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懂美食的人,為自己的廚師寫了本傳記

2020-12-13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師若可

今天,在我們的身邊總是不乏吃貨,但要論吃貨的境界,古人可謂是更勝一籌。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代那些出了名的吃貨。

一,吃貨第四名——乾隆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六下江南,除了閱盡江南美色,各種小吃也是必不可少。以至於現在我們隨處可見的江南小吃,大多都打著乾隆爺的旗號。下面我們隨便舉幾個,知道乾隆爺對美食的影響有多大了:

相傳乾隆爺下江南到了三江口。這天,他在江邊賞景,忽然一陣河風襲來,陣陣香味撲鼻,乾隆爺隨著香氣望去,發現百米之外有個茅草屋。

乾隆爺隨即來到茅屋,才知道是主人在用石鍋蒸魚,味道極美,吃完美味的乾隆爺連口稱讚,「蒸汽石鍋魚,人間極品」,後人都以此為招牌來招攬顧客。

相傳,又有一次,乾隆爺下江南到鎮江遊玩時,忽覺飢腸轆轆,便來到張嫂子夥麵店,張嫂子得知是皇帝駕臨,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裡,煮出來的麵條卻很可口,得到乾隆爺誇讚。鍋蓋面由此而來。

除了江南美食,乾隆爺在宮裡也不安分。

吃膩味了御膳房的精緻菜餚,乾隆皇帝在宮中終日煩悶,常常感到胃口不適,這可急壞了御膳房的廚子們,他們變著法兒地、換著樣地去做,想調起他的胃口,總不見效。

眼見皇帝的臉龐日漸消瘦,腦袋別在褲腰裡的御廚們,一邊替自己的命運擔心,一邊想辦法。

有一天,負責採購的御廚來到鹹陽大街,老遠看見前面圍著很多人,好奇地走近仔細端詳,原來是一個老漢正在表演揪面片。

只見在一輛簡陋、加長的木櫞板車上,架著一口大鐵鍋和一篩子蓮花的花瓣,鍋裡沸騰的開水,咕嘟著冒熱氣。

出鍋的面片滑香如玉潤,白皙似凝脂,入碗後的面片搖曳著醉人的芳香,嫋嫋的靈氣。這時那老漢將燉了的辣子肉湯,和著早已燉製好的佐料,澆蓋在面上。

御廚看得入神,端了一碗給乾隆皇帝品嘗。沒想到,辣味竄,米醋酸,頓時皇帝胃口大開,連連稱讚不已,非得讓御廚將老漢請進宮中,要親自看著他表演。

表演畢,乾隆皇帝興致正濃,即興揮毫題下一個非常複雜的字,據說這個字讀「biang 」,只有關中人才看得懂。得了乾隆皇帝御封親點的「biang biang面」的面片,從此走進御膳房。

二,吃貨第三名——孔子

說到孔老夫子,你一定想到的是一個孜孜不倦的老頭形象,門下弟子三千,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孔老夫子也是位資深吃貨。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以看出,孔子在吃的方面十分講究,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

精細還只是孔子對食物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孔子還有「十不食」之論:

飯傷了熱溼、甚至有了不好的氣味,魚陳了和肉腐爛了,不能吃;食物氣味不正常了、夾生了或過熟了不能吃;不是進餐得正常時間不可以吃;羊豬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禮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份,不應當吃;沒有配置應有的醬物,不吃;肉雖多,也不應進食過量,仍以飯食為主;酒可以不劃為一限量,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禮度的原則;僅釀一夜的酒,市場上賣的酒和幹肉都不可以食用;姜雖屬齋祭進食時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葷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應不留神惠當天班賜;祭肉過了三天也不能再吃了。

透過這「十不食」,足以看出,孔老夫子絕對是吃貨界的行家。而且孔老夫子的飲食觀完整而自成系統,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方面,並為我國的古代飲食理論拓展了思維空間。

三,吃貨第二名——蘇東坡

蘇東坡作為宋朝一代文豪,其在詩詞書畫方面的成就無人能比。但除了才華,蘇軾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資深吃貨。

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酥,東坡餅……全國各地以東坡命名的食物多達六十多種。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貶謫外地,蘇東坡是走到哪吃到哪。

公元1080年,蘇東坡被貶黃州,生活極為困頓。多虧當地書生馬正卿向官府請求,官府才把東郊外的一片荒坡賜給了蘇東坡。

在王閏之的陪同下,蘇東坡在此建了房屋,開墾了耕地。於是便有了「東坡居士」。

由於家徒四壁,所以蘇東坡全家整日以素食度日。

不久後,蘇東坡覺得實在是口中無味,便親自去集市上買菜,到了集市上蘇東坡才知道,原來牛肉羊肉價格都很昂貴,唯獨豬肉很便宜。

蘇東坡便買了幾斤豬肉回去了。回去後,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隨著詩的流傳,「東坡肉」也開始聞名全國。

不僅如此,蘇東坡還寫篇《老饕賦》,此賦把中國烹飪與飲食表現得很精妙,《老饕賦》可謂是一個資深吃貨的內心獨白。

四,吃貨第一名——袁枚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人,祖籍浙江慈谿。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袁枚作為吃貨,有三個癖好。第一是不管去誰家,都要帶上家裡的廚子。若吃到好吃的,就讓廚子到廚房裡去學,別人若不願意教,就「執弟子之禮」,死乞白賴地求。再不教,就想吃的時候抬著轎子去把別人家的廚師請來隨園。

第二是愛收集食譜。有一次,袁枚的朋友煮了一道芙蓉豆腐,特地招他來吃。

袁枚吃完,立馬求朋友賜他食譜。朋友笑道:「人說我朝兩個人寫詩最好,一個是紀曉嵐,一個是隨園山人袁枚。隨園山人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那不知是否願意為美食折腰呢?若你朝我鞠三個躬,我即刻把食譜給你。」

袁枚立刻站起來鞠躬,拿著菜譜得意地走了。

第三是喜歡和名廚交朋友。王小餘是南京城裡許多達官貴人都爭相聘請的名廚。廚藝高超,調味從不用試,手一捏,勺一顛,分毫不差。閒暇時最大的樂事就是洗磨自己三十多件專用廚具,是個讓人捉摸不透的狂廚。

王小餘連當御廚都看不上,但就是一心要跟著袁枚。

朋友問他:「以你的才幹,何必老死在隨園裡。」王小餘答:「那些達官貴人,就知道砸著嘴吃東西,給他們吃豬食也是一樣的。只有袁枚懂我。人生樂事,無非找一個知己而已。」

王小餘死後,袁枚十幾年都忘不了他,吃飯常常吃得淚流滿面。還為他寫下了中國史上第一篇廚師傳記——《廚者王小餘傳》。

參考資料:《宋史》、《清史》、《隨園食單》、《論語》

食品不合格的商販,在古代會被如何懲罰?

唇上風情:古代女子怎麼玩色?比李思思的螢光口紅複雜多了

相關焦點

  • 美食:10種最有趣的古代食物
    導語:歡迎來到瑜姐講美食,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10種最有趣的古代食物,快來看看吧!食物是人類追求中最高尚的。從古代皇帝到現代的快餐店,享受美食一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儘管他們遇到麻煩,我們的祖先仍然有時間將周圍的物品變成美味的食物。
  • 這些廚師不簡單,做的飯菜人稱讚:盤點古代廚師
    這些廚師不簡單,做的飯菜人稱讚:盤點古代廚師文|歷史有嚼勁首先,要來說的廚師是劉娘子,她是歷史上第一個給皇帝做飯吃的女廚師。在宋朝皇帝趙構沒有當上皇帝之前,這位女廚師,就開始給他做飯了。因為手藝高超,無論主人家想要吃什麼,劉娘子馬上就能做出來。因此,深得趙構喜愛。就算當了皇帝了,也要帶著劉娘子一塊兒進宮,讓她繼續燒菜。按照當時的規定,主管給皇帝燒菜的,也得是個官員了。可宋朝,還沒有女人當官的例子。劉娘子自己也知道,就給拒絕了。雖然沒有官職,但是大家都叫她「尚食劉娘子」。
  • 廚師寫小說
    一個小說家寫食譜,與一個廚師寫小說,哪一樣更令人害怕呢?我想大部分人都會以為廚師寫小說比較駭人吧,放下鍋鏟不管,跑去動筆動紙,肯定飯做不好,小說也不入流。至於一個作家要是寫寫入廚心得如臺灣的林文月教授那般,則是一件懂得美食的文人偶一為之的風雅韻事了。
  • 古代配方裡的兩個香料口訣,裡面有沒有老廚師們的秘密
    首先聲明一下,我這裡所說的老廚師,不是年記老的廚師,而是指的傳統的民間廚師。而以下我說的內容,大家看的時候,不要以一種嚴肅的心態,從學術的思想去上綱上線,因為我只是從偶然看到的古代香料口訣裡,突然產生的一個有趣推測而已,您或許可以把它看成小雜文,小趣聞之類。
  • 米其林:一個起源於法國的榜單,到底懂不懂中國美食
    以江餐廳為例,如果以點菜為主,再加上15%的服務費,人均妥妥600+; 二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自己的美食地圖,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私家菜單充滿情感,一旦自己的感覺與榜單出入過大,自然會質疑榜單的專業性; 三是普通食客評價一家餐廳,多是好吃壓倒一切,尤其是街坊領居,往往會因為好吃,而放低甚至放棄對一家餐館的環境、服務預期。
  • 《于爾根·哈貝馬斯傳》:這才是人們久已盼望的那一本傳記
    與以往其他所有關於哈貝馬斯的論著和敘述相比,這本傳記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其作者雖然強調沒有把有些純粹私人的或私密的東西寫進書裡,但他並沒有迴避對呈現傳主人生全貌來說非常重要但外人不容易了解的一些故事情節。對哈貝馬斯這位以交往的理論和交往的實踐為畢生事業的思想家來說,個人方面最大的挑戰,是他出生時的生理狀況:先天性唇顎裂。
  • 為何東北人喜歡吃燒雞不吃白切雞?聽廚師是怎麼說的,看完就懂了
    為何東北人喜歡吃燒雞不吃白切雞?聽廚師是怎麼說的,看完就懂了中國地廣物博,所以美食也是數不勝數,各省各地都有特別的菜品,而粵菜也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一種菜系。其中的白切雞,是粵菜中的一絕,許多南方人去飯店吃飯必點佳餚。
  • 《隨園食單》:吃貨的必備「秘籍」,關於古代的美食都有介紹
    古代文人騷客最是擅文章、喜新賦、愛寫詩、賦新詞、善譜曲、作折子戲、寫小說,唯獨寫美食的菜譜最少,獨一份的美食寶典就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隨園食單》。、胡適、張大千、梁實秋、王世襄、汪曾祺、蔡瀾等,這是一群號稱老饕的信仰者,他們可以不為富貴、權勢、生死折腰,但絕對會對美食折腰,他們都有一條知美食的舌頭,一桿寫美食的筆,有一顆愛美食的心,但大多不會燒菜煮飯,畢竟「君子遠庖廚」。
  • 在古代的美食圈,名人們是怎麼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帶貨」的?
    那麼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有沒有什麼途徑,能夠讓一些默默無聞的商品瞬間聲名大噪,成為市場上的寵兒呢? 答案當時是有的,而這些商品的成名在古代的時候只能依託於"名人效應"。一旦有當世名士對它們進行稱讚,那麼他們的地位就會扶搖直上,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那麼在古時候有哪些美食圈的例子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 廚師裡最會寫的,寫手裡最能吃的:成都「食神」一年吃800家館子
    作為《四川烹飪》的主筆,他曾經是廚師裡面最會寫的,現在是寫手裡面最能吃的。九吃大叔。要了一杯冰檸檬,他說起剛吃的一道新菜「雞火野筍乾」,略帶笑容而又興奮。筍子來自浙江,自然晾乾後運到成都。廚師用精心熬製的雞湯,火腿慢燉。爛煮春風,山林中的筍香,瀰漫舌尖。用至簡食材,烹調至美之味,這是九吃大叔推崇的王者之道,「川菜的特點就是化平凡為神奇,哪怕最簡單的原料,也能滋味百變。」這與《本店招牌菜》中斯坦利艾林所說不謀而合:「美食家的本質崇尚簡單。
  • 三井鎮這位廚師讓新田美食走出了國門
    並成為新田第一個拿到廚師證、第一個拿到國家烹飪專業高級技師、第一個走出國門交流廚藝的廚師,贏得過外國政要的好評,為宣傳推介新田美食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獲知他對美食的堅持與執著和背後的「酸甜苦辣」。
  • 在世界美食之都當廚師,要多努力?
    佛山這座令人牽掛的城市,少不了讓人溫暖的人與難忘的故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今天起,我們將開設「百姓風採·小康秀」專欄,一起聽身邊讓我們感動和銘記的百姓故事。在佛山當廚師不容易。在高手如雲的順德,更是難上加難。
  • 古代歷史的廚師你知道幾個,他們的故事很有意思
    看下圖↓這個圖可以看出,古代做飯,也是,頭系防汗帶,身穿散汗衣,雙臂防髒袖,左手鍋來右手勺,坐飯就像在打仗,讓人精神抖擻,做的是什麼菜?如果沒猜錯,應該是「爆炒螞蚱」「爆炒螞蟻」「爆炒毛毛蟲」。(這些菜是我自己想的)看到這個古代人做飯的圖片,讓人突然想知道,古代有名廚嗎?是誰?
  • 為何現代人越來越看不懂中國古代繪畫?其實問題不在於畫而在於人
    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看不懂中國古代繪畫?其實,問題不在於畫,而在於人。前言:在古代,我的古國有很多名人,他們不僅詩詞寫得好,而且非常喜歡繪畫。書法也是一流的。蘇軾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僅能寫詩,還能寫文章,還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最重要的是,他在美食圈也頗有名氣,很多食譜廣為流傳。但我們都知道,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就是這樣一個能人,他也有一些不擅長的事情,比如做官。因為他做官的時候不是被貶了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還有一件事就是畫畫。很多朋友會說這句話不對,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蘇軾作為一個文人,在繪畫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
  • 讓人超級喜愛的美食系列動漫,看的直流口水,想去當廚師
    《中華小當家》整部動漫非常熱血,是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動漫之一,每次看都流口水,每次小當家與別人比拼的時候都很擔心,卻又在心底深處覺得小當家一定會贏,於是就一邊流著口水一邊為小當家加油,那激動的心情,到現在還記得。
  • 廚師的天堂 澳大利亞除了袋鼠之外的美食
    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不僅是廚師眼中的天堂,還是你能大塊朵頤世界各地最精緻美食的好地方。很多人來到澳大利亞,也許最想吃的料理就是袋鼠肉,不過那股羶味可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不過除了袋鼠肉,這個廚師天堂基本是每個角落都能讓你品嘗到美食,下面就一起去逛逛吧。
  • 知道這些武漢美食之最,才敢稱自己最懂小吃的武漢人
    都說「武漢人的一天,從一碗熱乾麵開始」。那麼,提及武漢美食,哪些是你最喜歡、最難忘的?「武漢美食之最」你都了解嗎?快來一起看一下吧~最物美價廉的早餐面窩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
  • 主角是廚師的5本網絡小說:一邊看故事,一邊品美食,舒服了
    目前90萬字的都市小說,主角不但是個廚師,而且是得到了系統的廚師,必須不斷做菜才能夠緩解自身的狀態。於是主角就開始了瘋狂做菜之旅,把子肉、開水白菜、地鍋雞、佛跳牆……一道道美味讓人垂涎三尺,真是一不小心就看書看餓了。本書的優點在於大量美食的介紹,對於各大菜系都有詳細的說明,很有科普感。
  • 不是吃貨怎麼可以懂藝術:張大千菜單拍出近百萬美元
    張大千喜歡美食,也喜歡畫美食,他對自己學生常講的一句名言是:「一個不懂得品嘗美食的人怎麼可能懂藝術」。這些菜單是1977年至1979年張大千居臺灣時的私人廚師徐敏琦的珍藏品。紐約佳士得中國畫專家珍妮·唐說,張大千同時也是一位專家大廚和真正的美食家。他喜歡美食,也喜歡畫美食,他對自己學生常講的一句名言是「一個不懂得品嘗美食的人怎麼可能懂藝術」。張大千的作品裡經常出現蘑菇、胡蘿蔔、青筍、白菜等蔬菜,他在晚餐前也會一絲不苟地寫好當晚想吃的菜交給廚師。
  • 不是吃貨怎麼可以懂藝術:張大千菜單拍出近百萬美元-吃貨 紹興雞...
    張大千喜歡美食,也喜歡畫美食,他對自己學生常講的一句名言是:「一個不懂得品嘗美食的人怎麼可能懂藝術」。這些菜單是1977年至1979年張大千居臺灣時的私人廚師徐敏琦的珍藏品。紐約佳士得中國畫專家珍妮·唐說,張大千同時也是一位專家大廚和真正的美食家。他喜歡美食,也喜歡畫美食,他對自己學生常講的一句名言是「一個不懂得品嘗美食的人怎麼可能懂藝術」。張大千的作品裡經常出現蘑菇、胡蘿蔔、青筍、白菜等蔬菜,他在晚餐前也會一絲不苟地寫好當晚想吃的菜交給廚師。