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有人說,汪曾祺的文字總是淺淺淡淡、舒舒緩緩,仿佛一個鄰家老頭敘述凡俗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11月21日,由貴陽孔學堂舉辦的「百年汪曾祺」系列紀念活動首場——「子女眼中的汪曾祺」對談講座在明德廳舉行。座談由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汪曾祺研究專家楊早主持,特別邀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汪曾祺先生之女汪朝,為現場的「汪迷」朋友講述兒女眼中的「老頭兒」,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汪曾祺先生。
講座現場
汪曾祺先生的廚藝如何?他在生活中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老師沈從文之間有哪些趣事?活動開始前,現場「汪迷」朋友紛紛踴躍舉手,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方面,整場座談以汪曾祺的生平履歷為主題,並帶入問題一一為書迷朋友答疑解惑。「父親在子女教育上一直任我們自由發展,母親更注意子女教育。」談及兒時對父親的印象,汪朗笑著說,老頭對我們教育的影響幾乎沒有,唯一一次教育,是母親讓老頭教我寫文章,他拿著《古文觀止》講了半篇《五柳先生傳》。父親從小接受兩方面教育,除現代學校式的教育外,又請了家庭教師指導古文、寫字等,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段學習經歷,對父親的創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對於文字非常固執。」在子女心眼裡,汪曾祺是很隨和的人,幾乎不會發脾氣,儘管「名聲在外」,在家裡地位一點「不高」。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汪家家風,汪朗和汪朝一起總結了12個字:平等待人,認真做事,隨遇而安,沒大沒小。
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
汪曾祺高中時,曾讀過一本盜版《沈從文小說選》,並開始了對新聞學的探索。1939年,汪曾祺離開家鄉高郵一路南下到雲南,並考入西南聯大,這次求學對汪曾祺的人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老頭在聯大是一個比較出格的學生,感興趣的課多聽,偶爾也會逃逃課,但沈從文老師的課他從不落下。」汪朗說,沈從文老師非常喜歡汪曾祺,寫作課的作文很多都推薦到報刊發表,滿分100分,卻總給老頭打120分。我們與沈從文先生接觸並不太多,但從父母口中聽到了很多關於沈公的故事,父親也寫下很多關於回憶沈從文的文章。汪曾祺是汪家排名第一的廚子,好吃是汪家的常態,也是汪曾祺精研廚藝的動力。他是一個擅於發現美的人,總在追求生活中儘可能美好的東西,不止是吃喝,甚至很多日常小事也能發現其中的美。
汪曾祺先生之女汪朝
回憶父親的廚藝,汪朝說,「父親做的菜其實大家想的那麼神乎,更多的原因是老頭文筆好,寫作的細膩和美感升華了菜品。下廚是老頭的樂趣,他總是認真的準備一日三餐,飯桌上喝點小酒,只要家裡人說菜好吃,老頭就高興。」汪曾祺性格灑脫幽默,對世間萬物充滿溫情,活得樂觀而不累,但這樣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汪朗說,老頭的作品樂觀而溫暖,是他對生活的感悟不斷升華的體現。從早期作品和經歷能看出,老頭並不是天生的樂觀,從他開始創作到幾次順利度過坎坷,和他對自己文學才能的認識和追求有直接關係。「想當作家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至始至終都表達了對創作的欲望,在成為作家後,他變得更瀟灑了。喜歡在文學作品中展現樂觀的一面,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講座現場
這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在汪朗的記憶裡,父親愛喝酒,但總把好酒留下來招待客人。老頭並不是一個開放的人,交朋友選擇性很強,有幾個特鐵的老朋友,但更願意和年輕人打交道。在這群年輕朋友眼裡,汪曾祺是一個沒有距離感,非常親切又好玩的老頭。
汪曾祺先生子女向孔學堂捐贈《拾讀汪曾祺》《寧作我》兩本書
活動現場有說不完的有趣故事,場下「汪迷」填滿了明德廳的空位,幽默風趣的談論,讓場下笑聲連連。活動尾聲,汪曾祺先生子女向孔學堂捐贈汪曾祺研究專家楊早編著的《拾讀汪曾祺》《寧作我》兩本書,現場參與提問互動的書迷獲得贈書。同時,高郵知名作家王樹興,知名汪曾祺研究學者蘇北、徐強、李建新、龍冬等嘉賓作客現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大煒
圖 張杰
編輯 章虹
編審 閔捷 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