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皇權分崩離析,天下群雄並起。其中這裡面數項羽的實力最大,劉邦次之,當秦朝滅了後,項羽和劉邦就廝殺起來,爭取天下。
開始幾戰,項羽把劉邦打得抱頭鼠竄,可是越到後來,項羽慢慢驕狂起來,不聽謀士範增的進諫,殺了二十萬降卒,惹得天下大怒,民心所向漸漸轉向了劉邦,後經幾場戰役,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半夜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漢軍吹起楚曲,項羽的楚軍聽到家鄉的曲子,紛紛逃散。
第二天項羽逃到烏江邊,烏江亭長擺渡過來,要求他趕快逃走,但是項羽見大勢已去,失敗的情緒籠罩著他,他拔劍自刎。自此,劉邦取得勝利。
劉邦原是沛縣的一個混混,當地一個名門望族辦酒宴,他分文不帶,卻要上別人家堂上宴桌就坐,主人家好生奇怪,說:洒家辦酒宴,你分文未禮,還要上座?
劉邦大笑道:我出禮錢一萬,暫且記著,待我日後榮升之時一併還上。
就這樣,劉邦大吃大喝,順便把主人家的女兒也給娶了,這個主人家並非別人,而是呂公,呂公喜歡給人相面,看見劉邦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還把女兒呂雉嫁給他。
從劉邦的故事可以看出來,劉邦是個幹大事的人。劉邦能幹成大事,主要有三點:
一是心存大志,持之以恆-成事之因。劉邦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看見秦始皇的車隊,皇帝坐在裝飾華美精緻的車裡,威風凜凜,劉邦就說:大丈夫生來就應如廂。嚇得身邊的人趕緊捂住他的嘴巴。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劉邦在很小的時候,就志向不凡,想成就大業。後來,在幾十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他持之以恆的努力,發奮圖強,終成大事。
二是寬容豁達,律己恕人-成事之本。一個人要想取得別人的追捧,就應該時時想著別人的利益,不要老是想著自己的那份,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你沒有一個人支持,那樣就很難有所作為。怎麼樣能取得別人的支持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律己恕人。
你嚴厲要求自己,對別人寬恕,別人就會對你有好感,因為別人跟你在一起很舒服,再者,你對自己嚴厲,自身的修養就會很高,是個人都喜歡跟修養好的人在一起共事。
項羽在每一次戰鬥中獲得後,他對手下人分賞是很少的,而自己的利益獎賞則是最多的,這點很能影響別人的不滿;而劉邦不同,每一次作戰勝利後,他則是把大部分利益獎賞給手下將士,而自己得的部分少得可憐。這個也是劉邦取勝的原因之一。
三是審時度勢,慮定而動-成事之機。楚漢相爭時,戰爭的天平傾向項羽,項羽實力最強,於是分封了十幾個諸侯王,並沒有形成王制集權的局面,這樣就自己消費了自己實力,而這十幾個諸侯王,又因為分封的不公而心有怨言,導致矛盾越積越深,大家都想自己稱帝稱王。
這個時候,劉邦分封在四川這個最窮困的地方,他採用韓信的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兵中原,結果把項羽打得大敗。
所以一個人在落敗的時候,不要心急氣焦,要審時度勢,靜待事情發起的變化,再根據變化採取相對應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