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佛不能脫離生活,尤其是在家人,更不應該把家庭視作累贅,而是要把家庭當成修行的道場。這其中的道理也顯而易見,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假如連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六親眷屬都難以度化,還談何普度眾生呢?並且,家道的隆盛,也為我們提供修行的資糧,和睦興盛的家庭可以說是莫大的福報。
然而,佛說諸行無常,世間萬有無不是隨因緣聚合而生滅,都在經歷成、住、異、滅的過程,家庭當然也是如此。家庭開始敗落時,常常是由於下文的三個逆緣,它們也成為了家庭衰敗的徵兆。
其一、懈怠放逸,不知節儉。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學佛人居家處世,一定要恪守「勤儉」二字。所謂勤儉,就是正命求財,供給家庭日常用度,而且樸實、不虛華,更不與人攀比。也就是說,非但修行上要勇猛精進,不貪圖享樂,家庭生活更是如此。
《雜阿含經》中有言:「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兩句經文,前半句教人勤勞,後半句則是教人節儉,勤儉是持家之本,離開這兩個字,一個家庭必然會敗落。
其二、薄情寡恩,尤好諍訟。
出家人萬緣放下,但是家庭卻是講「情」的地方,以佛理來講,眾生無緣不聚,親屬之間因「情執」而成為家人。曾聽師父講過,在家人不要過問出家事,我們在家的佛弟子,就要和睦家庭,親愛家人,不能以出家人的規矩要求自己。但是,在家庭中,成員間卻常因薄情寡恩、好爭訟而出現裂痕。譬如,我們常講言多必失,再親近的情感,可能也經不住頻繁的爭吵。
那麼,家庭當中多為何事爭訟吵鬧呢?古德云:「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由此看來,財產和情緒,乃是家庭爭執的主因。但實際上,平和才是家庭的最終歸宿,和睦才是千金難求的。宏大的殿堂,離不了地基,在家學佛,就要從隨順家人間的因緣,由孝敬雙親,供養妻兒衣食開始,築牢修行的根基。正如《大方便佛報恩經》中所言:「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家庭亦是道場,其中蘊含無量的功德。
其三、家有二心,心力不齊。
佛門中有句話,叫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個人的心力用在佛道上,則佛果可成,家人的心力若能用到一起,則家業興旺。
《地藏經》雲,眾生各有宿世因緣,即便是一家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也千差萬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每個心念都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只要家人的言行舉止以「善」為止歸,我們就應當隨順。佛法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能轉變心行,而不被外境所左右,才是真正的修行。反過來說,老話常講「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家中人心不齊,家道必然衰落。
家人之間,以莫大因緣而相聚,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家庭的興衰,眾人皆有責任,而對於學佛人來說,若能和睦家庭,親愛家人,雖然身處俗世,亦能將家庭變成一片功德海。所以,當家中出現文中三個敗落的徵兆,就要當心了。南無阿彌陀佛。#學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