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 5 月底發布 Spark 之後,大疆在消費級領域的動作無非就是換個顏色,來點槳葉電調的小幅升級。雖然大疆官方也通過高管的公開演講對外透露了重心從消費級轉移至行業應用的趨勢,數量龐大的消費級用戶仍然對新的航拍無人機抱有很多期待。
昨天晚上,大疆終於在 Spark 之後發布了又一個消費級真正的新產品——Mavic Air,雖然沒有 1 英寸 CMOS,但是它在視覺識別領域的新成果足以讓人無暇覬覦大底相機。
你以為曾經的便攜之王 Mavic Pro 就到極致了?Air 體積只有 Pro 的一半,起飛重量只有 Pro 的 41%。遙控器體積看起來變化不大,不過兩個突兀的搖杆現在可以拆卸收納。當大疆北美地區總經理 Michael Perry 從那件疑似優衣庫的背心裡拿出三臺 Mavic Air 時,那種震撼一點不輸賈伯斯當年手中那個文件袋。
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 Mavic Air 的槳葉。為了便攜,Mavic Pro 槳葉採用了摺疊設計,對抗風性有一定負面的影響。而在新發布的 Mavic Air 上,槳葉變成了和精靈系列一樣的固定槳葉,直徑幾乎和 Mavic Air 機身一樣長。此般改進預示了 Mavic Air 會有很不錯的空氣動力學性能。Air 最大水平飛行速度可達 68.4 KM/H,超過了 Mavic Pro 鉑金版的 65 KM/H。官方數據表示 Mavic Air 最大抗風等級達到 5 級風,按照 《蒲福風力等級表》的測算,五級風的風速最高可達每小時 40 公裡。
大疆雖強,也難以突破電池的容量瓶頸,所以體積更小的 Air 最大飛行時間也相應從 Pro 的 30 分鐘下降至 21 分鐘,電池容量為 27.43Wh,大約是 Mavic Pro 容量的 62%。這個縮水可以接受,因為 Air 全能套裝內含一個可以同時充 4 塊電池的充電管家,續航不足換電來補。
或許是因為要保證續航時間,所以 Air 改用了大疆的增強版 Wi-Fi 圖傳,遙控器的最大信號有效距離也降低至 4 公裡,平板圖傳天線位於機頭兩個摺疊的腳架上。根據愛範兒(微信號:ifanr)以往的飛行經驗,只要圖傳和遙控能保證在空曠地帶 1-2 公裡的控制距離,就基本上不會對普通用戶的使用帶來太多安全隱患。
總的來說,Mavic Air 對於喜歡拉距的飛手來說可能不太友好,但是綜合其體積,以及後續我們繼續分析的那些強悍升級,續航和控制距離的「退步」暫時不足掛齒。
Mavic Air 現在已經開放購買,單機售價 4999 元,三電全能套裝 6399 元,預計 1 月 28 日開始發貨,有雪域白、曜石黑、烈焰紅三種配色可供選擇。
一天前你說大疆要做自動駕駛汽車我還是不信的,今天,我是真的信了,因為有了最新一代視覺識別技術支援的 Mavic Air 看起來就像是一臺自動駕駛的…… 飛機。
Mavic Pro 上搭載的 FlightAutonomy 系統這回升級到了 FlightAutonomy 2.0,迷你的 Air 機身上集成了前、後、下三個方向的雙目視覺傳感器,拉上主攝像頭形成了 7 個攝像頭的逆天陣容。有了數量眾多的攝像頭加上機內處理器,FlightAutonomy 2.0 系統得以實現「視覺慣性裡程計(VIO)」技術。
這個 VIO 技術是什麼來頭呢?我們先短暫地把目光轉移到手機行業。自 iOS 11 開始,所有搭載 A9 及以上型號晶片的 iPhone、iPad 都能用上開發者藉助蘋果 ARKit 開發的 AR 應用。這一技術通過兩個路線對手機進行定位:
正是因為兩種數據的合體,使得蘋果可以在單攝像頭的小尺寸 iPhone、iPad 上也能呈現出栩栩如生的 AR 應用。這就是 VIO 技術的好處。
既然單目攝像頭已經能滿足 VIO 的需要,可想而知 Mavic Air 的三維環境感知能力有多強。採用了 VIO 技術的 Mavic Air 可以在無 GPS、高速飛行的條件下實現精準定位。得益於機內實時構建的 3D 環境地圖,高級輔助飛行系統也成為了現實。當用戶打開 APAS 開關之後,Mavic Air 會主動對前、後行方向上的障礙物進行繞行。因此,當行路徑上有障礙物時,用戶只需繼續向對應方向打杆飛行,APAS 就會自主嘗試規劃繞行軌跡,幫助 Mavic Air 繞過前後障礙物。
APAS 的實際規劃性能有待愛範兒(微信號:ifanr)全面測試,僅根據現有的官方宣傳判斷,Mavic Air 的 APAS 已經等同於半自動駕駛,飛手需要的只是告訴飛機應該往哪個方向飛行。以往沒有 GPS 就得用姿態模式飛行的慣例亦將成為歷史,因為 Mavic Air 完全可以做到不依賴 GPS 的精準視覺定位。
以為這就是大疆極限了?太天真。
今年 5 月份發布的 Spark 雖然飛行性能、拍攝能力都不太突出,但它有一個技術幾乎是消費電子行業首個量產案例,那就是基於 3D 傳感系統實現的人臉識別及手勢操控,iPhone X 上的 FaceID 原理與其相近。可惜的是因為 Spark 的機身太小,只能用單目攝像頭和紅外線傳感器來對手掌、人臉進行建模,所以 Spark 的手勢識別速度不快、動作有限,控制飛機飛行時也很容易掉線。
(Spark 手勢識別演示)
來到 Mavic Air,手勢識別技術從 TOF 改用純視覺識別,有效觸發範圍更廣,發布會現場演示的飛機響應速度也比 Spark 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甚至可以做到雙手手勢控制飛機前進後退這種相對複雜的動作,如此可怕的手勢識控制功能,足以讓大疆驕傲地喊出它的正式命名——「慧拍」。
大疆還順帶改進了 Mavic Air 的視覺跟隨。在以往的精靈 4、Mavic Pro、Spark 上要使用視覺跟隨,需要首先在屏幕上框選或點擊跟隨對象,無人機才會在對應區域裡識別分析。Mavic Air 新增了 ActiveTrack 主動跟隨功能,無需飛手手動框選,就能自動在畫面中顯示最多 16 個可以跟隨的目標,包含人、車輛和船隻。使用流程的簡化足以體現大疆視覺識別算法的最新進展。
在消費級航拍無人機領域,視覺識別的概念早已不陌生,2016 年 CES 之後就被熱炒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最終能把雙目避障、視覺跟隨做成消費級航拍無人機上一個可靠賣點的廠商,大疆還真是唯一一家。FlightAutonomy 2.0 的出現不是大疆鎖定競爭優勢的成果,而是現在的大疆 PK 掉曾經的自己。服了!
Mavic Pro 的雲臺很緊湊,只可惜外露的部分實在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損壞。Mavic Air 通過巧妙的外殼設計為三軸雲臺提供了更多的防護,同時還在雲臺與機身連接的左、右、上側設計了減震機構,理論上防抖效果會比 Mavic Pro 更好更安全。
受限於 1/2.3 英寸 CMOS,Mavic Air 仍然只能拍 1200 萬像素的照片以及 4K 30fps 的視頻,不過視頻最大碼率現在提升到了 100Mbps,碼率和精靈 4 Pro 的 1 英寸 CMOS 相機一樣,視頻畫質會有明顯改善,照片素質有待深度體驗。
Mavic Air 拍攝部分的最大亮點應該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自動功能。
一鍵全景
直接通過 DJI GO 4 拍攝 25 張照片,合成 3200 萬像素的球形全景照片。重點是機內合成,25 張照片的拼接只要 8 秒,比以前拍完再用電腦 PTGui 等軟體處理方便多了!
一鍵短片
除 Spark 上沿襲下來的三個經典路徑之外,增加了「小行星」和「彗星」兩個路徑,具體啥效果請看 GIF。
(彗星模式)
(小行星模式)
真玩過航拍的人都知道這兩種視頻有多麼難拍,現在有了 Mavic Air,別人只有在朋友圈給你點讚的份了。
新機上市前,不少人根據「Mavic Air」的命名猜測它是簡版 Mavic Pro,現在回顧過去,感覺這個說法好像不太成立。
誠然,Mavic Air 從靠譜性極高的 OcuSync 圖傳切換到好評度較低的 Wi-Fi 圖傳,續航為了便攜不升反降,Mavic Air 的性能可能會讓一些性能控不屑(特別是一些深愛著 Mavic Pro 的老用戶)。但是別忘了,Mavic Air 的售價比 Mavic Pro 低,性能下降也能理解。
另一方面,大疆非常厚道地給非旗艦產品的 Mavic Air 用上了自己有史以來最強大的 FlightAutonomy 2.0 系統,15 組傳感器的坐陣讓 Mavic Air 得以用上 VIO 技術,避障能力與視覺定位能力大幅提升。光是憑藉智能飛行功能的提升,愛範兒(微信號:ifanr)認為 Mavic Air 也能算是一臺非常合格的消費級新品,甚至有很大概率憑低價和更簡單的操控搶了 Mavic Pro 的市場。
所以綜合下來,Mavic Air 的地位取決於一個人站在那個角度,看中智能化的人毫無疑問會把 Mavic Air 當作是高級版的 Mavic Pro。
大疆對 Mavic Air 的宣傳是否真如想像那般美好?歡迎關注愛範兒(微信號:ifanr)後續上手與深度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