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吃貨的必備「秘籍」,關於古代的美食都有介紹

2020-12-18 騰訊網

古代文人騷客最是擅文章、喜新賦、愛寫詩、賦新詞、善譜曲、作折子戲、寫小說,唯獨寫美食的菜譜最少,獨一份的美食寶典就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清代大才子袁枚所作,最早出版於1792年,詳細記錄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共14章。

《隨園食單》是我國古代烹飪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之作,更是第一次系統全面總結中國烹飪的成就。

上圖_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袁枚 著

1、名廚大V加持的美食家

提到美食家,大家會想到丁寶楨、胡適、張大千、梁實秋、王世襄、汪曾祺、蔡瀾等,這是一群號稱老饕的信仰者,他們可以不為富貴、權勢、生死折腰,但絕對會對美食折腰,他們都有一條知美食的舌頭,一桿寫美食的筆,有一顆愛美食的心,但大多不會燒菜煮飯,畢竟「君子遠庖廚」。

我們的袁枚先生交遊廣闊,吃遍權貴宴席、市井美食,積累了四十餘年的美食品嘗及料理經驗,所以他十分鄙薄明代陳繼儒、李漁兩位大美食家的矯揉造作,想寫一本真實可靠的美食料理書籍,每個人都能照書做菜的美食料理聖經。袁枚先生一度想放棄這個頗為大膽的想法,直到遇到一個名叫王小餘的著名廚師。

這兩人的相遇就好比特級廚師小當家劉昴星,遇上靈感不斷的嘟嘟周梅麗。王小餘廚藝精湛,多真知灼見,手上功夫厲害;袁枚先生積年老饕,多異想天開,筆下功夫厲害。兩人互為師友,互相啟發,留下了「知己難,知味尤難」的著名典故,更為《隨園食單》打下堅實的操作基礎。袁枚先生以前,廚師是賤業,是君子遠庖廚;袁枚先生之後,廚師是料理,是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隨園食單·須知單》)

上圖_ 乾隆皇帝在皇極殿舉行千叟宴宴會座次位置示意圖

上圖_ 《千叟宴圖》清·汪承霈繪

2、火鍋不香嗎?

清代乾隆皇帝辦千叟宴,主打壓軸大菜就是宮廷銅鍋火鍋,這表明清代的上層社會已經愛上了火鍋。翻遍清代歷史資料,我們可以考據出清代北京城流行的是東來順那樣的銅鍋火鍋,和現代火鍋的百花齊放完全不同。

火鍋香嗎?袁枚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火鍋無感綜合症」患者,在《隨園食單·戒火鍋》篇提出以下反對理由:一、紅湯或白湯湯汁沸騰翻滾,令人生厭;二、各菜各有火候,一鍋煮之不好;三、蔬菜、肉類在鍋中煮久了便變味。

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一頓不行就兩頓!這就是火鍋的宣言,重慶火鍋、四川火鍋、北京涮羊肉火鍋、潮汕牛肉火鍋、酸湯魚火鍋、羊蠍子火鍋、海鮮火鍋、椰子雞火鍋等等,火鍋江湖百花齊放,總有一款適合你,適合清代的袁老先生!

上圖_ 千叟宴時乾隆御賜養老牌

3、食療養生:養生style始自我

如今00後養生火遍大江南北,不懂養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潮流人士,比如可樂泡枸杞、爆肝熬夜找枸杞、熱水泡腳加枸杞等等都是毛毛雨,袁大才子表示:養生style始自我!

《隨園食單·羽族單》寫到黃芪蒸雞治瘵「滷濃而鮮,可療弱症」,黃芪主補益氣血,對虛弱消瘦效果甚好,後人將黃芪蒸雞治瘵加以改進,逐漸衍生出黃芪蒸雞、當歸黃芪蒸雞等菜式。書中菜式經常含枸杞子、陳皮、百合、山藥、茯苓等中藥材, 用黃芪、白朮、巴戟天等增強功效, 此類中藥材至今仍被養生保健所效仿, 已列入藥食同源、保健食品的範圍。如今黨參、黃芪、當歸、冬蟲夏草、枸杞、茯苓、枸杞等中藥材入菜已是家喻戶曉,養生保健、食補藥膳已經深入人心。

上圖_ 袁枚 《隨園食單》

除中藥材入菜外,「調味寧先取淡」強調控制食鹽用量少; 「戒外加油」強調避免油脂攝入過量;「戒走油」反對加熱過度、避免營養丟失;「粥飯本也, 餘菜末也」強調穀物膳食基本結構的重要性,此類飲食主張均與現代飲食健康原則一致。

這種飲食平衡理論基本被現代營養學所吸收、傳承,從而形成了一股養生風潮。《隨園食單》記載的菜譜在清代被演繹成隨園菜,與譚家菜、孔府菜合稱「三大官府菜」,如今在杭州、南京等地已成為養生菜的領頭羊。

上圖_ 滿族食俗與清宮御膳 配圖

4、海鮮:海鮮雖珍,食之有道

古人飲食講究「五穀、五畜、六禽、八珍」,並無海鮮之說。《隨園食單·海鮮單》 說「古人珍並無海鮮之說,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從眾。」,提示清代乾隆時期已盛行食用海鮮,《海鮮單》記錄燕窩、海參、魚翅、鮑魚、淡菜、烏魚蛋、乾貝、生蠔等清代海鮮的目錄和烹飪技法,海鮮正式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高檔食材。如今西班牙火腿、澳洲龍蝦、神戶牛肉、法國鵝肝、俄羅斯魚子醬等高端食材越來越受到中國人的瘋狂熱捧,卻不知我們本土的海鮮其實不輸國外的食材,更應該將中國的海鮮文化推向全世界。

《隨園食單·戒單》中寫到戒耳餐、戒目食、戒暴殄,專門論述避免貪圖名貴食材、貪多菜多盤、暴殄天物的觀點。其中《戒暴殄》篇特意譴責活烤鵝掌這類行為,認為十分殘忍,因吃而違背人性。現今社會食熊掌、煲魚翅、澆驢肉、活吃猴腦、三吱兒、炭烤乳羊等屢禁不絕的菜式做法,在後世的飲食中存在不爭議。

上圖_ 袁枚 1787年作 行楷書四屏 (部分)

5、中國人和酒不得不說的故事

談到美食與酒,《戒縱酒》說「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科學解釋酒精會麻痺人的味蕾,所以酒醉後無法品嘗美食的美味,也就糟蹋了美食,畢竟「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但現今社會,周歲酒、過節酒、宴席酒、結婚酒、請客酒,紅白酒等名目繁多,形成了我國無事可離酒的酒桌文化,酒桌上男男女女們勸酒、灌酒、拼酒、醉酒之歪風愈演愈烈,以致醉死、醉駕的悲劇屢見不鮮,這是病,無法洗白的飲食文化惡習,藥不能停的那種!

文化人須作詩,作詩須用酒,袁枚在《隨園食單 茶酒單》說:「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極是風雅。同當今社會流行以飲用四大白酒為潮流不同,清朝時「今海內動行紹興」,「餘黨稱紹興為名士,燒酒為光棍」,紹興酒即紹興產的黃酒,地道的紹興黃酒以上好的糯米、鑑湖水釀造而成,色如琥珀,以味甘、色清、氣香、力醇厚者為上品,著名品種有元紅酒、加飯酒、花雕酒、善釀酒、香雪酒等,清朝康熙年間就有「約酒行天下」。

上圖_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

現代科學研究,黃酒中富含多種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及多種維生素,且因酒精度數低,對身體傷害較小,頗受日本等外國喜愛。民國大文豪魯迅先生曾以一篇《孔乙己》為家鄉紹興黃酒免費代言,如今到紹興旅遊,遊客必到鹹豐酒店內,學孔乙己模樣,來一碟茴香豆,沽一碗紹興黃酒,體味黃酒的苦澀和甘甜。

6、結語

《隨園食單》最有內味處在「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對待美食我們應當有著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斷推陳出新,將隨園菜傳承下去,將中餐推到世界美食的最高峰!

文:姚約之

參考資料:《隨園食單》 (清)袁枚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南京夫妻還原《隨園食單》 發現袁枚獨特飲食嗜好
    跟著古代最強「美食博主」學做菜南京夫妻發現袁枚獨特飲食嗜好《隨園食單》被視為廚師的『聖經』。很多食材的加工方法介紹都非常詳細,完全可以照著操作。許金晶自詡「吃貨」,翻閱他的朋友圈,簡直就是一個食譜資料庫。圖片是妻子小魚每日烹製的家常菜,文字是烹飪技法、生活感悟。在早前的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夫妻二人宅家讀書,偶讀《隨園食單》,便心生奇想——還原食單上的美食。「食材易得,做法不是過分複雜。」許金晶夫婦根據這兩點原則,選出了二十道菜:十道葷菜,十道蔬菜。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食物史:千年食材匯清代關於美食,中國有兩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一是《論語》中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二是《史記》中的「民以食為天」。在幾百年後各色食譜泛濫的時代裡看《隨園食單》,往往會覺得它過於簡單:兩篇「總則」(須知單、戒單)再加十二篇「分則」(海鮮單、特牲單、點心單等),326道菜式的篇幅似乎難以支撐起中國美食大廈。的確,《隨園食單》的偉大只有放在中國食單發展史裡才能洞悉。
  • 一本有味道的書——《隨園食單》
    《端午的鴨蛋》的作者是中國當代作家汪曾祺,他是高郵人,寫他們高郵端午的鴨蛋時,說曾經在清人袁枚的《隨園食單》裡看到過有關高郵醃蛋的記敘,覺得「與有榮焉」。現在的初中語文教材裡,已經沒有《端午的鴨蛋》了,但是汪曾祺的另一篇散文《昆明的雨》卻得以入選。
  • 南師大藏書《隨園食單》被搬上了餐桌|你所不知道的高校圖書館
    等等這些,對於我們的河運史和文化史,都有很重要的價值,而且還牽涉到很多的地名,運河所經過的各個地方。這本書的編撰、繪工、刻工也非常精美的。」   南師大的古籍收藏在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古代戲劇方面也很豐富。《牡丹亭》、《紫釵記》、《覺世名言》都有很好的版本。
  • 《隨園食單》和汪曾祺都不願提螺螄,如今頻上熱搜成網紅美食
    最近,又有一份關於螺螄的「快遞」,需要每一個吃貨籤收,這就很耐人尋味了。01美食界的KOL都不寫螺螄,為啥?稍遠一點說,吃貨「聖經」《隨園食單》裡,都沒有給螺螄留一席之地。哪怕是美食界KOl汪曾祺先生,倡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也僅僅是在一小段文字裡提到了螺螄。汪曾祺寫螺螄,寫得不是很正經。他說:「螺螄處處有之。我們家鄉清明吃螺螄,謂可以明目。
  • 漫畫版新「隨園食單」即將亮相「亞洲...
    該書以杭州人袁枚為主角,介紹了108道杭幫菜的歷史、典故、故事、傳說。他將各類烹飪技術、菜點茶酒匯集成《隨園食單》,被譽為中國古代經典《食經》。事實上,選擇袁枚作為漫畫的主角,蔡志忠有著深刻的考慮,研究了很多杭州美食文化,「袁枚寫的《隨園食單》,裡面有326道菜,而且他寫得非常精緻又很清楚,比我畫的漫畫還淺顯易懂,所以我就用卡通創造了一個杭州食神。」
  • 古代的吃貨,漫長的歷史沿襲,被吃貨屬性封印的資深老饕
    銀缸金碗須臾空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 漫長的歷史沿襲,被吃貨屬性封印的資深老饕數不勝數,有人盛名流篆千年,也有人默默無聞。
  • 朋友圈曬美食 杭州人袁枚清朝時就這麼「玩」啦
    袁枚與紀曉嵐有「北紀南袁」之稱。  「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是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他買下了據說是曹雪芹家(江寧織造)的豪宅,還養了一大群男男女女的粉絲。袁枚曾說過,自己好味、好色、好葺屋、好遊、好友……他的「大觀園」(也就是隨園)裡,滿園都有山,滿山都有書。
  • 古代最懂美食的人,為自己的廚師寫了本傳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師若可今天,在我們的身邊總是不乏吃貨,但要論吃貨的境界,古人可謂是更勝一籌。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代那些出了名的吃貨。一,吃貨第四名——乾隆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六下江南,除了閱盡江南美色,各種小吃也是必不可少。以至於現在我們隨處可見的江南小吃,大多都打著乾隆爺的旗號。下面我們隨便舉幾個,知道乾隆爺對美食的影響有多大了:相傳乾隆爺下江南到了三江口。
  • 隨園食話(五)王太守八寶豆腐
    在80歲時曾自做詩云:「姆母不知醜,西施不知好,我亦將毋同,八十不知老。」雖然這是調侃,但也說出了他的樂觀積極,閒情逸緻,灑脫樂觀的的心態,其養生秘訣值得後人學習。袁枚在飲食中對豆腐情有獨衷,在隨園食單中多處提起,雜素單竟收錄豆腐菜餚達十幾種之多,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程萬立豆腐、蝦油豆腐、鰒魚豆腐,其中王太守八寶豆腐還曾是宮中大內御用之品,那清宮大內康熙皇帝喜食之物又如何到了袁枚的隨園呢。
  • 還原乾隆五十七年蘇幫菜,這家餐廳把《隨園食單》搬上了餐桌
    蘇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雖不似川菜那般火熱,但近兩年也漸有崛起勢頭。在朝陽大悅城以徽派建築作為整體基調的匠心慢食空間「拾間」裡,便有一家蘇幫菜的代表——「蘇幫袁(需求面積:400-800平方米)」。   「蘇幫」意指蘇幫菜,「袁」則取自隨園的主人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的才子、美食達人,曾著凝結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隨園食單》。
  • 隨園食單十:廚房那些不同的鍋、爐、刀、碗,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超級吃貨,寫出《隨園食單》的袁枚老先生怎麼說: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老先生說,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不可以隨便就混搭在一起。
  • 詩詞丨隨園先生詩選,他是性靈派三大家之一,卻對美食情有獨鍾
    他是性靈派三大家之一,卻對美食情有獨鍾。傾畢生精力譜寫美食名錄《隨園食單》,貴為中國食經之經典名作。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隨園食單》,諸位愛美食的朋友不容錯過。《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
  • 歷史上有名的美食家,蘇東坡上榜,最後一位為了美食弒君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愛吃的人,為了吃什麼都能做,而且特別會吃,有的人甚至怎麼吃都不長胖,這讓大家羨慕不已,不過你知道嗎?古代也有很多愛吃的美食家,吃起來跟現代人沒有什麼差別,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蘇東坡除了詩詞了得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食家,有詩為證,比如《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而他在晚年作的《老饕賦》更是將他自己吃貨的本色展現的淋漓盡致。他不僅飲食品味極佳,而且熱愛下廚烹飪;既能寫下很多妙筆生花的詩句評點讚頌美食,又能創造摸索獨特的烹飪方法,使得很多宋代的美食能流芳千古,為我們所了解和熟知。
  • 吃貨的人生橫亙全歷史,總有一款適合你,菜單已到,注意查收哦!
    吃貨的時空,從來都不分古今。美食,可以滿足口腹之慾,製造舌尖享受,更可發展為風雅品味。面對泱泱華夏飲食,自詡吃貨的你,怎捨得錯過舌尖上歷史的味道?不讀古書的吃貨,不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好廚子。比如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隨園食單》特別強調作料的意義:「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意思說,廚師用的作料,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飾。當女人衣衫襤褸破舊時,即使天姿國色又善於化妝打扮,美如西施也不會讓人覺得好看。作料不行,再好的廚師也無回天之力。
  • 吃貨的世界裡滿眼都是美食 沙漠飛蝗可食嗎?
    在民間,直有唐太宗吞食蝗蟲以解民苦的傳說,而有據可查的是,大唐時期的民間的確形成了頗有規模的食用蝗蟲之風,及至明末,蝗已經不僅為人所食,更是被開發成飼料,以蝗蝻飼餵的鴨子品質上乘,山區貧民還以蝗蟲養豬。 但和這些民間軼事相襯託的,卻是中原地帶日益頻繁又逐漸深重的蝗災之苦,從唐到宋再到元,蝗災的規模和烈度一再加重,明清時期的蝗災也大體保持了元的水平。
  • 吃貨必備!中國科大美食節氣壁紙大放送!
    吃貨必備!中國科大美食節氣壁紙大放送!傳統飲食文化結合節氣養生知識設計並製作成二十四節氣臺卡轉眼間,所有節氣臺卡已在各個食堂擺放了一整年不知道可愛的你們有沒有留意餐桌上的臺卡呢
  • 中國人吃燒烤的歷史都有上千年了 古代用的是啥工具?
    原標題:中國人吃燒烤的歷史都有上千年了 古代用的是啥工具? 作為吃貨大國,燒烤一直是我們在朋友聚會時的熱門選擇之一,其實不止現代人愛吃燒烤,這種烹飪手法在中國古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了。
  • 自古文人多苦短,詩才橫逸的吃貨袁枚為何能活得逍遙自在?
    袁枚《隨園食單》袁枚提出的「性靈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他不光吃遍天下美食,還寫了一部流芳百世的飲食著作,成為了著名的飲食理論家,這部著作就是《隨園食單》。此書成於1792年,袁枚時年76歲。大概是覺得吃了一輩子,不留下點東西不好意思,於是便把自己吃了還沒有忘記的好東西記載了下來。沒想到竟然比許多文學名著的影響還大。至今,淮揚菜、本幫菜、杭菜、徽菜,萬變不離其宗,都跳不出這本食單。
  • 隨園食單【四】
    《須知單》通過中國飲食文化相關的經驗總結,揭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規律,體現了中國飲食美學的原則與特色。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譯文】探求學問的途徑,必須首先掌握充分的理論知識,然後通過實踐應用檢驗,飲食烹調的道理也是一樣。因此撰寫《須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