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子女憶「老頭兒」:父親擅於發現生活中的美

2020-12-14 天眼新聞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有人說,汪曾祺的文字總是淺淺淡淡、舒舒緩緩,仿佛一個鄰家老頭敘述凡俗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11月21日,由貴陽孔學堂舉辦的「百年汪曾祺」系列紀念活動首場——「子女眼中的汪曾祺」對談講座在明德廳舉行。座談由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汪曾祺研究專家楊早主持,特別邀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汪曾祺先生之女汪朝,為現場的「汪迷」朋友講述兒女眼中的「老頭兒」,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汪曾祺先生。

講座現場

汪曾祺先生的廚藝如何?他在生活中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老師沈從文之間有哪些趣事?活動開始前,現場「汪迷」朋友紛紛踴躍舉手,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方面,整場座談以汪曾祺的生平履歷為主題,並帶入問題一一為書迷朋友答疑解惑。「父親在子女教育上一直任我們自由發展,母親更注意子女教育。」談及兒時對父親的印象,汪朗笑著說,老頭對我們教育的影響幾乎沒有,唯一一次教育,是母親讓老頭教我寫文章,他拿著《古文觀止》講了半篇《五柳先生傳》。父親從小接受兩方面教育,除現代學校式的教育外,又請了家庭教師指導古文、寫字等,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段學習經歷,對父親的創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對於文字非常固執。」在子女心眼裡,汪曾祺是很隨和的人,幾乎不會發脾氣,儘管「名聲在外」,在家裡地位一點「不高」。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汪家家風,汪朗和汪朝一起總結了12個字:平等待人,認真做事,隨遇而安,沒大沒小。

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

汪曾祺高中時,曾讀過一本盜版《沈從文小說選》,並開始了對新聞學的探索。1939年,汪曾祺離開家鄉高郵一路南下到雲南,並考入西南聯大,這次求學對汪曾祺的人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老頭在聯大是一個比較出格的學生,感興趣的課多聽,偶爾也會逃逃課,但沈從文老師的課他從不落下。」汪朗說,沈從文老師非常喜歡汪曾祺,寫作課的作文很多都推薦到報刊發表,滿分100分,卻總給老頭打120分。我們與沈從文先生接觸並不太多,但從父母口中聽到了很多關於沈公的故事,父親也寫下很多關於回憶沈從文的文章。汪曾祺是汪家排名第一的廚子,好吃是汪家的常態,也是汪曾祺精研廚藝的動力。他是一個擅於發現美的人,總在追求生活中儘可能美好的東西,不止是吃喝,甚至很多日常小事也能發現其中的美。

汪曾祺先生之女汪朝

回憶父親的廚藝,汪朝說,「父親做的菜其實大家想的那麼神乎,更多的原因是老頭文筆好,寫作的細膩和美感升華了菜品。下廚是老頭的樂趣,他總是認真的準備一日三餐,飯桌上喝點小酒,只要家裡人說菜好吃,老頭就高興。」汪曾祺性格灑脫幽默,對世間萬物充滿溫情,活得樂觀而不累,但這樣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汪朗說,老頭的作品樂觀而溫暖,是他對生活的感悟不斷升華的體現。從早期作品和經歷能看出,老頭並不是天生的樂觀,從他開始創作到幾次順利度過坎坷,和他對自己文學才能的認識和追求有直接關係。「想當作家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至始至終都表達了對創作的欲望,在成為作家後,他變得更瀟灑了。喜歡在文學作品中展現樂觀的一面,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講座現場

這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在汪朗的記憶裡,父親愛喝酒,但總把好酒留下來招待客人。老頭並不是一個開放的人,交朋友選擇性很強,有幾個特鐵的老朋友,但更願意和年輕人打交道。在這群年輕朋友眼裡,汪曾祺是一個沒有距離感,非常親切又好玩的老頭。

汪曾祺先生子女向孔學堂捐贈《拾讀汪曾祺》《寧作我》兩本書

活動現場有說不完的有趣故事,場下「汪迷」填滿了明德廳的空位,幽默風趣的談論,讓場下笑聲連連。活動尾聲,汪曾祺先生子女向孔學堂捐贈汪曾祺研究專家楊早編著的《拾讀汪曾祺》《寧作我》兩本書,現場參與提問互動的書迷獲得贈書。同時,高郵知名作家王樹興,知名汪曾祺研究學者蘇北、徐強、李建新、龍冬等嘉賓作客現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大煒

圖 張杰

編輯 章虹

編審 閔捷 廖波

相關焦點

  • 溪山書會第十八期誠邀您參加 「老頭兒汪曾祺」閱讀分享會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中國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文品與人品在文藝界有口皆碑,對中國文壇的影響巨大,在上世紀80年代,他以其優美的文字文字和敘述喚起了年輕一代對母語的熱愛。他是一代人的偶像,至今仍有許許多多熱愛他,喜歡他的人生活在他的世界裡。
  • 我心中的「老頭兒」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分享會
    著有《刁嘴》《衣食大義》《食之白話》、與兩個妹妹合著《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等。 【新書簡介】 《汪曾祺全集》收入迄今為止發現的汪曾祺全部文學作品以及書信、題跋等日常文書,共分12卷:小說3卷,散文3卷,戲劇2卷,談藝2卷,詩歌及雜著1卷,書信1卷,並附年表。
  • 專訪|汪朗談父親汪曾祺:「煉」字是他有意的追求
    講座上,汪曾祺之子汪朗也介紹說父親剛去世不久,就有出版社出了一套《汪曾祺全集》,「後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出來想出一個全集。感謝編輯,他們為了這套書前後編輯、校訂忙活了八年。全集有一個好處,它能夠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們家老頭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汪曾祺先生生前最拿手的那道淮揚菜「煮乾絲」,所謂「不厭濃厚」。
  • 刷屏深圳書展的這套《汪曾祺別集》,究竟有何魅力?
    龍冬說:「汪曾祺的作品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撫慰。」打開《汪曾祺別集》,閱讀汪曾祺的作品,花草樹木間、一飯一羹中,都飽含著汪曾祺對於生活溫暖如春的態度。他的創作一如他本人,用愛與悲憫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他所創作的作品帶有朝陽的氣息。編委蘇北和讀者分享了朋友們的事例,「閱讀汪先生的書能得到生活中的很多情趣。
  • 深圳書展活動預告|《別集》的「別」——《汪曾祺別集》深圳讀者...
    【活動介紹】   為紀念汪曾祺先生誕辰 100 周年,汪先生長子汪朗和家人及深知汪先生的作家、學者、編輯組成編委會,共同編選了《汪曾祺別集》。這套書參照《沈從文別集》的體例,從目前所見的汪曾祺全部作品中精選出二十冊小書,紀念汪先生的同時,也向沈先生致敬。
  • 跟汪曾祺一比,網際網路雞湯只有甩街的份
    了解汪曾祺的讀者深以為然,這個老頭兒,可「不簡單」。汪曾祺的率真、好玩,離不開故鄉的浸染。他跟你聊吃的時候,可以讓人「讀過之後,大半夜的,一定要弄點什麼吃了才舒心」。他談日常小事,會讓你覺得「人一定要有點玩心,否則會在無形中迷失自己」。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汪老的散文文字淡淡,生活氣息濃濃,就像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品味。本書是汪曾祺先生的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淡」源自於生活日常,而「濃」薈萃於熱愛生活進而見微知著的精神。散文主要記敘汪先生生活中重要的「他們」的點滴,雖是散文集,但全書脈絡不散,尤其前三章以童年、下鄉和大學時期為框架,篇幅之間自有承接,使讀者得以透過文藝大家的眼睛看到半個20世紀的變遷,生動,真實。
  • 施行編輯 | 老頭兒汪曾祺還是一個傑出的詩人
    //」《高郵中學校歌》原載《百年郵中—江蘇省高郵中學百年華誕》2005年版(卷十一P226)國士秦郎此故鄉,西樓樂府曲中王   詩詞佳句   語出汪曾祺詩:「國士秦郎此故鄉,/西樓樂府曲中王。//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負神珠甓射光。
  • 汪曾祺:好的家庭教育,要「沒大沒小」
    、詩意的生活趣味。 汪曾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生活中的小事兒中活出一種自在的小幸福。 父親不會對汪曾祺的事指責批評,他特別喜歡加入孩子的創造,典型的孩子王。 說到這裡,我們發現,汪曾祺身上很多的性格特質,是來自他父親,為人平淡隨和,熱愛花花草草,有舊時文人趣味。 這樣的父子關係,說起來是令人羨慕的。
  • 說書人思鬱|汪曾祺為什麼說散文被楊朔和劉白羽敗壞了?
    兒時讀書,無法可循,無經典可參照,讀的大多數是一些雜七雜八的書,很多都是名作家選集或者名篇選集之類的讀物,認識汪曾祺就從這些選集中獲取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名家,為啥偏偏對汪曾祺的文字印象最深?《老頭兒汪曾祺》收錄了子女們對他的印象,算是一本回憶錄或者傳記性質的書。其中提到,他的孫女上小學五六年級時,老師讓學生從文學名著中摘抄一些華麗的辭藻,以便寫作文時應用。她把名作家爺爺的書翻了一遍,也沒發現什麼好詞兒,因此斷定:「爺爺寫的文章一點兒都不好。」
  • 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為你讀詩」紀念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逝水》《晚翠文談》等。有人說,不讀汪曾祺先生就不足以談生活。尤其是禁足在家的這些日子,夜晚燈火點亮樓宇,我們也努力描繪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景觀。
  • 汪曾祺、歌德、卡夫卡、裡爾克都有著怎樣的父親?
    回望父親那早已依稀的身影,他的筆端流淌出八個字的總結:「我的童年是很美的。」這八個字,是慶幸,是感激,是無盡的思念。確實,能擁有一個做著「好玩」的事情,發明種種遊戲和美食的父親,是何等的幸運!誰不希望有一個大玩伴一樣的父親呢?汪菊生廣博的興趣,開明的作風,給年幼的汪曾祺帶去了新鮮的刺激,喚起他對世間種種事物的好奇;他細膩溫厚的父愛,也影響了兒子日後的文章與做人。
  • 汪曾祺將小說視為對生活的回憶,他筆下幾位人物的原型是怎樣的故事?
    汪先生將小說視為對生活的回憶,題材大都取自故人往事,真實性強。這促使我在完成汪先生的專訪後,又對幾位人物原型本人或是他們的子女進行更深入的採訪,從而以文學的角度來探尋,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使汪先生「不用記也記得」?他對這些故事是怎樣醞釀、咀嚼和取捨的?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在東單三條住了一陣,汪曾祺似乎從這個樸素的城市中感到了一種荒蕪,清末文人筆下的古都,已經被革命的雲煙衝淡,詩意蕩然無存,在瑣事與焦躁的生活場景裡,他從大白菜、水蘿蔔中,嗅到這城中僅有的從容。這是一個正在褪色的城市,灰頭土臉的居民,在紅牆周圍,隨著城市,慢慢地開裂,露出鮮紅,像這心裡美蘿蔔一樣,構成新的北京。
  • 《汪曾祺別集》全20卷出版,汪曾祺之子汪朗作客深圳
    值得一提的還有,《汪曾祺別集》由研究汪曾祺幾十年的資深專家、學者、編輯和熟悉汪曾祺的家人擔任編委,如汪曾祺的子女、孫女、外孫女,既有專家學者隊伍研究把關,也有汪家的文學基因注入。閱讀汪曾祺,重識語言的美「青少年閱讀汪曾祺的第一大好處就是重識語言的美。」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
    之後,陸續讀了汪曾祺的許多文章。最近,北京新華先鋒出版了汪曾祺作品《今天應該快活》,精選了汪老最具代表性的60篇散文佳作,讀後頗有感慨。馬一浮寫過兩句詩:「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汪曾祺的「鐵粉」、著名編劇史航曾用它來形容汪曾祺,我亦覺得最貼切不過。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著名雕塑家羅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發現生活中最細小的幸福,是一種智慧。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就會快樂。
  • 鄰人汪曾祺
    1991年秋天,汪曾祺先生應鄉人之約,第三次踏上魂牽夢繞的故鄉大地。汪老此次回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為北海大酒店開業剪彩。由於工作的關係,汪老那次回鄉,父親全程陪同他。兩人剛一敘,汪老就對我父親說,我們是鄰居,小時候在家,天不亮就能聽到你家殺豬時豬的叫聲。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識得「汪曾祺」這三個字,但卻沒有絲毫的陌生感,像久已對識的鄰裡長輩,親切,隨和,衝淡,寧靜。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最近讀到汪曾祺的散文集《萬事有心,人間有味》,書中精選了40餘篇經典散文,《端午的鹹鴨蛋》《北京的秋花》等都收錄其中,涉及的主題有四方食事、人間草木,也有生活中的人情雜記。這些文章的篇幅不長,很適合閒暇時隨手翻開一篇,沉浸在汪老恬淡悠遠的文字世界中,體悟世間的萬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