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專家顧問我國的文化金融發展正處於極其關鍵的時期。我們已經看到,近期發布的《文化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中,與文化金融直接相關的內容著墨較多,這反映了文化金融的重要性已經得到高度的重視。但是,經過初期的快速發展和創新發展,文化金融在新時期面臨著更多新的問題,需要思考如何突破瓶頸,持續發展。
筆者曾在多篇文章和不同場合中提出,在當前環境和形勢下,文化產業信用管理體系與無形資產評估體系是文化金融體系(或文化金融發展)的兩大支柱,新的時期必須全力以赴構建這兩大支柱。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強調無形資產評估是文化金融體系的支柱呢?我們可以從文化金融特徵、新經濟形勢和金融改革三個方面來認識。
一、將無形資產評估作為文化金融體系支柱,是文化金融特徵要求使然
文化金融是一種服務於文化生產的產業金融形態。文化金融與其他產業金融不同之處就是要反映文化生產的特點,具體說是要反映文化產業的特點,要根據文化產業的特點採用不同的產業金融服務方式。文化產業在生產、流通和消費方面、經營管理和治理結構方面以及在財務方面等都有不同的特點,但在所有不同於其他產業的特點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資產和無形資產。文化資產是文化金融的核心內容,能夠反映文化金融的本質特徵,但在實踐中我們需要將無形資產評估作為發展文化金融的支柱,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第一,無形資產與文化資產的交集主要是版權,是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文化資產是能夠進行價值計量的文化資產,包括版權等無形資產,也包括具有文化價值的實物資產(如建築、文物、藝術品等),文化數據資產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形態之一。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版權(著作權)、特許使用權和客戶關係等。從內容上,無形資產與文化資產有較大的交集,交集的主要內容是版權(著作權)資產,這部分本身最具文化產業資產特性。在前一段時期的IP的火熱已經預示了版權在文化產業的重要地位。
第二,無形資產評估是相對成熟的領域。因為文化資產包含範疇較廣,在實踐中還比較難以籠統就文化資產評估進行操作,所以我們需要將重心放在無形資產評估方面。在實踐中,無論是會計行業還是資產評估行業,無形資產評估都具有更具體的標準和體系,所以聚焦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應更具有文化金融操作性,將無形資產評估作為文化金融體系的支柱之一是有邏輯基礎的。
第三,版權以外的其他無形資產形態(技術專利等),對於文化企業來說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各個行業無形資產的主要類型是千差萬別的,除了我們經常遇到的專利、商標等,還有一些行業的重點是銷售網絡、客戶關係、合作契約、特許經營權、合同權益、域名和商譽等無形資產。對於文化產業來說,這些無形資產同樣重要,而且,這些無形資產在數字經濟和創意經濟時代將給文化企業帶來更多的競爭力,所以需要更多關注。
二、將無形資產評估作為文化金融體系支柱,是新經濟發展形勢的必然
世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入以信息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為主要形態的新經濟時代。我國在21世紀開始呈現新經濟特徵,當前的主要內涵是「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發展的特徵之一就是智力成果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所以無形資產將成為最重要的資產形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這種趨勢。
首先,無形資產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無形資產不是只有文化企業所擁有,高科技、服務、信息等產業都有較多的無形資產。文化企業與很多高科技企業一樣,是新經濟的主要力量。而這些新經濟力量因為不擁有重資產的文化企業也被稱為「輕資產企業」。實際上真正有遠見的文化企業正通過擴大無形資產的比重擴大市場影響力,而不是回到購置重資產的老路。
其次,無形資產已經成為國家實力的體現。如在2013年7月底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公布的GDP核算方法以及根據新方法修訂的經濟數據中,將研發投入和娛樂、文學、藝術產業等項目的支出納入統計範疇。媒體把美國GDP核算方法新納入統計的項目概括為「無形資產」,將「無形資產」納入美國的經濟核算體系,被認為是美國經濟對創新價值高度重視的表現。
第三,數字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和數位技術的結合,正在催生新的文化資產形態。企業擁有的數據資產(Data asset),如阿里巴巴等電商的海量交易數據,正在轉化為企業的類金融資產,所以在文化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的數字資產將成為文化企業最主要的文化數據資產。與文化企業直接相關的還有數位化無形資產,包括線下無形資產的數位化和數字平臺產生的無形資產。在分布式技術條件下,文化企業在生產中形成的智慧財產權都將通過數位技術確權,也可以數位化傳播和消費。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這些已經是實實在在的不可忽視的資產,金融體系正在不斷調整對文化資產的認識。
第四,隨著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無形資產評估平臺出現重大變革已經成為可能。大數據技術提供全樣本數據,這將改變現有的無形資產評估模型和邏輯,甚至人工智慧技術,都可以作為無形資產評估平臺的一種輔助手段。
三、將無形資產評估作為文化金融體系支柱,是當前金融改革的政策需要
未來很長一段時期,我國金融改革的主題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強化服務實體經濟、擴大金融領域開放的同時,完成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任務。當前,由於防風險的政策壓力,我國文化金融在規範發展和創新發展中需要找到平衡點。而實踐中,由於找不到很好的辦法,事實上已經出現創新停滯、資本市場活力受到嚴重壓制的情況,特別是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大面積資本退潮需要重點關注。文化金融要在服務文化實體經濟的同時防範相關金融風險,而作為文化金融領域特殊的基礎設施之一,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發展文化金融的根本目的是服務文化生產,也就是要服務文化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服務文化實體經濟,既要達到促進文化生產高質量增長的目的,同時要保證自身的商業利益。要在金融服務文化實體經濟上取得根本突破,一方面要解決文化企業信用問題,以降低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無形資產管理體系解決文化企業「輕資產」緊箍咒。由於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常常不被合理認可,在資產市場的融資能力一直無法有質的突破,使文化企業成為最缺乏融資能力的企業類型之一。如果要服務文化實體經濟,就不能幻想文化企業增加實物資產作為信用基礎,而必須以無形資產評估為中心建立可信、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
第二,作為特殊的文化金融基礎設施,防範風險也需要有完善可靠的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當前看,在文化金融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創新,大膽推動變革,在嚴監管時期是較好的路徑之一。文化金融防風險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藝術品金融與文化產權交易市場、股權投資和證券市場、海外投資等領域,其中很多風險與無形資產評估的不規範有關。無形資產評估體系是特殊的文化金融基礎設施,完善這一基礎設施,首先可以防止由於無形資產評估問題可能導致債權市場的重大信用風險,在股權資本市場提供相對可靠的價值判斷依據,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合理的預期也有助於防範市場風險。
綜上,在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和金融改革背景下,無形資產評估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需要將無形資產評估作為文化金融體系或文化金融發展的支柱之一來認識和構建。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作為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關於《文化類無形資產估值、融資、流轉、及文化資產管理模式研究》的課題委託方,將聚集優質合作方,在全國建立50個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案例中心。現面向全國招募合作機構。(金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