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據有關網絡媒體報導,納雍縣雍熙街道公園社區衛生服務站玻璃門上粘貼「打針輸液請進60元起」紙樣,引起網民關注,納雍縣衛計、物價、市場監管等部門立即組織開展調查。經查,該衛生服務站屬縣衛計部門批准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尚未發現存在抬高藥價違規收費的行為。(見8月9日的中新網)
「打針輸液60元起」,不存在違規收費行為,但這告示本身就存在違規行為。試想,不管什麼病打一針都要收60元以上的費用,難道59元就不能打一針?可見,這種醫療「最低消費」經不起推敲。何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權。凡「最低消費」的格式條款不僅違背了消法,還違背了《價格法》、《反不正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理應取締。
「打針輸液60元起」,讓筆者想起了「看病貴」。試想,如果都像這樣,那麼做CT、做手術等要多少元起呢?不管多少元起,最關鍵是看衛生服務站,特別是公立醫院和醫生到底是為了誰?是「一切為病人服務」,還是「一切為人民幣服務」?
如此追問,讓筆者想起了近日河南焦作市的「一毛九處方」。面對小孩滿臉出現紅色丘疹,趙醫生沒有要求進行物理檢查或血液檢查,查過敏源,也沒有開外用藥物,對孩子臉上局部清潔,塗抹軟膏,以減輕小孩不適感,而直接開了「一毛九處方」,把小孩的病治好了。這樣完全為病人著想,真正懸壺濟世,才獲得了「醫界良心」的稱號。試想,如果該衛生服務站具有趙醫生這種懸壺濟世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打一針該多少錢就多少錢,肯定不會出現這種「霸王告示」。
長期以來,看病貴一直困擾著廣大病人。比如,一個小感冒少則花個上百元,多則上千元,導致「小病大治」,開「大處方」、亂檢查、亂開藥泛濫,群眾抱怨說:「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其根源在於醫院沒有擺正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過分強調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習慣於把處方權與醫生的經濟利益掛鈎,給醫生下達「創收」任務。於是,醫生們為了保工資和多拿「提成」,被迫放棄職業道德,從患者身上「榨油水」,導致醫生懸壺濟世的醫德醫風成了一句美麗的謊言。
事實上,醫院的宗旨是救死扶傷,「一切為了患者」,理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即堅持社會公益性,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而讓群眾能看得起病,看病儘量少花錢,才會體現出醫療界上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從這個角度上講,無論是醫院還是衛生服務站都不能在病人身上打「歪主意」,不能開「大處方」,搞亂檢查、亂開藥,理應像趙醫生那樣做病人的「貼心人」和「保護神」,該開「小處方」就得開「小處方」。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