦的竹編產業推進會。
  • 守護非遺:巧手慧心的她,用薄如蟬翼的竹絲作畫
    相信你見過不少用竹子編織的物品,比如我們常用的竹蓆、竹筷,還有竹凳、竹簍等,但你也許沒聽過竹子還能作畫。 將100斤的竹子製作成僅有1兩左右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再用挑、破、壓、拼等多種編織手法,編織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竹絲畫。這正是上海非遺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的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