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是父母刻意教養的結果? 別急著否認,有些行為或許你也有

2021-02-14 育英小課堂

孩子三歲了,還是吵著鬧著晚上要和媽媽一起睡。媽媽說:「你長大了,男子漢始終是要學會獨立的呀!」結果孩子一哭二鬧三上吊,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又和孩子睡在了一起。

這是一本育兒書中的案例故事。之後這個孩子直到成年了,還是要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有什麼事情也都想著找媽媽辦,問媽媽怎麼解決。讀到這裡,我們都知道,這個孩子不就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嗎?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被貼上了「媽寶娃」的標籤,相信這是每個爸爸媽媽都不願看到事情。畢竟,現在社會上對於「媽寶娃」的詬病已經夠多了。一方面,孩子總是纏著自己的媽媽,讓自己的媽媽幫忙解決問題,沒有辦法真正的獨立起來。另一方面,「媽寶娃」長大了之後,也是很難找到對象的。

爸爸媽媽們應該足夠重視這件事情,避免在教育過程中把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媽寶娃」。那如何才能讓孩子不會變成「媽寶娃」呢?

首先來讓我們看看一個孩子個性的形成過程,因為獨立的個性是「媽寶娃」普遍所缺少的。

一歲半到兩歲半這個階段被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稱為是「第一個反抗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一歲半到三歲的時候,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他們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翻了個身,也可能意識到自己的意志可以操控自己的手臂或者手指運動起來。總是,他們在日常的活動中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是獨立於環境的。

兩歲半到三歲半的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明白,周圍的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是不同的。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說,這個階段孩子正在「去自我中心化」。之前孩子認為其他人和自己的想法一樣,現在孩子又向著獨立邁進了一步,意識到自己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三歲半到四歲的時候,是孩子個性的萌發期。孩子可能學會了一些語言, 並且用語言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願。當他們說「不」的時候,許多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在違背自己,一點也不乖巧,因此會對孩子進行各種懲罰:或者是大聲訓斥,或者是不給孩子喜歡的玩具。這也就為「媽寶娃」的養成埋下了伏筆。

孩子的個性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爸爸媽媽在孩子個性發展過程中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才導致了孩子過分依戀母親,使得孩子成了「媽寶娃」。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盤點盤點爸爸媽媽那些錯誤的教育行為。

1、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

很多孩子明明已經可以獨立吃飯、穿衣服、喝水了,但是許多爸爸媽媽還是擔心孩子這些生活技能不熟練,選擇替孩子或者幫孩子做這些事。其實,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是對孩子獨立性最大的損害。「既然有人幫我,那我也沒必要學了。」相信這是很多「媽寶娃」此刻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2、總是否定孩子,對孩子進行打壓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們有了自己的觀點態度和價值觀,開始與爸爸媽媽的想法有不一致甚至是衝突的地方。許多媽媽並非把這看成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而是看作對自己的「忤逆」或者是在質疑自己的權威。爸爸媽媽的這種控制欲總是讓他們去否定孩子的行為,打壓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多半會變得越來越順從,越來越沒有主見。

3、過分的溺愛孩子

除了上面的兩個原因以外,過分的溺愛孩子也是孩子變成「媽寶娃」的重要原因。過分的溺愛會讓孩子損失很多動手動腦的機會,孩子生活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中,根本不願意選擇獨立。就像是之前的北大畢業生一樣,二十多歲了仍然不會剝雞蛋皮,背後的原因就是他的媽媽過於溺愛,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那怎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呢?怎樣才能避免孩子未來變成「媽寶娃」呢?下邊有三個需要各位家長注意的地方。

1、避免對孩子無條件的妥協

大家都知道,孩子願意和自己的母親在一起,是因為母愛的加持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溫暖,媽媽也會順從孩子的一切要求。但是這種無條件的滿足僅限於孩子一歲之前。

如果在一歲後,孩子已經開始形成獨立意識了,媽媽仍然無條件妥協,孩子就永遠沒有辦法學會主動的完成一些任務,總是過分依賴自己的媽媽。因此,對孩子無條件的妥協是造成「媽寶娃」最主要的原因。

2、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

爸爸媽媽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孩子今天可以動手拿起玩具了,孩子今天可以自己喝水了等等,孩子嘗試獨立完成一些工作後,爸爸媽媽都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鼓勵。父母的鼓勵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動力,之後孩子也會更願意這樣做。所以,當孩子有獨立意識之後,父母的鼓勵千萬不要吝嗇。

3、拒絕對孩子實施言語暴力

當孩子做出了爸爸媽媽不喜歡的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要上來就對孩子破口大罵。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很可能會讓孩子軟弱和怯懦,長此以往,也會變得沒有獨立性,變得順從和缺乏自己的主見。所以,爸爸媽媽們應該避免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教育孩子,等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選擇和孩子平等的溝通和交流。

越來越多的孩子都變成了「媽寶娃」,這一點需要爸爸媽媽們重視起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中招」。那麼,關於「媽寶娃」,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地方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寶寶的養育,不光是寶媽的事
    寶寶的養育,不光是寶媽的事,這是研究和事實的結論。深入地講,養育既不是寶媽佔主導地位,也不是寶爸佔主導地位,而應該是協同教養,並且是儘量做到積極地協同教養。也就是說,如果寶媽寶爸在出現衝突後解決好了問題,對寶寶也有積極的影響。需要提醒的是,對3歲以前的寶寶,寶媽寶爸不應該在寶寶面前發生衝突,要保持團結、一致協同教養。 當然,每一個家庭都不是模型中的典型代表,都可能是混合式的。在平時的育兒中,最好的協同教養模式是戰略(目標)一致、戰術(方式)靈活。
  • 2歲孩子公交車上忍不住想拉臭臭,寶媽的做法值得很多人學習
    有孩子後,經常會發生一些突發狀況,弄得人比較尷尬,甚至會對周圍人造成一些影響,比如正在逛超市,孩子嚷嚷著想尿尿,但距離廁所很遠,孩子太小根本憋不住,有家長會讓孩子硬憋,結果尿溼褲子,也有家長直接讓孩子尿一個隱藏的角落,這種情況恐怕你也遇到了,快看看這位寶媽的做法。
  • 避免養出媽寶兒 跟特殊兒父母學四招
    媽寶的產生是刻意而為還是無心造就?
  • 女孩超市「偷吃」櫻桃,員工大喊「沒教養」,寶媽行為堪稱教科書
    導讀:女孩超市「偷吃」櫻桃,員工大喊「沒教養」,寶媽行為堪稱教科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孩超市「偷吃」櫻桃,員工大喊「沒教養」,寶媽行為堪稱教科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媽卻全程玩手機:沒教養的樣子真醜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天使,可以給人帶來歡聲笑語,又有禮貌又懂事。不過也有一些孩子就像「惡魔」一般,調皮搗蛋,讓人很是討厭。熊孩子在地鐵練「體操」,寶媽卻全程玩手機公交地鐵的出現,很大程度的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不過因為空間有限,為了讓儘可能多的人方便坐車,公交車上除了座位,還有很多的扶手,以便於方便人們站立。不過卻有一些熊孩子經常將這些扶手當成玩具,讓人感到氣憤。
  • 父母修養決定孩子教養,公交車上寶媽的舉動,被當做有教養的典範
    前段時間網上一個孩子因為在超市捏破了一堆正在售賣的桃子,孩子媽知道以後哭笑不得,但是她卻沒有逃避責任,而是買下所有的桃子,這一做法,也引起的網友的熱議。有的網友說這是一位土豪媽媽,孩子敢犯錯跟家庭條件有關。還有的網友說,這個媽媽是家長的榜樣,自己犯的錯,父母要勇於承擔。
  • 孩子把葡萄捏一遍,超市員工大罵「沒教養」,寶媽的反應讓人敬佩
    導讀:孩子把葡萄捏一遍,超市員工大罵「沒教養」,寶媽的反應讓人敬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把葡萄捏一遍,超市員工大罵「沒教養」,寶媽的反應讓人敬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
    通過小朋友自己在線作答,了解家長的教養方式;或者由家長朋友協助小朋友作答,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養方式。當然此量表也適合成人填寫。該量表分父親教養方式和母親教養方式,分別對父親、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度保護與幹涉、拒絕與否認、懲罰與嚴厲、偏愛被試等方面進行了評估。
  • 帶4歲兒子上女廁被罵沒教養,寶媽的一番話,讓同廁所的女人臉紅
    帶4歲兒子上女廁被罵沒教養,寶媽的一番話,讓同廁所的女人臉紅孩子出生後,父母就該好好管教,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直接反應了父母的素質。所以,很多時候在孩子犯錯時,外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去批評孩子的父母。畢竟大家都覺得小孩子啥事都不懂,只有讓他的父母來管他,才更靠譜。
  • 寶寶出生後,家裡人的這幾種行為很容易讓寶媽感到厭惡。
    隨著寶寶的出生,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往往這也是寶媽和婆婆關係最緊張的時候,其實這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對於寶媽來說多了一個自己心肝寶貝,而對於婆婆來說,則多了一個乖孫子或是孫女,然而寶寶也都是寶媽和婆婆的心頭寶,怎麼捨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呢?
  • 2歲寶寶也有「叛逆期」?當乖寶變成「小惡魔」,寶媽可以這麼做
    2歲寶寶也有「叛逆期」?當乖寶變成「小惡魔」,寶媽可以這麼做小博的寶寶現在已經2歲了,以前寶寶是一個非常安靜乖巧的寶寶,親朋好友看見都會誇一句「乖寶」,可如今的寶寶變得有些不一樣了。2、3歲的寶寶進入第一叛逆期很多寶媽都會有小博的煩惱,怎麼家裡的乖寶變成了「小惡魔」了,再也不停媽媽的話了,總喜歡說「不」,你越是不讓他做什麼,他越是要做什麼,簡直就是「叛逆少年」。
  • 父母教養方式與共情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
    父母教養方式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採取適當的教養方式,兒童才會做出適當的行為,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  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攻擊性行為之間有密切的聯繫。佩雷斯-富恩特斯(Pérez-Fuentes)等人認為,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主動性攻擊和反應性攻擊有關。
  • 朱丹孕4月穿拖鞋錄節目,被網友指責沒教養,寶媽:你沒當過媽吧
    ,不過也有很多寶媽,能理解朱丹的痛苦。有寶媽回懟黑粉:你怕是沒當過媽吧?請對一個媽媽嘴下留情。至少能幫忙排隊,去報考,幫忙買一些墊飽肚子的食物,也不用一些寶媽擠公交,地鐵等交通工具,能讓寶媽輕鬆不少,除此之外,這類行為也可以提升奶爸的責任感,儘快讓丈夫適應角色的轉變,因此,家人一定要儘可能多地陪在孕媽身邊
  • 地鐵上,年輕寶媽的暖心舉動被偷拍走紅,網友: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旁邊的一位女大學生被這位媽媽的行為感動了,於是偷偷拍下了這位年輕寶媽暖心的舉動,並配文發到了網上。沒想到照片上傳之後立馬走紅,迅速火了起來,獲得了網友狂贊。不少網友們都紛紛表示:有教養的樣子真美!」、「這是一個好媽媽,有這樣的媽媽,女兒真的太幸福了。」
  • 地鐵上,年輕寶媽不經意的「小動作」火了,網友:細節見人品
    一個有教養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會有好的教養,反過來也一樣,沒有教養的父母,很難教育出聰明懂事有教養的孩子。地鐵上,年輕寶媽不經意的「小動作」火了,網友:細節見人品在地鐵上,一位年輕寶媽抱著睡著的寶寶,為了不讓孩子的腳碰到旁邊乘客或弄髒座位,這位寶媽全程用手託著孩子的鞋子,直到到站叫醒孩子時才鬆手。
  • 寶媽帶娃坐高鐵,孩子餓了吃泡麵被罵沒教養,乘客起鬨:罵得對
    寶媽帶娃坐高鐵,孩子餓了吃泡麵被罵沒教養,乘客起鬨:罵得對!,很多父母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了,想著要送自己的孩子去最好的幼兒園,上最好的興趣班,都想要教育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是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每個父母的教育都不同,孩子的學習能力也不同,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
  • 學習「區分行為」,讓孩子有教養
    家小孩沒大沒小,想養出有教養的娃,父母要懂得「行為分寸」。每個人對孩子總是有很多期待,但是基本上父母和朋友們都會把「善良懂事」、「禮貌有教養」作為基本要求。可有可無,偏偏有些孩子言行不雅,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小孩不大不小氣壞寶媽,老頭子的一番話火上澆油,怪不得小孩沒禮貌。
  • 孩子這種沒教養的行為,別人不好意思說,家長自己可要心裡有數
    (一)孩子這種沒教養的行為,別人不好意思說,家長自己可要心裡有數上周末,我參加朋友的婚禮,因為跟朋友的朋友都不太熟悉,剛開始入座的時候,氣氛有些尷尬,這時,一位面相和氣的寶媽帶著孩子坐到了我們桌上。女人之間,有了小孩就有聊不完的話題,我和寶媽一下子聊開了。
  • 趁著寶媽忙做飯,雙胞胎兄弟計劃「逃跑」,穿尿不溼的果然厲害
    一位寶媽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由於平時寶媽有許多家務事要做,所以她將床的四周圍上圍欄,忙起來的時候就讓兩個兒子在床上玩耍。有一回,寶媽在廚房裡做飯,照舊將兩個兒子放在護欄裡玩耍。寶媽做飯做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想起兩個兒子,於是趕緊回到臥室看看兩個孩子的情況。寶媽回到臥室時正好看到雙胞胎計劃「逃跑」的畫面。
  • 盤點媽寶10大行為,你身邊有「新型媽寶」嗎
    有網友發文詢問可否讓媽媽到大學宿舍陪宿,有些父母只叫小孩讀書,卻忽略了基本的社交跟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這一篇文章除了盤點出10項媽寶行為之外,還會介紹「新型媽寶」,原來跟一般人認知的媽寶很不一樣。】  在探討新型媽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媽寶!  「媽寶」這個字眼,不是心理學用語,也不是由英文直譯的,而是日本自創的日式英文「Mother Complex」這個詞彙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