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南方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發布通告,擬對16名研究生作退學處理,包括有11名博士和5名碩士。近期,已有不少高校發布同樣的處理結果,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對因超過全日制博士最長學習年限的59名博士生的學籍管理將作出分類處理;上海師範大學對125名超過學校規定學習期限不能畢業的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
對達不到畢業要求的研究生做出退學處理,是學校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的具體體現,完全是按照規定行事。之所以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一則是因為,雖然我國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者的數量與日俱增,但整體佔比還不高,大部分公眾仍然視其為站在象牙塔頂端的人。要不然,市場上也不會充斥打著博士旗號的教輔資料或營養品。二則是因為納悶和可惜,納悶當初報考都能從千軍萬馬中殺出,咋就畢不了業,可惜耽誤了這麼多年的青春。
其實大可不必惋惜。碩士和博士的全稱中都有研究生三字,即他們的任務是做研究的。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在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拿到高分,並不能與研究能力直接劃等號。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大多數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為了能以合格的學術成績畢業,往往廢寢忘食,乃至寢食難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高校的博士延期畢業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而在自然科學中,院校層次越高,博士生延期概率越高。當然,不排除少數人純屬為了混個學位,對於研究沒有多大興趣,也自然難以達到畢業要求。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落實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對這部分研究生做出退學處理,非但不是學校無情,反倒是為科研人才培養負責,其實也是為他們個人負責。於學校,可以騰出更多的教育和科研資源,讓更適合做科研的人頂上;於社會,可以消除大學校門嚴進寬出的誤解,對博士生稱號的含金量更有期待;於個人,也可以打破對碩士博士的迷戀,重新定位人生的坐標和方向。
近年來,研究生被退學層出不窮,學校和學生雙方也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高校既要不留情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也要加強對學生日常的過程管理;研究生更應該珍惜求學機會,遵守學校規定,完成學業。
來源 北京晚報|記者 賈亮
編輯:賈亮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