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明確邁向鄉村振興的路線圖: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2020年寶山區社區公益服務扶持引導專項資金支持下,美麗鄉村會客廳·參與式營造計劃內容之一,鄉村自組織培育在「蝴蝶蘭」美麗鄉村會客廳的八個村中開展。本場到達鄉村自組織培育聚源橋站——非遺竹編自組織培育。
中國竹編工藝歷史悠久,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據有關資料推測,竹編加工技術的成熟最遲不晚於西周,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竹編樣式已經有人字紋、 多角形空花、方格十字形、矩紋、條帶式等多種形式。
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竹編工藝也一度成為民用器具的主要製作方式,竹編產品構成了傳統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耕社會,民眾日常生活裡會用到很多竹編製品,如簸箕、籮筐、竹篩子、竹籃、鬥笠等。
20世紀初期,南方的竹編工藝開始興起,竹編技法日趨完善,編織技法已達 150 多種, 器物品類達 10 多種。隨著新中國建立,大力恢復農業生產,竹製農具需求急劇增加, 竹編工藝得到蓬勃發展。
21世紀以來,新材料不斷湧現,塑料、金屬製品逐漸取代傳統的竹木產品,佔據日用品的市場。傳統竹編工藝受到巨大衝擊,竹製品幾乎被淘汰,竹藝人面臨生存困境。
傳統竹編作為農耕時代下的生產方式,隨著工業化生產的不斷發展進步,受到工業化大生產的強烈衝擊,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中顯現頹勢,逐漸沒落。竹編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從興盛到沒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竹編工藝及其製品見證了農耕文明的繁榮,凝聚了民眾的造物智慧。2008年,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月浦竹編文化,通過圍繞竹編文化建設,促進竹編文化更好地為鄉村發展服務,增加鄉村活力,促進非遺文化與鄉村自治的雙贏,2020年12月23日和2021年1月18日,上海合築先後兩次對聚源橋村進行竹編自組織隊伍培育,活動邀請了專業的竹編老師來對感興趣的村民進行竹編教學工作。通過公益培訓,湧現出一批民間藝人。
在竹編文化的帶動下,我們對村民進行了廣泛的動員,激發了村民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竹編得到了村民的重視,他們現在對竹編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一個非遺的文化符號上面。本次聚源橋村自組織建設,通過對月浦非遺竹編的傳承和發展,培養更多村民對竹編的興趣和了解,讓竹編文化走進鄉村,讓村民接受號召,願意接受非遺竹編的學習。
竹編自組織隊伍的培育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它對於技藝有著較高要求,且需要相當程度的耐心與較長時間的學習,堅持竹編技藝學習的手藝人的發展,實現竹編非遺文化的傳承,僅僅依靠一點興趣,一次竹編體驗,一場竹編文化普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後續將繼續對竹編隊伍進行進一步培育,期待這些嘗試能挖掘出這些鄉村手藝人,促進鄉村自治,也希望通過該途徑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
此次活動為鄉村竹編文化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既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村民物質文化生活有了進一步改善提升,培養了團隊成員對自治隊伍的認同感及獲得感。
同時我們也期待更多村民朋友能加入竹編隊伍,使月浦竹編得到傳承,將月浦鎮的「非遺「文化得到發揚。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每個人應有的文化自覺。通過聚源橋村培育自組織隊伍,把非遺傳承引入鄉村的自治團隊建設,探索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自治的方法與途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使村民對竹編文化有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同時通過動手實踐的竹編體驗活動,豐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傳承傳統竹編技藝。這種學習了解和體驗過程也是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
「上海合築」 是由一群專業設計師組成的公益機構,以【人人參與,合力共築,共同營造美好社區】為倡導,其核心專業能力包括社區及鄉村營造實踐與研究,開展社區調查、社區規劃、空間更新、活動策劃等。
「上海合築」 落實城市屬於人民的指導思想,致力於以駐地工作站的方式指導社區及鄉村營造,建立設計公益平臺,搭建管理部門和居民需求的有效溝通途徑,直面社區建設中的居民需求,分別以社區整體發展構想、公共空間營造項目的選擇、營造實施過程三個步驟開展工作,銜接專業人員和社區需求,組織各類人士共同參與,實現從規劃設計到建造實施的全過程公眾參與。
願與您攜手,共同營造美化家園
歡迎您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