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話(五)王太守八寶豆腐

2021-02-16 隨園食話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活躍詩壇六十餘年,享年82歲,說來也是古代文人中的壽星。在80歲時曾自做詩云:「姆母不知醜,西施不知好,我亦將毋同,八十不知老。」雖然這是調侃,但也說出了他的樂觀積極,閒情逸緻,灑脫樂觀的的心態,其養生秘訣值得後人學習。

袁枚在飲食中對豆腐情有獨衷,在隨園食單中多處提起,雜素單竟收錄豆腐菜餚達十幾種之多,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程萬立豆腐、蝦油豆腐、鰒魚豆腐,其中王太守八寶豆腐還曾是宮中大內御用之品,那清宮大內康熙皇帝喜食之物又如何到了袁枚的隨園呢。

古代皇上為穩定臣心,收買人心,調動他們的忠誠心和積極性,皇帝經常賞給大臣的禮物,御賜禮物有房子有地有美人,賞賜不光是封官進爵賞銀子賞花翎,還有很多名堂,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比如《甄嬛傳》皇帝送給甄嬛的蜀錦玉鞋,大家都知道蜀錦的織法屬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鞋底還是由藍田玉所制,同時裡面還裝滿了香料這多珍貴呀。皇帝賞賜的東西,重要的不是價錢,而是皇恩浩蕩,如清康熙爺賞孔家戴雙眼花翎,並賜紫禁城騎馬行走,那是多大殊榮呀,當然皇帝的賞賜,有時也把自己所好之物,貼身的玩藝賜給大臣,比如自己穿過的衣服啊,鼻煙壺啊什麼的,有時竟把自己愛吃的御用膳食,像賜金銀財寶一樣賜予大臣,以示皇恩。

話說康熙年間,徐建庵尚書年事已高,上本告老還鄉,聖祖康熙爺念其勞苦功高,御批回鄉養老,並御賜大內八寶豆腐一品以頤養天年,此菜本是清宮廷名菜。據說,康熙在位時十分喜歡食用質地較熟、口味鮮美的萊餚,清宮御廚便經常用雞、鴨、魚、肉去骨製成菜餚,以供其享用。一次,御廚用嫩豆腐,加豬肉末、雞肉末、蝦仁末、火腿末、香菇未、蘑菇末、瓜子仁末、松子仁末,用雞湯燴煮成羹狀的菜餚。康熙品嘗後,感到豆腐絕嫩,口味異常鮮美,極為滿意。因它是用八種不同的優質原料製成,故被康熙賜名為「八寶豆腐」,並將其列作他最喜愛的御膳之一。

徐閣老聞聽跪拜謝主隆恩,然後差人去御膳房取方子,您猜怎著,人家不給,用現在的話講是態度不端正,這皇家御用之物,你就隨便打發個人就拿走了,姥姥!徐閣老只好身穿朝服,手捧聖旨,懷揣一千兩銀票,親自來到御膳房,總管太監驗過聖旨,收下銀票,才把方子給了他。徐閣老拿到御賜食單,回家後打開舉目觀看,此菜不愧皇家御用之品。選料講究,製法精細,用嫩豆腐去邊攪碎,加入旦清和八寶料下鍋,炒滾起鍋。這八寶是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雞肉屑、火腿屑、乾貝、蝦仁葷素搭配,乾果提香,入口軟嫩,營養豐富,吃的時候用羹匙,不用筷子。特別適合老人食用。

康熙爺十分偏愛御膳八寶豆腐,除把此菜賜給徐閣老外,據江寧巡撫宋牧仲《西陂類稿》記載,他七十二歲那年,在蘇州迎接康熙南巡,受到御賜八寶豆腐的皇恩。「四月十五日旨傳出朕有自用豆腐一品,與常不同,因巡撫是有年紀的人,可令御廚太監傳授與巡撫廚子,為後半世受用」。宋牧仲受寵若驚,把這味豆腐的烹調法視為至寶,不傳外人。

那這御用之方,又如何到了袁枚之手呢?八寶豆腐能得以御膳傳到民間,則是尚書徐閣老的功勞,據說徐閣老受到御賜八寶豆腐。他沒有像宋牧仲那麼保守,而是把八寶豆腐的烹調方法傳授給門生樓村先生,樓村先生又傳給後人,到乾隆年,其法己傳到樓村的孫子王孟亭太守之手,袁枚與王孟亭太守為多年莫逆之交,王太守知袁枚喜好美味,送他享用,故而得之,才得流傳至今。此菜因袁枚收錄在《隨園食單》雜素單,因王太守所傳,故稱「王太守八寶豆腐」。

按隨園食單記載的八寶豆腐方法如下: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覃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湯中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著。按此方製法,把豆腐攪碎過蘿,加上蛋清、澱粉拌勻;香覃屑、蘑菇屑、雞茸、蝦粒該飛水的飛水,該滑油的滑油,炒鍋燒熱滑鍋下大油,將豆腐倒入鍋內用勺炒均,蝦粒、雞末、香菇末、蘑菇末分別下入,最後放瓜子仁末、松仁末,用小火炒均,淋上熟雞油出鍋裝入湯碗內,在撒上熟火腿末即成。此菜潔白細嫩,滑潤如脂,滋味鮮美。吃時用瓢不用箸。

做此菜必須用嫩豆腐,用豆腐腦也行,加純雞湯煨煮增加口和營養。製做手比法叫軟炒,炒時掌握火候,當豆腐下鍋近燒沸時,即移火推炒,使豆腐熟而光潔,不起泡和蜂窩眼,然後在下蝦粒、雞末、香菇末、蘑菇末,最後放乾果,這樣菜餚才層次分明,鮮嫩入味。順便說一下,市面上還有一種八寶豆腐,是將原料切小丁,用雞湯燴制,當然也可叫八寶豆腐,但此八寶豆腐非此八寶豆腐,叫八寶可以,但不是隨園所載的王太守八寶豆腐。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活躍詩壇六十餘年,享年82歲,說來也是古代文人中的壽星。在80歲時曾自做詩云:「姆母不知醜,西施不知好,我亦將毋同,八十不知老。」雖然這是調侃,但也說出了他的樂觀積極,閒情逸緻,灑脫樂觀的的心態,其養生秘訣值得後人學習。

袁枚在飲食中對豆腐情有獨衷,在隨園食單中多處提起,雜素單竟收錄豆腐菜餚達十幾種之多,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程萬立豆腐、蝦油豆腐、鰒魚豆腐,其中王太守八寶豆腐還曾是宮中大內御用之品,那清宮大內康熙皇帝喜食之物又如何到了袁枚的隨園呢。

古代皇上為穩定臣心,收買人心,調動他們的忠誠心和積極性,皇帝經常賞給大臣的禮物,御賜禮物有房子有地有美人,賞賜不光是封官進爵賞銀子賞花翎,還有很多名堂,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比如《甄嬛傳》皇帝送給甄嬛的蜀錦玉鞋,大家都知道蜀錦的織法屬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鞋底還是由藍田玉所制,同時裡面還裝滿了香料這多珍貴呀。皇帝賞賜的東西,重要的不是價錢,而是皇恩浩蕩,如清康熙爺賞孔家戴雙眼花翎,並賜紫禁城騎馬行走,那是多大殊榮呀,當然皇帝的賞賜,有時也把自己所好之物,貼身的玩藝賜給大臣,比如自己穿過的衣服啊,鼻煙壺啊什麼的,有時竟把自己愛吃的御用膳食,像賜金銀財寶一樣賜予大臣,以示皇恩。

話說康熙年間,徐建庵尚書年事已高,上本告老還鄉,聖祖康熙爺念其勞苦功高,御批回鄉養老,並御賜大內八寶豆腐一品以頤養天年,此菜本是清宮廷名菜。據說,康熙在位時十分喜歡食用質地較熟、口味鮮美的萊餚,清宮御廚便經常用雞、鴨、魚、肉去骨製成菜餚,以供其享用。一次,御廚用嫩豆腐,加豬肉末、雞肉末、蝦仁末、火腿末、香菇未、蘑菇末、瓜子仁末、松子仁末,用雞湯燴煮成羹狀的菜餚。康熙品嘗後,感到豆腐絕嫩,口味異常鮮美,極為滿意。因它是用八種不同的優質原料製成,故被康熙賜名為「八寶豆腐」,並將其列作他最喜愛的御膳之一。

徐閣老聞聽跪拜謝主隆恩,然後差人去御膳房取方子,您猜怎著,人家不給,用現在的話講是態度不端正,這皇家御用之物,你就隨便打發個人就拿走了,姥姥!徐閣老只好身穿朝服,手捧聖旨,懷揣一千兩銀票,親自來到御膳房,總管太監驗過聖旨,收下銀票,才把方子給了他。徐閣老拿到御賜食單,回家後打開舉目觀看,此菜不愧皇家御用之品。選料講究,製法精細,用嫩豆腐去邊攪碎,加入旦清和八寶料下鍋,炒滾起鍋。這八寶是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雞肉屑、火腿屑、乾貝、蝦仁葷素搭配,乾果提香,入口軟嫩,營養豐富,吃的時候用羹匙,不用筷子。特別適合老人食用。

康熙爺十分偏愛御膳八寶豆腐,除把此菜賜給徐閣老外,據江寧巡撫宋牧仲《西陂類稿》記載,他七十二歲那年,在蘇州迎接康熙南巡,受到御賜八寶豆腐的皇恩。「四月十五日旨傳出朕有自用豆腐一品,與常不同,因巡撫是有年紀的人,可令御廚太監傳授與巡撫廚子,為後半世受用」。宋牧仲受寵若驚,把這味豆腐的烹調法視為至寶,不傳外人。

那這御用之方,又如何到了袁枚之手呢?八寶豆腐能得以御膳傳到民間,則是尚書徐閣老的功勞,據說徐閣老受到御賜八寶豆腐。他沒有像宋牧仲那麼保守,而是把八寶豆腐的烹調方法傳授給門生樓村先生,樓村先生又傳給後人,到乾隆年,其法己傳到樓村的孫子王孟亭太守之手,袁枚與王孟亭太守為多年莫逆之交,王太守知袁枚喜好美味,送他享用,故而得之,才得流傳至今。此菜因袁枚收錄在《隨園食單》雜素單,因王太守所傳,故稱「王太守八寶豆腐」。

按隨園食單記載的八寶豆腐方法如下: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覃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湯中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著。按此方製法,把豆腐攪碎過蘿,加上蛋清、澱粉拌勻;香覃屑、蘑菇屑、雞茸、蝦粒該飛水的飛水,該滑油的滑油,炒鍋燒熱滑鍋下大油,將豆腐倒入鍋內用勺炒均,蝦粒、雞末、香菇末、蘑菇末分別下入,最後放瓜子仁末、松仁末,用小火炒均,淋上熟雞油出鍋裝入湯碗內,在撒上熟火腿末即成。此菜潔白細嫩,滑潤如脂,滋味鮮美。吃時用瓢不用箸。

做此菜必須用嫩豆腐,用豆腐腦也行,加純雞湯煨煮增加口和營養。製做手比法叫軟炒,炒時掌握火候,當豆腐下鍋近燒沸時,即移火推炒,使豆腐熟而光潔,不起泡和蜂窩眼,然後在下蝦粒、雞末、香菇末、蘑菇末,最後放乾果,這樣菜餚才層次分明,鮮嫩入味。順便說一下,市面上還有一種八寶豆腐,是將原料切小丁,用雞湯燴制,當然也可叫八寶豆腐,但此八寶豆腐非此八寶豆腐,叫八寶可以,但不是隨園所載的王太守八寶豆腐。

 

相關焦點

  • 佛跳牆經濟實惠,八寶豆腐色香味俱全,光聽菜名就知道很美味
    可稱得上「中華美食奇葩,飲食食 材精」。鄭春發有了這一技之長,便辭去了布政使家廚,在福州東街開了 一家三友商菜館(今福州聚春園菜館的前身)將多年研製的壇煨菜取名為福壽全。不久便吸引了各地的食客慕名而來。天,有幾位文人老饕,聽說聚春園煨制有異香奇美的名菜,進到店 來點名要吃福壽全。
  • 南京夫妻還原《隨園食單》 發現袁枚獨特飲食嗜好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金陵飯店廚師長薛文龍就曾研究《隨園食單》,還原出100多道菜品,但隨著年代變遷,菜品流失殆盡。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一對夫妻在宅家讀書之餘,開始了還原《隨園食單》的美食之旅。他們就是南京人許金晶和他的妻子小魚。
  • 南師大藏書《隨園食單》被搬上了餐桌|你所不知道的高校圖書館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的華夏圖書館建於1934年,由美國著名設計師亨利·墨菲設計,是一座鬥拱、大屋頂式建築,承載著南師大人的書香記憶,館藏古籍超過12萬冊,有13部古籍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失傳幾百年的明代刻本堪稱孤本。
  • 毛利高達85%,一月能賣1500份,八寶豆腐火得一塌糊塗!
    想回顧文章的朋友可點擊以下連結:選豆腐、調熟餡、熬爆汁,李昌順大師八步詳解博山豆腐箱!豆腐賣不出高價錢?用鹹蛋黃熬點油,讓它毛利翻幾番!這款豆腐太神奇,入口竟然能爆漿!|廚娘自製八寶豆腐| 製作人/謝紅霞▼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在大眾視野裡,這兩句話似乎最能代表中國的「美食自信」:前者表達了中國人對飲食的極致追求,後者則說明了中國人對食物的無比重視——然而這種「美食自信」,多多少少算是一種誤讀。孔子所言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實更側重於祭祀時飲食的態度而非對味道的追求。
  • 一本有味道的書——《隨園食單》
    第一次知道《隨園食單》這本書,是在人教版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裡的一篇課文《端午的鴨蛋》中。
  • 以吃來排輩分,以食來論階層:且看古代達官貴族的飲食譜系
    再後來又有人根據社會地位、職業以及財富將人又做了分類: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官不管是從哪個維度考量,都是「高人一等」的差事。這非常符合古代尤其是封建社會時期的境況。也才有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文人志士挑燈熬學,只為了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奪魁,得個一官半職。「範進中舉」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 每道名菜的一個小故事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
    大家好,我是張林園,今天給大家帶來中國美食《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潮州「護國菜」「護國菜」是潮州的一道名菜。這道菜的得名還有一段來歷。八寶豆腐據說,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駐在蘇州織造官邸。內務府的曹寅,為了做好御膳,以重金四處尋名廚,一直沒有人敢前來應聘。眼看快到聖駕光臨之日,還沒有找到名廚,急得曹寅如坐針氈。一天,有個名叫張東官的民間廚師前來應聘。張東官是個植長用豆腐做菜的名廚。
  • 《隨園食單》:吃貨的必備「秘籍」,關於古代的美食都有介紹
    兩人互為師友,互相啟發,留下了「知己難,知味尤難」的著名典故,更為《隨園食單》打下堅實的操作基礎。袁枚先生以前,廚師是賤業,是君子遠庖廚;袁枚先生之後,廚師是料理,是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隨園食單·須知單》)
  • 漢堡豆腐和八寶辣醬,做法簡易一學就會,趕快收藏吧!
    漢堡豆腐和八寶辣醬,做法簡易一學就會,趕快收藏吧!又來到了美食的世界,你還好嗎?美食讓我們相聚在一起,這是一次美妙的緣分。今天小編將給你帶來兩款美食,就是漢堡豆腐和八寶辣醬。漢堡豆腐的主要特點為,這道菜是來自臺灣的風味,六出黃瓣,茄醬紅潤,菊飾中央,色、香、味、形俱佳。八寶辣醬的主要特點為,這道菜是來自香港的風味。它由多種料製作而成,味道特別。也可用豆腐乾代替,省去豆腐處理過程。要深入了解它們的具體製作過程,請看下面的步驟。
  • 詩詞丨隨園先生詩選,他是性靈派三大家之一,卻對美食情有獨鍾
    傾畢生精力譜寫美食名錄《隨園食單》,貴為中國食經之經典名作。袁枚,字子才,號簡齋。他是清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當然,還是非常有名的美食家。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一本關於詩詞理論方面的著作。而作為詩話,自然傾注了作者本身的詩詞觀。那我們今天從後人的視角來看,袁枚本人的詩的流派和特色是什麼呢?
  • 隨園銀杏一黃,南京就美成了金陵!
    包圍大草坪的五棟古建築,以走廊相連接。而連廊之下,則是欣賞銀杏不二之選的視角了。秋風漸起,落葉飛舞,從銀杏樹下走過,恍然間仿佛夢回百年。走在新傳院前的路上,左側的屋頂上落滿了一層金黃的銀杏葉。中式三進庭院結構,布局工整,平面對稱,融合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和江南園林庭院的隨園,還被不少人看作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後來,袁枚來到了隨園,平地開池沼,起樓臺……移步換景的隨園聲名遠揚,因為參觀者眾多,隨園的門檻每年都要更換一兩次。
  • 四道家常素菜:手撕包菜、魚香杏鮑菇、八寶菠菜、小白菜炒豆腐
    手撕包菜做法:捲心菜邊洗邊用手撕成大小合適的塊,掰去中間粗粗的菜杆,儘量控幹水分;幹辣椒切段、大蒜切末;鍋裡放油燒至五成熱,放入幹辣椒和蒜末小火爆香;』放入捲心菜後改大火迅速翻炒;看到捲心菜稍炒軟後放鹽和適量蒸魚豉油調味,繼續拈鍋翻炒幾下即可出鍋魚香杏鮑菇做法:將生抽、料酒、醋、
  • 還原乾隆五十七年蘇幫菜,這家餐廳把《隨園食單》搬上了餐桌
    在朝陽大悅城以徽派建築作為整體基調的匠心慢食空間「拾間」裡,便有一家蘇幫菜的代表——「蘇幫袁(需求面積:400-800平方米)」。   「蘇幫」意指蘇幫菜,「袁」則取自隨園的主人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的才子、美食達人,曾著凝結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隨園食單》。蘇幫袁力求還原《隨園食單》,重現古法淮揚菜。
  • 豆腐之味
    諺云:「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足見豆腐之好,好在味甘性涼,具有健身功效,是讓人下飯的上好美味。
  • 食以健康為重 五斛雜糧粉食時尚生活
    吃貨每個朝代都有,從傳說中的饕餮,到東坡肉的發明者蘇軾,再到清朝大文豪、美食家被譽為與紀曉嵐齊名的袁枚,將自己的吃貨經驗寫成了一本《隨園食單》,吃出了新境界、新高度。  現如今的吃貨更是越來越多,但是,你真的吃對了食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